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术后谵妄是老龄大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目的 探究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10月因关节退行性变择期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随机分为2组:艾司氯胺酮组(A组)患者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Puromycin化学结构0.2 mg/kg、咪达唑仑0.03~0.06 mg/kg、阿芬太尼20~40μg/kg、依托咪酯0.1~0.3 mg/kg及罗库溴铵0.6 mg/kg;对照组(B组)患者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与艾司氯胺酮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咪达唑仑0.03~0.06 mg/kg、阿芬太尼20~40μg/kg、依托咪酯0.1~0.3 mg/kg及罗库溴铵0.6 mg/kg。两组术中均采用静脉麻醉维持。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5 min(T_1)、诱导后10 min(T_2)、手术开始(T_3)、手术结束(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_4)、术后1天(T_5)、术后3天(T_6)静脉血中S100钙结合蛋白β(Calcium Binding Protein beta,S100β蛋白)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Ethnomedicinal uses-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采用3D-CAM量表评估术后5d内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ASA分级、BMI及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MAP在T_1、T_2时刻较T0时刻均显著增加(多重校正P<0.013),且在T_1和T_2时刻A组的MAP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T_1-3时刻较T0时刻均显著增加(多重校正P<0.013),在T_1和T_2时刻A组HR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中TNF-α、IL-6水平在T_(4-6)时刻较T0明显增加(多重校正P<0.017),且T_(4-6)时刻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水平在T_(4-6)时刻较T0明显增加(多重校正P<0.017),且T_(4-6)时刻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selleck Adavosertib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中S100β蛋白T_(4-6)时刻较T0明显升高(多重校正P<0.017),且在T_4和T_5时刻A组S100β蛋白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谵妄发生率A组为3.3%,B组为20.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减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有关。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参曲健脾颗粒对脓毒症病人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参曲健脾颗粒对脓毒症病人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收集2Systemic infection021年3月~2022年5月我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病人8例(脓毒症组),另外,在我院体检选取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病人5例(对照组),留取健康对照组早晨起床后的粪便。脓毒症组的病人在住院时间内实施常规的治疗,同时口服院内制剂参曲健脾颗粒治疗,留取脓毒症组病人入院第1、3、5天晨起后第1次粪便,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组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区分样本后按97%的相似度进行运算分类单位(OTU)聚类。物种丰度用Chao指数评估,菌群丰度用Shannon指数评价。利用门、属水平的菌落组成和丰度信息进行差异菌群分析。采用ELISA法对两组研究对象入院的第1、3、5天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和白细胞介素(IL)8selleck激酶抑制剂、IL-10水平实施检测。检测健康对照组和脓毒症组病人入院第1、3、5天的CD4+及CD8+的百分比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脓毒症组病人入院的第1、3、5天CRP、血清淀粉酶、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10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脓毒症组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血清淀粉酶、CRP、IL-8水平降低,IL-10水平增高;对两组共23个样本进行测序,得到OTU 702个,多数样本中的OTU Rank曲线较为平缓并且分布比较的集中,各样本的菌种自身的均匀度及其内含菌种的丰度较相似;两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脓毒症组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Chao指数、Shannon指数在增加;脓毒症组丁酸弧菌属、钌杆菌属、颗粒链菌属、螺杆菌属丰度高于对照组(P<0.05),拟普雷沃菌属、帕拉普菌属、罗姆布茨菌属、优杆菌属丰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脓毒症组丁酸弧菌属、钌杆菌属、颗粒链菌属、螺杆菌属丰度降低,拟普雷沃菌属、帕拉寻找更多普菌属、罗姆布茨菌属、优杆菌属丰度增加;脓毒症组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脓毒症组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结论: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技术分析健康者及脓毒症病人粪便内的菌群,发现脓毒症病人的益生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增加,存在暂时性的菌群失调,经参曲健脾颗粒干预后,菌群的变化可恢复正常,且可减轻病人机体的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紊乱,提升脓毒症病人的肠道菌群多样性。
血清sST2、RF、CCP抗体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sST2)、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疗效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RA患者,规范化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sST2、RF、CCP抗体水平及常规疗效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分析患者血清sselleckchem NavitoclaxST2、RF、CCP抗体与水平临床疗效、各项常规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67%;selleckchem Enasidenib治疗后患者血清sST2、RF、CCP抗体、DAS28、ESR、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清sST2、RF、CCP抗体水平与临床疗效均呈正相关,与常规疗效指标DAS28、ESR、CRP也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 ST2、RF、CCP抗体与RA疗效间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能够为RA疗效的评估提供参考。
