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及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SLE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组予以来氟米特+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MK-4827半抑制浓度标[补体C3、免疫球蛋白G(Ig G)、抗核抗体(ANA)]、致炎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白细胞计数(WBC)]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Ig G、A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治疗后CRP、IL-8、Lysates And ExtractsIL-10水平低确认细节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SLEDA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SCr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及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效果更佳,不仅可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还可改善其他相关生化指标,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5种阿片受体激动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5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挖掘分析,为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平台,收集2004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4季度FAERS数据库中5种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不良反应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 ROR)法对5种阿片受体激动剂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信号挖掘,分析ADR报告中的安全警告信号。结果 最终得到吗啡165 572份,可待因79 574份,哌替啶9 838份,芬太尼145 819份,美沙酮43 433份ADR报告。这些ADR报告中女性207 657份多于男性156 810份,主要集中于18~60岁年龄段病人,且美国地区的上报数最多为282 820份,严重ADR报告中以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的上报数最多为129 454份。在上报数前20位的ADR中LY2157299,药物依赖、过量、新生儿戒断综合征、怀孕期间胎儿暴露相关ADR在5种药物的说明书获悉更多中均有提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病类相关ADR在说明书较为常见。经ROR法检测发现,常见有精神障碍相关ADR,吗啡和可待因信号强度最为显著,药物依赖性吗啡信号最强,除芬太尼外其余学习障碍和发育迟缓高危信号均较强,自杀surgeon-performed ultrasound身亡美沙酮信号最强。结论 通过对吗啡、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和美沙酮等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严重和其他重要ADR信号的挖掘与分析,可更深入了解此类药物的ADR特征和潜在风险,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血清胱抑素C、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K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8月南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早期DKD将患者分为单纯TGalunisertib MW2DM组(n=34)与早期DKD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mn-673.html(n=32)。比较两组血清Cys C、TNF-α等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DKD的相关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ys C、TNF-α对早期DKD的诊断效能。结果:早期DKD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ys C、TNF-α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ys C和TNF-α是早期DK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Hepatitis E virus果显示,Cys C、TNF-α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高于Cys C、TNF-α单独检测的0.727、0.671(Z=2.016、2.314,P=0.044、0.041)。结论:Cys C、TNF-α可作为T2DM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早期DKD的诊断效能。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耳后/鼓室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队列法分为耳后注射组和鼓室注射组。2组患者均予以高压氧治疗,耳后注射组患者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鼓室注射组患者经鼓膜穿刺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 2组患者均隔日注射1次,共7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纯音听阈值、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指标,并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耳后注射组入组56例、鼓室注射组入组60例。治疗后,耳后注射组和鼓室注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88.33%,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selleck HPLC意义(P>0.05)。治疗后,耳后注射组与鼓室注射组的平均纯音听阈分别为(38.49±5.71)和(40.35±6.23)dB,高频区听阈分别为(61.36±6.52)和(63.42±7.09)dB,低频区听阈分别为(59.72±6.85)和(60.81±7.26)d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别为(112.38±10.72)和(110.43±10.29)U·mL~(-1),过氧化脂质(LGlycolipid biosurfactantPO)水平分别为(4.69±1.08)和(5.03±1.12)nmol·mL~(-1),内皮素(ET)分别为(Bemcentinib浓度2.11±0.76)和(2.34±0.81)ng·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31.79±4.27)和(33.18±4.98)pg·mL~(-1),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5.25±1.48)和(5.72±1.62)mg·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45.33±4.61)和(46.95±5.24)n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耳后注射组和鼓室注射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21%和51.67%,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后注射组发生局部疼痛11例次、眩晕4例次,鼓室注射组发生局部疼痛30例次、眩晕15例次。结论 耳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聋临床疗效相当,均可促进患者听力恢复,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但耳后注射局部疼痛、眩晕发生率更低。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英文)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LXH254,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检索犀角地黄汤各中药成分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汇总得到药物靶点;其次在CTD、OMIM和TCMIP数据库检索得到SLE的疾病靶点,并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进行分析。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在String平台构建治疗靶点的蛋白质互作网络human medicine(PPI),筛选其关键模块和Hub基因,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终筛选出22个犀角地黄汤的活性成分, 209个药物靶点, 284个疾病靶点, 59个治疗靶点。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PPI网络分析得到槲皮素、山奈酚、黄芩素等核心活性成分, PTGS2、CASP3、MMP9、AKT1、JUN、CXCL8、FOS、TP53等核心靶点。主要涉及TNF、PI3K-Akt、Toll样受体、T细胞受体、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研究表明犀角地黄汤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免疫及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抑制异常PI3K/Akt/mTOR抑制剂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具有多中心、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 选取96例硬化型肝癌患者及194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分析影像学检查中的强化特征。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Eli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肝细胞抗原(Hep Par 1)erg-mediated K(+) current、细胞角蛋白(CK)19、CK17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免疫组化相关指标对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硬化型肝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病毒性肝炎、病灶靠近肝脏边缘患者比例均高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典型强化率分别为60.42%、61.86%,二者非典型强化表现存在部分重合,但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非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特征性更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硬化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GPC3、Hep Par 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CK19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肝内肿块型胆管购买Ipatasertib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ydrotropic Agents抑制剂。GPC3+Hep Par 1+CK19联合检测诊断硬化型肝癌的AUC为0.942(95%CI:0.900~0.977),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动态增强均为典型强化时,难以进行鉴别诊断;当为非典型强化时,肝内肿块型胆管癌表现更为复杂,部分具有特征性,而硬化型肝癌表现较为单一,可进行鉴别诊断;GPC3、Hep Par 1、CK19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价值。
