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活血方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方局部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外用化痰活血方配合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外用安慰剂配合电脑中频治疗。比较2组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2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SB431542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0%(36/45),高于对照组的73.3%(33/45);试验组愈显率为GSKJ4临床试验33.3%(15/45),高于对照组的28.9%(13/45),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局部外用化痰活血方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与单独电脑中频治疗4周,疗效无Lethal infection差别;局部外用化痰活血方配合电脑中频治疗可能在缓解关节疼痛方面比单一电脑中频效果好。

强脉冲光结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效果分析和对症状评分、皮脂分泌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分析强脉冲光结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南通俪人连天美医疗美容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8例寻常型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观察组则应用强脉冲Primers and Probes光结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皮损症状评分、治疗效果、皮脂分泌率(SER)、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皮损症状评分均降低PUN30119试剂,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ER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炎症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对照组出现1例局部脱屑,1例潮红,2例皮肤刺痛感,2例皮肤灼热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69%;观察组出现2例皮肤干燥,1例局部脱屑,1例潮红,2例皮肤刺痛感,2例皮肤灼热感,并发症总发生此网站率为27.5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7,P=0.539)。结论 强脉冲光结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皮脂分泌,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与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相当。

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用于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水平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的效果,并观察common infections其对患者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东方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甲亢患者分为观察组(行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和对照组(行甲巯咪唑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甲状腺功能水平,记录两组患者MLN4924治疗前后骨代谢水平,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治疗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和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SH水平高于对照组,FT_3和FT_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钙和骨钙素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购买Taurine0%,对照组为1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老年甲亢患者疗效可靠,较单一甲巯咪唑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有助于保护甲状腺功能,改善骨代谢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基于慢病毒介导的NLRP3过表达对艾灸调控实验性RA家兔关节滑膜液anti-CCP、RF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的抗炎消肿作用,通过在RA家兔实验模型过表达由慢病毒载体介导的NOD样受体相关蛋白3(NLRP3),研究艾灸对其膝关节滑膜液中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Adezmapimod半抑制浓度子(RF)、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的影响及其NLRP3调控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NLRP3过表达组、NLRP3阴性对照组,每组各6只动物。福氏完全佐剂(FCA)平均注入家兔双膝关节腔(0.5 mL·kg~(-1))。RA模型塑造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10天,将NLRP3过表达慢病毒载体(Lv-NLRP3-GFP)10μL注入NLRP3过表达组兔双后膝关节腔,NLRP3阴性对照组家兔同法注入等量携带GFP的慢病毒载Telaglenastat小鼠体(LvGFP)作对照。艾柱灸艾灸各组家兔双侧“肾俞”、“足三里”穴(5壮/穴/天,6天1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3个疗程)。治疗后观测各家兔左、右后膝关节周长,preimplnatation genetic screeningELISA法检测关节滑膜液中anti-CCP、RF、IL-18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左、右膝关节周长增大,膝关节滑膜液anti-CCP、RF、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左、右膝关节周长缩小,膝关节滑膜液anti-CCP、RF、IL-18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艾灸组相比,NLRP3过表达组左、右膝关节周长增大(P<0.05),膝关节滑膜液anti-CCP、RF、IL-18含量升高(P<0.05)。结论 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具有抗炎效应,艾灸“肾俞”、“足三里”穴可显著降低RA家兔膝关节滑膜液中免疫效应因子anti-CCP、RF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L-18的含量,在NLRP3过表达的情况下其作用显著降低,提示艾灸抑制实验性RA家兔异常免疫功能,从而实现其抗炎调节作用可能与NLRP3的表达情况有密切关联。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寒证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炎性反应及滑膜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寒证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炎性因子及滑膜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抗炎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抑制剂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诱导联合弗氏完全佐剂混合液注射,配合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模型。抑制剂组予TAK-632(25 mg/kg)灌胃,每2 d治疗1次,共治疗7次;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取双侧“足三里”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及热补针法操作,均留针30 min, 1次/d,共治疗14次。干预结束后,测量各组家兔膝关节皮温、周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各组家兔膝关节腔积液、滑膜厚度及内部血流信号;HE染色法观察各组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biohybrid structures(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含量;透射电镜法观察各组家兔膝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及坏死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化(p)-MLKL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皮温明显降低(P<0.01),周径明显增大(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滑膜弥漫性增生,关节腔积液及异常血流信号明显;HE染色示滑膜细胞明显增生,大量炎性细胞簇集,且排列紊乱;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升高(P<0.01);透射电镜示细胞膜完整性破坏,线粒体肿胀甚则破裂呈空泡样,细胞核破裂明显,染色质、核仁显著凝聚固缩;膝关节滑膜组织RIPK1、RIPK3、p-MLKL及MLK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膝关节皮温均升高,周径均缩小(P<0.01,P<0.05);滑膜组织增生、关节腔积液及异常血流信号不同程度减轻;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不同程度减轻;血清TNF-α、IL-1β及IL-6含量降低(P<0.01,P<0.EPZ-643805);细胞膜结构破坏及线粒体肿胀、破裂、核固缩不同程度减轻;滑膜组织RIPK1、RIPK3、p-MLKL及MLKL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捻转补法组比较,抑制剂组和热补针法组各指标变化更明显(P<0.GSK112021201,P<0.05)。结论:热补针法能减轻RA寒证家兔膝关节滑膜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滑膜细胞坏死性凋亡有关。