清创缝合术在动物重度咬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究清创缝合术在动物重度咬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0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动物重度咬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清创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创面Essential medicine愈合效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瘢痕状态,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及5 d疼痛程度、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Q-VD-Oph生产商个月,观察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寻找更多柔软度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及5 d,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及5 d,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创缝合术在动物重度咬伤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炎症状态,并可改善瘢痕状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合并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SCH772984细胞培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并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对AECOPD合并D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瑞金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的50例AECOPD合并DM患者(AECOPD合并DM组),50例AECOPD患者(AECOPD组),50例DM患者(DM组),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4组间FT3、TT3、FT4、TT4、TSH、FT3/FT4比值、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分析HbA1c与AECOPD合并DM患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对AECOPD合并DM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ECOPD合并DM组空腹血糖(FBG)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DM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AECOPD组FBG低于DM组。AECOPD合并DM组、AECOPD组吸烟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例数高于健康对照组、DM组。4组年龄、性别、收缩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合并DM组FT3、TT3、FT4、TT4、FT3/FT4比值低于AECOPD组、DM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AECOPD合并DM组TSH、HbA1c高于另外3组(P<0.05)。FBG水平与接受机械通气是AECOPD合并DM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TT3激素水平的死亡预测值最优,截断值取0.850 nmol/L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orinostat-saha.html时,灵敏度70.20%,特异度为79.40%。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surface biomarker变化对于AECOPD合并DM患者预后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结直肠癌光学-磁共振双模态靶向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影像研究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肿瘤类型,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早期诊断困难是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技术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实现对其的早期精准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子影像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辟了肿瘤诊断的新视角,为传统影像技术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策略。精准靶向结直肠癌的生物靶点是实现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关键;分子影像探针的设计需要考虑特异性强且能够高效结合靶点、稳定性好、体内清除速度快和无毒副作用等性质;同时,还需要结合分子影像中不同的成像技术,来设计相应的结直肠癌靶向成像策略。最终,利用分子影像技术的肿瘤精准靶向成像策略,来提高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本研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子影像肿瘤靶向成像策略,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我们合成了四种基于NaErF_4:Yb@NaGdF_4:Yb核@壳结构的纳米探针(Er和Yb元素的掺杂比例,分别为80%:20%、85%:15%、90%:10%和95%:5%),并从中筛选出了在红光区域有较高上转换发光(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UCL)信号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其中Er和Yb元素的掺杂比例为85%:15%。通过包覆Si O_2壳,将所Bio-based chemicals制备的UCNPs从有机相转移至水相,并分别与衍生自L-SP5的多肽配体(即L-SP5-H和L-SP5-C)相偶联。由于多肽配体中的氨基酸PSP序列具有较高的肿瘤靶向亲和力,所制备的多肽功能化的UCNPs(UCNP@Si O_2-L-SP5-H和UCNP@Si O_2-L-SP5-C),可以作为活体肿瘤靶向对比剂,用于UCL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双模态成像。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均表明,UCNP@Si O_2-L-SP5-C与HCT116结肠癌亚型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并且可以实现超小HCT116皮下肿瘤(体积约13 mm~3)的活体成像。其次,利selleck抑制剂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度表达的MMP-7蛋白酶,基于UCNP@Si O_2@L-SP5-C探针,我们成功构建了一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传感平台,即UCNP@Si O_2@L-SP5-C/MMP-7-Cy5纳米探针,其中UCNP@Si O_2-COOH作为能量供体,Cy5作为能量受体,该探针可用于HCT116结肠癌体外和体内的MMP-7的活性检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该探针还可以高灵敏地区分出不同数量HCT116细胞内MMP-7表达量的差异。最后,通过UCL-MR双模态成像,在HCT116原位结肠癌小鼠模型中,UCNP@Si O_2@L-SP5-C/MMP-7-Cy5纳米探针在活体状态下实现了原位结肠癌小鼠体内MMP-7活性的无创性监测。最后,为了解决稀土纳米粒子在体内易蓄积及潜在毒性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光学探针,利用近红外二区(the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NIR-Ⅱ)有机小分子染料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Captisol体内实验剂量n,ICG)和TQT1009,通过将其偶联有机阳离子小分子一丙基三苯基膦衍生物(Triphenylphosphonium,TPP),进一步制备了肿瘤线粒体靶向的光学探针ICG-TPP和TQP-2TPP。其中探针ICG-TPP是通过在ICG分子上偶联1个TPP来获得的;而TQP-2TPP是在TQT1009上偶联了2个TPP分子。通过结肠癌细胞摄取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证明了ICG-TPP和TQP-2TPP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特异性靶向能力,且结合部位为结肠癌细胞的线粒体。并且,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小分子探针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和活体毒性。与ICG-TPP相比,TQP-2TPP具有更好的体内代谢特性,并且对HCT116肿瘤的富集能力更强、滞留时间更久。该研究为新型NIR-Ⅱ有机小分子探针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策略。总之,本论文针对临床结直肠癌早期精准诊断的困难,利用L-SP5-C肿瘤靶向多肽、MMP-7蛋白酶响应多肽以及线粒体靶向分子TPP,构建了三种不同的分子影像探针,在HCT116结肠癌体内外进行了成像研究。