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型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外部验证

目的:探讨影响早发型非转移性结直肠癌(early-onset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EONCRCcancer medicine)患者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EONCRC患者预后。方法: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数据库中收集了9 097例EONCRC患者的数据,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集(6 369例)和验证集(2728例)。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确定独立的预后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使用C指数、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预测效能和校准度。使用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的EONCRC患者临床资料(n=171)对列线图进行了外部验证并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确定了与总生存期有关的8个独立风险因素,分别是组织学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神经浸润、分期、T分期、手术、化疗和放疗,并将它们纳入列线图。SEER训练集、SEER验证集、外部验证集的C指数值分别为0.765(95%置信区间,0.749~0.781)、0.785(95%置信区间,0.763~0.807)、0.766(95%置信区间,0.713~0.819),校准曲线表明了列线图获悉更多预测总生存率与实际总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OC曲线显示,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EONCRC患者1年(AUC=0.834 9)、3年(AUC=0.794 7)和5年(AUC=0.771 2)的生存率。根据列线图的风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组,在SEER训练集、SEER验证集、外部验证集中,低风险组的5年生存率均最高,其次是中风险组和高危组。结论:本研究确定了EONCRC患者预后相关的8个独ABT-263供应商立危险因素,列线图能准确预测中国及美国EONCRC患者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对EONCRC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分层及预后评估,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住院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95例IBD患者(设为IBD组),其中克罗恩病(购买DocetaxelCD)有33例(设为CD组),溃疡性结肠炎(UC)有62例(设为UC组);同期招募6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对象的肠黏膜组织及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IBD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活动度IBD患者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与IB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对IBD的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结果 CD组和UC组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elleckchem Bucladesine。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的CD和UC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均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组和UC组患者血清miR-31-3p的表达水平均与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0.654,P<0.05;r=0.672,P<0.05),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也与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0.623,P<0.05;r=0.631,P<0.05)。对于CD和UC,联合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的表达水平诊断疾病和评估病情的效能均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IBD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miR-31-3p表达上调,并与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IBD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腹腔热灌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结直肠癌合并恶性腹腔积液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HIPEC)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结直肠癌(CRC)合并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94例CRC合并恶性腹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行CRC根治术,术后给予相关Etoposide MW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加用安罗替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IPEC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CD4~+/CD8~+水平及疗效,并记录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6名患者、对照组3名患者中途退出研SARS-CoV-2 infection究,两组死亡率和失访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8~+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血清COX-2和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各项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IPEC联合安罗替尼口服治疗CRC合并恶性腹腔积液的效Metabolism抑制剂果显著,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对改善其预后有利。