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早期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的患者。纳入符合纳入标准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142例。在疾IACS-10759体内病早期,比较有和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结果。依次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以评估急性胰腺炎早期患者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潜在危险因素。为符合条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生成了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29例(20.4%)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5.52±3.04天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门静脉系统血栓经腹部血管增强CT或三维重建证实。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lthazar CT评分(OR=1.725;95%CI=1.263-2.357;P=0.001),红细胞压积(OR=1.066;95%CI=1.020-1.114;P=0.049),白蛋白水平(OR=0.857;95%CI=0.784-0.937;P=0.010)是AP患者发生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Molecular Biology0(P<0.001)敏感度为96.6%,截止值为4.5时的特异更多性为46.9%。红细胞压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3(P=0.004)敏感度为75.9%,截止值为37.9时的特异性为53.1%。白蛋白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P<0.001)敏感度为79.3%,截止值为29.7时的特异性为67.3%。表明白蛋白水平预测AP并发PVST的价值更高。结论:Balthazar CT评分、红细胞压积、白蛋白水平是AP患者发生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Balthazar CT评分高、红细胞压积高、白蛋白水平低的AP早期患者PVST的发生率高。急性胰腺炎合并PVST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其中胰腺坏死、肝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等具有显著性差异,血栓组的医院内死亡情况发生率较非血栓组高。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孕妇HDCP凝血状态分析

目的 分析基于血栓弹力图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凝血状态。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0名为正常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50例为出现HDCP的孕妇(纳入研究组)。所有孕妇均接受凝血指标检测、血小板指标检测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之间以及研究组中不同病情孕妇之间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分析血栓弹力图中各项指标与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PT、APTT、R、K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TT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FIB、D-D、PDW、MPV、Angle、MA、LY30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孕妇随着病情加重,PT、APTT、R、K逐渐缩短,TT逐渐延长,FIB、D-D、PDW、MPV、Angle、MA、LY30逐渐升高,PLT逐渐降低。R与PT、APTT呈正相关;K与FIB、D-D呈负相IACS-010759说明书关;Angle与FIB、D-D呈更多正相关;MA与PLT呈负相关,与PDW、MPV呈正相关;LY30与FIB、D-D呈正相关endocrine-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均P <0.05)。结论 HDCP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血液高凝程度越发严重。血栓弹力图指标与HDCP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适用于HDCP孕妇的预防、治疗指导。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射干麻黄汤治疗卵清白蛋白诱导的哮喘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7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寻找更多为对照组、模型组、醋酸地塞米松阳性药组、射干麻黄汤高中低剂量给药组,以C反应蛋白和肺组织染色为生化指标评价模型和射干麻黄汤medical nephrectomy的疗效。对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并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富集代谢通路。结果 射干麻黄汤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P<0.05),改善肺组织状态。代谢组学分析中,造模后共得到29个差异代MC3 NMR谢物,其中21个被射干麻黄汤逆转调节,通路富集主要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结论 射干麻黄汤主要通过调节L-酪氨酸、5-L-谷氨酰-牛磺酸等代谢产物,影响酪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发挥作用。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大脑网络有效连接研究