本论文为结直肠癌的早期精准诊断探针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JAK抑制剂FZJ-003的药效学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小分子化合物FZJ-003对Janus激酶(janus kinase, JAK)活性的抑selleck激酶抑制剂制作用以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protamine nanomedicineRA)的治疗作用。方法 在体外激酶、细胞以及人全血水平上,评估FZJ-003对JAK1,JAK2,JAK3和TYK2的抑制活性。建立大鼠RA关节炎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FZJ-003对关节炎模型大鼠进行给药,通过关节炎评分、X-射线影像分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血清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考察化合物对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体外激酶、细胞和人全血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FZJ-003在JAK1的抑制活性较强,模板分子Filgotinib的抑制作用较弱,在JAK1/JAK2选择性上与Filgotinib相近。对佐剂诱导LEWIS大鼠关节炎(AIA)的治疗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FZJ-003能有效控制大鼠AIBMS-907351A的疾病发展,降低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关节囊膜增生和软骨下骨破坏等病理学改变。结论 FZJ-003分子能选择性抑制JAK1活性,对大鼠RA模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是合适的药物开发候选分子。
原发性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3例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hyroid-like low-grade nasopharyngeal papillary adenocarciTofacitinib临床试验noma, 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鼻咽部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28~45岁,肿瘤均位于鼻咽顶后壁,呈息肉样或乳头状生长,均行手术切除。镜检:肿瘤呈乳头状或管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坏死及神经、脉管侵犯。乳头纤维间质血管玻璃样变性,局灶砂砾体Etoposide溶解度形成。例2肿瘤细胞部分呈梭形,与乳头状结构相延续,局灶可见鳞状上皮化生。免疫表型:TTF-1、CK7、CK19和vimentin均弥漫阳性,CEA局灶阳性,TG、Napsin A、S-100、GFAP和CD117均阴性。例2梭形区域TTF-1、CK7、CK19阳性,鳞化区域CK5/6、p63和p53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2%。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例2阳性,突变类型为Exon15 V600E,其余为阴性。例1术后行放疗,例2、3术后均未行其他治疗;随访3例均无复发和转adult-onset immunodeficiency移。结论 鼻咽部TL-LGNPPA属于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在内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在内翻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60例内翻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Rapamycin患者分为测量截骨组和间隙平衡组,每组30例。间隙平衡组患者采用间隙平衡技术,测量截骨组患者采用测量截骨技术。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4 d及术后6、12、3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术后3 d, 2组患者均于伸直Tofacitinib小鼠、屈曲90°位行内、外翻应力下X线检查,并测量内、外翻应力下胫股关节角。结果 间隙平衡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测量截骨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测量截骨组(P<0.05);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4 d、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膝关节VAS评分比较差异无Aβ pathology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6个月,间隙平衡组患者的膝关节VAS评分显著低于测量截骨组(P<0.05);术前、术后14 d及术后6、12、36个月,测量截骨组和间隙平衡组患者的膝关节VA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F=1.639、445.483,P<0.05)。术前,2组患者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及术后6、12、36个月,间隙平衡组患者的HSS评分显著高于测量截骨组(P<0.05);术前、术后14 d及术后6、12、36个月,测量截骨组和间隙平衡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均呈显著升高趋势(F=29.084、1 953.133,P<0.05)。术后3 d,膝关节伸直位时,2组患者内翻应力、外翻应力下的胫骨关节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膝90°位时,间隙平衡组患者的内翻应力、外翻应力下的胫骨关节角均显著小于测量截骨组(P<0.05)。结论 相较于测量截骨技术,内翻KOA患者TKA术中采用间隙平衡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对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的远期缓解效果更好。
SLCO1B1、ApoE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究SLCO1B1、载脂蛋白(Apo)E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所致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影响。方法 268例血脂异常的超高危ASCVD患者,按照基因型检测结果分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肌酐(Cregulation of biologicalsr)、谷丙转氨S63845纯度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水平,研究期间患者肌痛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ApoE等位基因分布为e2 25例,e3 201例,e4 42例;基因型分布:E2/E2 6例,E2/E3 29例,E3/E3 150例,E2/E4 9例,E3/E4 73例,E4/E4 1例。SLCO1B1中521 T/C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TT 190例,TC 66例,CC 12例;SLCO1B1中388 A/G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AA 8例,AG 100例,GG 160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治疗前,TC+CC组与TT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C+CC组LDL-C水平显著低于TT组(P<0.05),TC+CC组CK水平显著高于TT组(P<0.05)。治疗前后,AA、AG与GG组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2、e3与e4组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2、e3与e4组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O1B1 521 T>C中TT、TC+CC的肌痛发生率分别为4.21%(8/190)、11.54%(9/78),不同基因型患者肌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E基因中e2等位基因与E3/E3基因型有效降低脂异常所致的超高危ASCVD患者的LPD-0332991DL-C水平,e4等位基因的ASCVD者服用瑞舒伐他汀的疗效欠佳,SLCO1B1 521T>C基因多态性会导致瑞舒伐他汀引起肌痛,SLCO1B1 521T>C中CC基因型会更加容易出现肌痛现象。瑞舒伐他汀治疗期间应当注重SLCO1B1、ApoE基因多态性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