miR-302c-3p参与高糖诱导的HRMC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是最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DN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肾小球损伤是最显著的病理表现之一。肾小球系膜细胞(HRMC)是系膜的主要细胞成分,具有吞噬大分子复合物、控制肾小球血流量等作用,一旦HRMC受损将导致肾小球功能障碍。微小RNA(micro RNA)在转录后水平参与调控基因表达,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高糖处理HRMC后细胞增殖抑制,miR-302c-3p表达量显著升高,但miR-302c-3p是否参与高糖下细胞损伤的作用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观察高糖处理和转染miR-302c-3p mimic后HRMC表型变化,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寻找miR-302c-3p潜在的靶基因,旨在揭示HRMC在高糖环境下的变化以及miR-302c-3p在其中发挥的调控作用,为阐明micro RNA参与DN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在本研究中,首先探究高糖处理对HRMC细胞损伤的影响。通过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发现高糖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selleck激酶抑制剂水平降低,丙二醛水平升高,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加入抗氧化剂(NAC)后逆转这一现象;通过流式细胞术、探针法HDV infection检测,发现高糖条件下细胞凋亡率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凋亡相关基因p27、BAX、Caspase-3、APAF-1、p53表达升高,Bcl-2、Survivian表达降低;ECM相关基因LN、FN表达下调,MMP2表达上调;炎症因子TNF-α表达下调,IL-18表达上调。其次,探究miR-302c-3p mimic对HRMC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与对照组相比,miR-302c-3p mimic引起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诱导细胞凋亡,ECM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高糖条件下的变化一致。最后,探究高糖处理和miR-302c-3p mimic对HRMC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2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高糖组和miR-302c-3p mimic组中均下调,涉及NF-?appa B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通路,预测与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RGL1与TIMP3可能是miR-302c-3p潜在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TIMP3是miR-302c-3p直接靶基因,与miR-302c-3p存在靶向负调控关系。转染TIMP3 si RNA引起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诱导细胞凋亡,ECM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与高糖条件和miR-302c-3p mimic条件下的变化一致。综上所述,高糖处理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通过线粒体通路促进细胞凋亡,造成ECM失调和炎症因子分泌异常。miR-302c-3p可Liproxstatin-1研究购买以靶向负调控TIMP3参与高糖诱导的细胞损伤。本研究对于认识miR-302c-3p在DN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病人肾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究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在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3例AZD1152-HQPA浓度,18-70岁,ASA分级Ⅱ-Ⅲ级,体重>40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组(利多卡因组)和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R组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后于5min内缓慢静脉推注5%利多卡因1.5mg/kg,随后以1mg/(kg·h)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后5min内静脉使用1.5mg/kg生理盐水,并以1mg/(kg·h)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两组患者均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脑电双频指数等指标。记录患者切皮时(T0),手术开始后10min(T1),缝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24、48小时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定量检测血肌酐、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浓度,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记录拔管时及术后24、48小时VAS评分,以及术后恢复指标(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长、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本研究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3例,其中有4例患者因数据缺失、中途退出或术中持续低血压退出研究,共有59例患者完成研究。R组和Reaction intermediatesC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SA分级及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肌酐、胱抑素c、NGAL、肾小球滤过率相比无差异(P>0.05),R组患者术后24和48小时胱抑素C的浓度低于C组患者,术后24小时NGAL浓度也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肌酐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在拔管时,R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以及48小时则两组评分无差异VX-445配制(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进食、下床、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肾损伤,起到肾保护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减轻术后早期疼痛;但在术后康复指标的观察中未表现出优势性。
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研究
经历了新冠疫情,针对病毒相关基础科普宣传及展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够将专业的病毒等相关知识转化为通俗化、简单化的表达,使大众能快速获得疫情认知,进而提高公众应对能力,是本研究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selleck产品第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互动体验式科普设计的研究动态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第三部分陈述了病毒与免疫系统以及医学病毒形象的塑造案例,寻求应用需求和可行性分析,NVP-TNKS656配制着眼于科普展览设计的发展趋势,挖掘病毒科普创作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了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科普设计探析,收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从病毒理论研究出发,将病毒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与整理,研究病毒的起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与病毒共处。基于病毒的医学图像,结合大众科普的需要,提取病毒图像和知识元素。梳理病毒形象的视觉符号特征、科普内容逻辑,来探讨病毒形象的应用实践。第四部分对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的理论和设计策略进行分析,阐明了互动体验设计的构成要素,科普展示设计中的互动原则和科普展示设计中的互动体验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介绍病毒题材的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病毒入侵》的创作过程。本sandwich immunoassay次创作尝试通过塑造病毒角色和展览的互动展示设计,使病毒科普在轻松的氛围下潜移默化的实现知识传播,突破了传统的科普展览枯燥的静态形象与文本知识传达形式。
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high-dimensional mediation探讨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我中心进行手术的10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麻醉诱导前15min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5μg/kg)+麻醉诱导时布托啡诺注射液(0.02mg/kg),对照组麻给予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5μg/kg)+麻醉诱导时舒芬太尼(0.02mg/kg),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认知功能评分、清醒程度、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6h、24h以及48h MMSE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寻找更多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Ramsay镇静评分、OAA/S评分更高,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OD值高于对照组,MDA、TNF-α、IL-10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INCB018424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且麻醉恢复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