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图像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图像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316例,根据甲状腺癌术后病理分期(pTNM)结果,将pN0(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未转移组(160例),pN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转移组(156例),比较两组超声图像特征、临床资料、BRAF V600E突变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Industrial culture mediatic回归分析PTC超声图像特征、BRAF VKPT-330 IC50600E突变及各临床资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转移组98例(62.8%)发生BRAF V600E突变,未转移组121例(75.6%)发生BRAF V600E突变,两组BRAF V600E突变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年龄及病灶数目、大小、沙粒样钙化、纵横比、边缘、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纵横比、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均为颈部淋巴结转ICI 46474浓度移的危险因素(OR=3.606、4.061、2.149、8.578,均P<0.05),年龄、沙粒样钙化、病灶边缘均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OR=0.364、0.389、0.409,均P<0.05)。结论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年龄及病灶大小、沙粒样钙化、纵横比、边缘、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均有关,与性别、病灶数目、BRAF V600E突变无关。

LncRNAZEB1-AS1通过mir-5590-3p调控YAP1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

目的LncRNAZEB1-AS1是一种跟肿瘤进展密切相关的LncRNA,但目前针对LncRNAZEB1-AS1在结直肠癌(CRC)的作用研究仍比较少,以及其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临床样本研究LncRNAZEB1-AS1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免疫微环境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明确LncRNAZEB1-AS1对结直肠癌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m6A修饰的角度阐明LncRNAZEB1-AS1在结直肠癌中异常表达的原因。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收集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的测序数据集,通过分析LncRNAZEB1-AS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LncRNAZEB1-AS1对预后的影响,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研究ZEB1-AS1的潜在调控途径。通过筛选对结直肠癌预后的风险基因,采用LASSO Cox模型中构建其临床预后模型,并通过建立和测试预测列线模图构建临床预后预测模型。最后使用功能富集分析预测以LncRNAZEB1-AS1为风险评分的免疫治疗反应。2.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生物信息学结果,收集80例新鲜的CRC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采用RT-q PCR检测患者肿瘤和癌旁正常组织LncRNAZEB1-AS1的表达水平,分析LncRNAZEB1-AS1表达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Lovo和HT29细胞敲低LncRNAZEB1-AS1的表达,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评估LncRNAZEB1-AS1对结直肠癌增殖迁移的影响,进一步分析LncRNAZEB1-AS1的潜在调控靶点和mi RNA。研究结果发现lncRNAZEB1-AS1与YAP1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Star Base网站预测了lncRNAZEB1-AS1的潜在吸附的mi RNAs,通过数据库找lncRNAZEB1-AS1互作的mi RNA,同时与YAP1的互作mi RNA取交集,选择其中评分最高的为mi R-5590-3p,通过荧光素酶报告试验、表型挽救实验等验证LncRNAZEB1-AS1通过mi R-5590-3p调控结直肠癌YAP1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转移。最后采用裸鼠成瘤模型、肠癌原位肝转移模型评估LncRNAZEB1-AS1敲低后对肿瘤增殖、转移的影响。3.采用SRAMP在线软件预测LncRNAZEB1-AS1潜在的m6A修饰位点;采用GEPIA分析LncRNAZEB1-AS1与m6A修饰相关因子的相关性,其中LncRNAZEB1-AS1与YTHDC1表达相关性高,免疫组化检测YTHDC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YTHDC1表达与LncRNAZEB1-AS1的相关性。RNA干扰敲低HT29和Lovo细胞LncRNAZEB1-AS1的表达,采用m6A RNA免疫沉淀(Me RIP)YTHDC1,Me RIP-q PCR检测LncRNAZEB1-AS1的RNA m6A修饰水平,RNA半衰期试验测定敲低YTHDC1后对LncRNAZEB1-AS1的m RNA稳定性的调控。最后,对LncRNAZEB1-AS1关键的m6A修饰位点进行点突变后,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ncRNAZEB1-AS1具体的m6A修饰位点。结果1.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组织中,LncRNAZEB1-AS1表达显著上调,且LncRNAZEB1-AS1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ZEB1-AS1可作为结直肠癌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通过GESA分析提示LncRNAZEB1-AS1与白细胞介素-8的产生、细胞衰老的正调节、组织重塑的正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以及趋aquatic antibiotic solution化因子受体结合相关。对LncRNAZEB1-AS1共表达的基因(METTL14,VIRMA,EIF5B,NUDT3,KIFC1,TPT1,CIITA)构建临床预后模型风险评分,ROC分析发现Risk score在训练集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为:1年AUC=0.650,3Ceralasertib临床试验年AUC=0.706,5年AUC=0.706;其中高风险评分患者其B细胞、巨噬细胞和Tfh细胞浸润水平较高,高风险评分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低于低风险评分患者。2.LncRNAZEB1-AS1在CRC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增高,其中lncRNAZEB1-AS1高表达与CRC的肿瘤大小(≥5cm)及更高的TNM分期(Ⅲ/Ⅳ期)密切相关(P<0.05),而lncRNAZEB1-AS1表达水平与CR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位置、淋巴血管侵袭情况、MSI/MMR状态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高表达lncRNAZEB1-AS1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总体生存率不良显著相关(Log-rank test=5.665,P=0.0173)。3.