在大脑功能整合研究中,有效连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揭示大GNE-140说明书脑神经信号之间连接关系的因果效应信息。本文聚焦有效连接,围绕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数据,探索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患者脑网络的异常变化,进一步研究疾病发生的神经机制,为癫痫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辅助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频谱动态因果模型(Spectral Dynamic Causal Modeling,sp DCM)的优化及在健康被试中的应用。在建模过程中,传统的球体提取方式对白质和脑脊液存在提取不彻底的问题,本研究针对该问题采用自行制作的白质和脑脊液模板进行提取并进行了相关参数的优化。研究使用人类连接组项目数据集(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CP)分析了健康被试在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内的连接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和女性相比,男性在内侧前额叶皮层到后扣带回、左侧顶叶下回到右侧顶叶下回之间的有效连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男女认知和情感处理能力上的差异。(2)进一步研究JME患者默认网络内有效连接的变化。本研究首先运用基于数据驱动的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对比JM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AY-22989组的f MRI数据差异,对差异数据的脑区进行界定,最终确定了DMN内前扣带回、后扣带回、楔前叶、内侧前额叶皮层、海马、枕中回、舌回和距状裂周围皮层八个脑区,并将八Benign pathologies of the oral mucosa个脑区作为感兴趣区,采用优化的sp DCM进行有效连接分析。通过贝叶斯简化模型生成可对比的JM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最优模型。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JME患者楔前叶到前扣带回、内侧前额叶皮层到海马、舌回到海马、海马到楔前叶、海马到舌回、距状裂周围皮层到楔前叶共6条连接的有效连接强度增强,表明这些区域作为中枢受体在相互作用中被破坏,从而增强了反应的效果,增加的信息流动反映了这些脑区在对其他DMN区域产生和接受影响方面存在障碍。相反,舌回和前扣带回的自我连接的有效连接强度下降,表明这些区域的因果影响流动受到抑制,大脑各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被阻碍,导致传递的信息与其他脑区共享异常,引起患者行为异常。利用有效连接研究大脑网络变化,为揭示该疾病的核心脑区提供了重要线索。

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该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184例老年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于术后2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DVT诊断,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84例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 60例,发生率为32.61%(60/184);两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类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既往骨折史、骨质疏松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65岁、STM2457BMI≥24 kg/m~2、手术时间≥1 h、术中出血量≥400 mL、术中输血量≥400 mL、全身麻醉、合并高脂血症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集束化干预占比低于未发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24 kg/m~2、手术时间≥1 h、术中出血量≥400 m L、术中输血量≥400 m L、全身麻醉、合并高脂血症均为影响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集束化干预为影响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5岁、BMI≥24 kg/m~2、手术时间≥selleckchem Adavosertib1 h、术中出血量≥400 mL、术中输血量≥400 mL、全身麻醉、合并高脂血症均为影响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集束化干预为影响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

基于经筋理论的三步理筋手法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三步理筋手法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8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的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空白组3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予美洛昔康联合盐酸氨基葡LGK-974 NMR萄糖口服,空白组不予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三步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局部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每周2次,每次约15 min。3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治疗前、治疗Mirdametinib体内1周及治疗4周后采用西大略湖和迈克马斯特骨性关节炎评分量表(WOMAC)评估3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健康简明调查简表(SF-36)评价3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WOMAC综合评分及僵硬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日常活动评分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治疗组WOMAC综合评分、僵硬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治疗组、对照组日常活动评分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均<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均<0.05),3组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medical materials后2个月,治疗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均<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步理筋手法可有效缓解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局部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常规局部手法治疗。

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逐瘀通脉汤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对股骨颈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逐瘀通脉汤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铁岭市银州区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40例)采用metastasis biology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逐瘀通脉汤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状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均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dnarulex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BI 10773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逐瘀通脉汤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及放疗抵抗的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调控lncRNA MIR503HG激活NF-KB/NLRP3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功能及机制研究目的: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医疗手段仍然对肿瘤转移束手无策,治疗结果差强人意。因此,进一步深入阐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Bioactive Cryptidesancer,NSCLC)转移分子机制,对于NSCLC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与NSCLC转移相关,然而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将深入探讨NETs促进NSCLC转移的具体机制,通过采用转录组芯片筛选出参与NETs促进NSCLC转移的关键lncRNA及相关信号通路,通过体内外实验阐明NETs刺激下关键lncRNA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NSCLC转移中的功能及具体作用机制。方法:检测健康者和NSCLC患者外周血NETs的表达;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NETs表达。提取并鉴定NETs,给予NETs刺激NSCLC细胞,检测NSCLC细胞侵袭、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变化。收取NETs刺激NSCLC细胞的RNA样本,送检RNA样本行转录组芯片高通Secretase抑制剂量检测,生信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分子以及基因富集的相关信号通路,筛选出参与NETs促进转移的关键lncRNA MIR503HG及下游信号通路。进一步采用qRT-PCR验证转录组芯片结果,接着通过UCSC和NCBI在线数据库了解lncRNAMIR503HG的基本信息;CPC 2.0、CPAT和lncATLAS在线数据库分析MIR503HG编码蛋白能力和亚细胞定位;并通过核质分离技术验证MIR503HG的亚细胞定位。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MIR503HG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临床样本验证,分析DolutegravirMIR503HG表达与NSCLC患者转移风险。构建MIR503HG过表达NSCLC细胞株,给予NETs刺激后检测NSCLC细胞侵袭、迁移、EMT变化;采用小鼠肺转移瘤模型体内实验检测NETs对过表达MIR503HG的NSCLC细胞转移的影响。检测NETs刺激NSCLC细胞后NF-κB/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及活性氧(re…