UKA与T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单踝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玉山县中医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88例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手术操作方法进行分组,分为UKA组(n=45)与TKA组(n=43)。对比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两组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SS)、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抑制剂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UKA组术后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ndshake antibiotic stewardship评分、术后1 d血红蛋白(Hb)下降比均较TKA组低,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较TKA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UKA组KSS临床、功能评分均高于TKA组,OKS评分均低于TKA组,ROM均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GSK1349572化学结构.05)。结论:无论是UKA还是T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UKA在围手术期临床指标上可表现出更高的优势,能够对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的恢复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后生元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应用潜能

后生元是指对宿主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及其组分的制剂,主要包括微生物本身的成分如细胞壁和胞壁肽,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产物。与之前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产品相比,后生元具有固定的化学结构、微生物已灭活而安全无毒的特性、更长的保质期等优点。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高呈现刻不容缓的态势,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健康的肠道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肠道的能量获取、代谢和免疫反应。当肠道微生物受到环境、病原微生物侵袭等多种因Lab Automation素影响时,会出现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免疫,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一些后生元如短链脂肪酸、胞外多糖、色氨酸代谢物等通过不同的机制展现抗癌活性,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但具体的临床可行性和治疗策略仍需PLX3397体外进一步探究。本综述旨在通过介绍后生元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SCH727965纯度,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后生元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制剂对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作用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不容忽视的是炎症性肠病病人中肠外表现(EIMs)同样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EIMs可以被定义为在各因素驱动肠道炎症过程中,可同时引起的一系列其他器官的炎症,其发病部位位于肠外。EIMs的发生较为少见,目前尚未确定EIMs是肠道炎症延伸的直接结果,还是Dorsomorphin分子式机体由于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产生的独立的免疫失调反应。一般来说,这两种机制可同时存在,其在不同EIMs中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目前尚未得出EIMs的明确诊断标准,关于EIMs的管理及治疗也缺少前periodontal infection瞻性研究,仅国外发表了相关的案例分析,国内关于肠外表现的资料尚缺。有研Crizotinib化学结构究显示生物制剂使EIMs的治疗成为可能,目前常用生物制剂包括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维得利珠单抗、戈利木单抗及乌司奴单抗。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就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生物制剂对肠外表现的作用作一综述。

分阶段康复干预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对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术后护理中行确认细节分阶段康复干预的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KOA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术后行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50例)术后再行分阶段康复干预。观察术后21 d(干预后)患者疼痛heme d1 biosynthesis程度、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等。结果 干预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OA患者术后护理中行分阶段康复干预,可有效帮助患者更好地缓解术后疼Lapatinib采购痛感,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获得更好地改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岭南药材三桠苦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特点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对三桠苦茎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特点进行研究与比较。方法 通过PubMed与中国知网收集三桠苦茎和叶的化学成分信息并于SwissADME平台进行成分筛选,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利用DrugBank、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与三桠苦茎和叶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映射取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Caspase抑制剂“活性成分-有效靶点”网络;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应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B-DOCK2进行关键成分microbiota stratification与有效靶点的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三桠苦茎中筛选得54个活性成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交集靶点40个;三桠苦叶中筛选得91个活性成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交集靶点102个;在三桠苦茎与叶度值大于二倍中位数的活性化合物群中,不存在共有活性成分;三桠苦茎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核心靶点与关键通路出现交叉并在生物过程中呈现出多向协同作用;预测三Gefitinib核磁桠苦茎干预RA的核心成分4-甲基喹诺酮、藿香黄酮醇、亚油酸等与叶干预RA的核心成分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可能通过AKT1、EGFR与MCL1等共同靶点,作用于PPAR、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与NF-κB等共同信号通路干预RA;在分子对接验证中,所有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1,其中三桠苦茎中结合能小于-7 kcal·mol-1的有11组,叶中有19组,分别占44%和63%。结论 三桠苦茎与叶干预RA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差异但作用机制高度协同;三桠苦叶在RA的干预中可能展现出比茎更强的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三桠苦入药部位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