敲低了Lovo和HT-29细胞的lncRNAZEB1-AS1表达,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vo和HT29细胞敲低ZEB1-AS1表达后,western-blot检测发现YAP1,CTGF,AREG,vimentin,Snail,Slug,和Twist的表达水平均下降,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上调;lncRNAZEB1-AS1表达与YAP1、CTGF、VIM、SNAIl、SNAI2、Twist的m RNA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4.lncRNAZEB1-AS1的3’端与mi R-5590-3p的5’端存在相互匹配的结合位点,且mi R-5590-3p与YAP1的3’端存在相互匹配的结合位点。转染mi R-5590-3p模拟物可以显著抑制ZEB1-AS1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转染mi R-5590-3p模拟物可以显著抑制YAP1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结SB431542体内直肠癌组织中,lncRNAZEB1-AS1与mi R-5590-3p的表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7,P<0.05);YAP1与mi R-5590-3p的表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72,P<0.05),lncRNAZEB1-AS1与YAP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25,P<0.05)。Lovo和HT29肠癌细胞敲低lncRNAZEB1-AS1后,可以下调YAP1的表达,同时采用mi RNA inhibitor抑制mi R-5590-3p表达后,可以恢复YAP1的表达水平;过表达lncRNAZEB1-AS1后可增加Lovo和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而同时敲低YAP1的表达后则可下降Lovo和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5.lncRNAZEB1-AS1敲低的Lovo细胞移植瘤模型其肿瘤生长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采用lncRNAZEB1-AS1敲低的Lovo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盲肠部,敲低Lovo细胞的lncRNAZEB1-AS1后小鼠盲肠原位肿瘤模型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图19C),且结直肠癌肝转移性结节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GPEIA数据库分析结直肠癌中LncRNAZEB1-AS1与Writers和Readers的m RNA表达的相关性,结直肠癌中LncRNAZEB1-AS1与METTL14(R=0.27,P<0.001)和YTHDC1(R=0.35,P<0.001)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YTHDC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与更大的肿瘤大小(≥5cm)、和更晚的临床分期(Ⅲ/Ⅳ)密切相关(P<0.05)。敲低YTHDC1后,细胞用放线菌素处理,Lovo和HT29细胞中的LncRNAZEB1-AS1 m RNA在6、9小时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YTHDC1可以在Lovo和HT29细胞中直接结合LncRNAZEB1-AS1;敲低METTL3/METTL14后,YTHDC1在Lovo和HT29细胞中直接结合LncRNAZEB1-AS1明显减少;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敲低METTL3/METTL14对ZEB1-AS1的第427位的腺嘌呤碱基确实存在m6A修饰。结论1.结直肠癌高表达lncRNAZEB1-AS1,lncRNAZEB1-AS1是结直肠癌肿瘤进展、预后及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标记物。2.靶向lncRNAZEB1-AS1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转移。3.LncRNAZEB1-AS1通过mi R-5590-3p调控结直肠癌YAP1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转移。4.YTHDC1通过m6A修饰促进在结直肠癌中lncRNAZEB1-AS1的m RNA表达的稳定性,促进结直肠癌侵袭转移。

心脉康方调控TLR4/NLRP3焦亡通路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心脉康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46只Apo E~(-/-)小鼠进行8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复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0BLZ945试剂只C57BL/6小鼠同时使用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取6只Apo E~(-/-)小鼠selleck合成验证造模成功后,将剩余4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心脉康方低剂量组、心脉康方高剂量组,每组10只。10只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各药物干预组小鼠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ox-LDL、TNF-α、IL-1β、IL-6和IL-18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采用q PCR检测主动脉组织中易损斑块稳定性指标(ICAM-1 m RNA、VCAM-1 m RNA、MMP-9 m RNA、MCP-1 m RNA)及细胞焦亡相关指标(IL-1β m RNA、IL-18 m RNA、TLR4 m RNA、NLRP3 m RNA、Caspase-1)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ICAM-1、VCAM-1、MMP-9、MCP-1、IL-1β、IL-18、GSDMD-N、TLR4、NLRP3、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血管壁增厚,有大量斑块和脂质沉淀等病变,血清中TC、TG、LDL-C含量及ox-LDL、TNF-α、IL-1β、IL-6、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主动脉组织中的ICAM-1、VCAM-1、MMP-9、MCP-1、IL-18、IL-1β、GSDMD-N、TLR4、NLRP3和Caspase-1蛋白和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和心脉康方高剂量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内脂滴和易损斑块面积均减少,血清中TC、TG、LDL-C含量及ox-LDL、TNF-α、IL-1β、IL-6、IL-18水平均降低(P<0.01),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P<FNB fine-needle biopsy0.01),主动脉组织中的ICAM-1、VCAM-1、MMP-9、MCP-1、IL-18、IL-1β、GSDMD-N、TLR4、NLRP3和Caspase-1蛋白和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脉康方可能通过调控TLR4/NLRP3通路影响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活血化瘀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治疗组加服活血化瘀方,对照组加服活血化瘀方模拟方。