γ射线照射对小肠类器官生长及小肠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γ射线照射对小肠类器官生长及Lgr5~+隐窝基底柱状细胞、Hopx~+储备干细胞和Clu~+修复性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C57BL/6小鼠小肠隐窝,并行小肠类器官培养。将传代后第1天小肠类器官随机分为假照射(C)组、5和10 Gy γ射线照射组,分别在照射后1和6 h收集类器官,制作冰冻切片,用γH2AX免疫荧光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类器官DNA损伤和凋亡。分别在照射后第1、3、5天观察类器官生长状态,通过形态学分析类器官的出芽率和表面积;用CellTiter 3D细胞化学发光法检测类器官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类器官ki67、Apoa4和Clu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APOA4、CLU、LGR5更多和HOPX的mRNA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照射后第1、3、5天,5 Gy组和10 Gy组类器官出芽率显著减少(均P<0.001),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均P<0.05),照射后第3、5天,5 Gy组和10 Gy组类器官表面积显著减小(均P<0.05),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照射后1 h,5 Gy组和10 Gy组γH2AX阳性细胞显著增多(均P<0.001),照射后6 h,5 Gy组和10 Gy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均P<0.001),且10 Gy组显著多于5 Gy组(P<0.001);照射后第1、3、5天,5 Gy组和10 Gy组ki67~+细胞减少,Apoa4~+细胞、Clu~+干细胞增多;且APTamoxifen生产商OA4和HOPX mRNA显著增高(均P<0.05),LGR5 mRNA显著降低(bioelectrochemical resource recovery均P<0.05),CLU mRNA主要在照射后第1天显著增高(P<0.001),上述变化10 Gy组较5 Gy组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 γ射线照射显著抑制小鼠小肠类器官生长,导致DNA损伤和细胞凋亡;Lgr5~+隐窝基底柱状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Clu~+修复性干细胞和Hopx~+储备干细胞对电离辐射较为耐受。

aGAPSS评分联合血清TSP-1、狼疮抗凝物比值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事件的价值

目的 研究简化整体抗凝脂抗体综合征评分(aGAPSS)联合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与狼疮抗凝物(LA)比值在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栓事件中的效果。方法 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1例发生血栓事件的SLE患者纳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血栓事件的48例SLE患者纳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aGAPSS、血清TSP-1及LA比值,以及发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高血脂、肾脏受累等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GAPSS、血清TSP-1及LA比值单独及联合应用在预测SLE患者血栓事件中的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LE患者并发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BMI、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得分、肾脏受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GAPSS、血清TSP-1及LA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aGAPSwww.selleck.cn/products/PLX-4032S、血清TSP-1及LA比值在预测SLE患者血栓事件中均有一定的价值,各指标单独应用时,其预测效能相似,3项指标联合则可有效提高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798~0.944)。二chemical disinfection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25 kg/m~2、SLEDAI得分≥13分、肾脏受累、aGAPSS≥7分及LA比值≥1.5均是影响SLE患者并发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GAPSS、血清TSP-1及LA比CP-690550值联合应用在预测SLE患者血栓形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可作为鉴别血栓形成高危SLE患者的参考,便于临床血栓防治措施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