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购买PD0325901)、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纤维蛋白原(F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关节滑膜血管翳增殖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73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2)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DAS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RF、ESR、CRP、抗CCP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RF、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治疗前后组内比LGK-974临床试验较,治疗组Fg、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g、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关节滑膜血管翳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antibiotic-related adverse events);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关节滑膜血管翳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血化瘀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下调CRP、Fg、VEGF水平,具有一定的抑制关节滑膜血管翳增殖的作用。

鸡胚地龙贴膏联合双醋瑞因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鸡胚地龙贴膏联合双醋瑞因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双醋瑞因胶囊,每次50 mg,每日2次;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鸡胚地龙贴膏外贴,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此网站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检测膝关节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CI 46474生产商1β(IL-1β)、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的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0%)(P<0.05)。治疗4周后和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评分和膝关节液中TNF-α、IL-1β、IL-6、MDA、NO、COMP、MMP-13、CTX-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液中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同一时期试验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鸡胚地龙贴膏联合双醋瑞因治疗早中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期KOA,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软骨细胞及基质降解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腹部脂肪CT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脂肪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MAPK抑制剂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post-challenge immune responses2023年1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68例)和重度组(30例),另选取同期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腹部脂肪CT检查参数、炎症指标,分析腹部脂肪CT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重度组、轻度组研究对象内脏脂肪面积(VFA)、总脂肪面积(TFA)高于对照组,重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3组研究对象皮下脂肪面积(SFA)、皮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轻度组研究对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重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FA、TFA、TNF-α、IL-6及hs-CRP水平可用于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0.645、0.715、0.745、0.CCRG 81045细胞培养801(P<0.05)。结论 腹部脂肪CT中的VFA、TFA能够用于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检测指标评估病情进展情况。

血小板活化因子、癌胚抗原、糖类抗原72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癌胚抗原(CEA)PF-02341066细胞培养、糖类抗原724(CA-724)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前血清中的阳性表达率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CRC患者75例为CRC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CRC患者术前及对照组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的晨空腹外周静脉血PAF含量;回顾性分析上述入组患者术前血清CEA、CA-724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RC组PAF、CEA、CA-724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5.33%、42.67%、30.67%、74.67%,均高于对照组,且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单独检测指标的阳性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淋巴结转移(P<0.05);血清CA-724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F表达在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确认细节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是CE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是CA-724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根据Youden指数,以PAF>98.72 ng/mL为诊断CRC的依据时,灵敏度为90.70%,特异性为76.70%(P<0.05)。结论:PAF、CEA、CA-724联合检测可以提高CRC的检出率,有望成为CRC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的血清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