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指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碘-131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析多项血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指标[3,5,3’-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碘-131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234例DT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术后碘-131治疗。根据治疗反应分为良好组、不良好组,均检测T3、TPidnarulex体内实验剂量4、FT3、FT4、TSH、Tg、TgAb、TPOAb水平,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治疗反应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并分析不同血清RSL3纯度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对碘-131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治疗前后患者T3、T4、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患者Tg、TgAb、TPOAb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而TSH水平高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3个月后,患者Tg、TgAb、TPOAb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而TSH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234例患者首次治疗后,反应结果良好组患者89例(38.03%),不良好组患者145例(61.97%);良好组患者Tg、TgAb、TPOAb水平均明显低于不良好组,而TSH水平高于不良好组(P<0.05)。ROC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4项血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联合AUC值(ROC曲线下方的面积大小)远高于单一指标(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93%。结论:4项血清甲状腺激素及抗体联合(Tg、TgAb、TPOAb、TSH)可精准评估DTC术后碘-131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结直肠癌患者组织细胞角蛋白7、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抑制P53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组织细胞角蛋白7(CK7)、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抑制P53基因蛋白(P53)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2Tethered cord1年8月于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60例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的CK7、CDX2、P53阳性表达率。分析各指标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K7、CDX2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CK7、CDX2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浆膜浸润型、Dukes C+D期癌组织中的CDX2阳性表达率低于高分化、非浆膜浸润型、Dukes A+B期寻找更多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浆膜浸润型、Dukes C+D期中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非浆膜浸润型、PD-0332991体内Dukes A+B期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RC癌组织中,CK7、CDX2阳性表达下调,P53阳性表达率上调,均可能参与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甲状腺癌患者的死因分布分析及死亡高危因素识别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的死因分布特征,分析甲状腺癌患者因心血管合并症死亡的风险程度并探索患者存在的死亡风险相对较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这类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提供能指导临床决策的参考依据及新思路。方法: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Program,SEER)数据库(1975-2016年)中共筛选出183,641例诊断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患者数据。通过计算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s,CMR)筛选出在甲状腺癌患者当中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确定与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相关特征。通过计算各种非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SMR),将甲状腺癌患者与美国一般(无癌症病史)人群进行比较并确定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存在的更高死亡风险因素。在研究进行的随访期间全面对比甲状腺癌患者的各种死因死亡率高低并筛选出相应的危险因素。结果:1.在随访期间,共记录了22,386例死亡病例,其中31.0%归因于甲状腺癌,22.6%归因于第二或多发原发癌症,高达46.4%的死亡病例归因于非癌症合并症。2.甲状腺癌患者的非癌症合并症死亡风险(SMR=1.59,95%CI:1.56-1.62)是参考人群的将近1.6倍,其中死亡风险明显升高的疾病有高血压(SMR=2.41,95%CI:2.06-2.83)、肾炎及肾病综合征(SMR=2.37,95%CI:2.11-2.65)、阿尔兹海默症(SMR=2.96,95%CI:2.66-3.29)。3.甲状腺癌患者的死亡原因分布特征随着癌症诊断后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癌症诊断后短时间内,癌症相关死因是这类患者主要死因;长期死亡风险则主要来自于非癌症合并症。4.与参考人群相比,甲状腺癌患者癌症诊断后第一年内自杀(<1年:SMR=1.51,95%CI:1.04-2.20)死亡风险存在升高;癌症诊断后1-5年内非癌症合并症(1-5年:SMR=0.90,95%CI:0.87-0.94)死亡风险并未升高;患阿尔茨海默病(>5年:SMR=8.27,95%CI:7.37-9.28)的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5.甲状腺癌患者面临的疾病死亡风险与其社会学特征、治疗手段、癌症诊断时的分期有关。6.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相关死亡的病例占据甲状腺癌患者非癌症死亡病例的主要部分(占甲状腺癌患者所有死亡病例的21.3%)。患者年龄较大、黑色人种、男性、确诊时肿瘤分期即处为远处转移、未进行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患者发生CVD相关死亡的高危因素。7.与参考人群相比,甲状腺癌患者的CVD死亡风险更高(SMR=1.59,95%CI:1.55-1.64)。甲状腺癌患者CVDElectrical bioimpedance死亡风险在癌症诊断selleck AZD1152-HQPA后1-5年内最低(SMR=0.91,95%CI:0.86-0.97),在诊断后5年以上达到最高(SMR=2.23,95%CI:2.15-2.30)。结论:1.甲状腺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不再是甲状腺癌本身而是非癌症合并症,后者已成为导致甲状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甲状腺癌患者的IACS-10759非癌症合并症(尤其是心血管合并症)死亡率高于其他病因死亡率。3.随着癌症诊断后时间的延长,甲状腺癌本身导致的死亡率持续下降,而非癌症合并症,尤其是心血管合并症导致的死亡人数逐渐增加。4.甲状腺癌患者与参考人群相比,死于肾脏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高血压和阿尔兹海默病的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黄芩多糖通过调节JAK2/STAT3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改善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的炎症

【目的】研究黄芩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UC)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以及黄芩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只/组)。观察小鼠日常状态并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D-Lin-MC3-DMA小鼠白细胞介素-6、17、23(IL-6、IL-17、IL-23)的表达。处死小鼠,HE观察小鼠肠黏膜损伤情况记录结肠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p-JAK2、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血清中IL-6SCH727965体内、IL-17、IL-23含量升高,结肠组织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升高,p-JAK2、p-STAT3表达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DAI评分降低;血清中IL-6、IL-17、IL-23含量降低,TDI评分降低,结肠组织p-JAK2/JAK2、p-STprimary endodontic infectionAT3/STAT3比值降低,p-JAK2、p-STAT3表达量降低。【结论】黄芩多糖可能通过JAK2/STAT3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改善UC小鼠的炎症。

联合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总负担评分与血液炎症、代谢指标预测认知障碍的风险

目的:探讨影像学总负Barasertib化学结构担评分及炎性、代谢指标与脑小血管病(CSV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并建立早期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SVD患者17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无认知障碍组60例和认知障碍组110例,随机选取其中的140例作为训练集,30例作为验证集。对训练集的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SVD总负担评分、炎性指标[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6(IL-6)]及代谢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进行组间比较,对差异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选取其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认知障碍组患者的CSVD总负担评分及血清Lp-PLA2、IL-6、Hcy、CysC表达水平高于无认知障碍组(P<0.05PF-03084014体外);将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总负担评分、血清Lp-PLA2、Hcy水平升高是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CSVD总负担评分、cognitive fusion targeted biopsy血清Lp-PLA2、Hcy及3项指标联合诊断CSVD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775、0.795、0.877、0.929;通过构建CSVD总负担评分、血清Lp-PLA2、Hcy指标的列线图,绘制预测模型与单独使用CSVD总负担评分诊断验证集CSVD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ROC曲线进行效能评价,其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35、0.905。结论:联合影像学总负担评分与血液炎症、代谢指标预测CSVD认知障碍风险要优于单独的影像学评估,对CSVD患者认知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肝豆汤调控NLRP3炎症小体抑制Wilson病模型神经炎症的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肝豆汤对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Optogenetic stimulationy,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作用,探究其抑制Wilson病(Wilson’s disease, WD)模型神经细胞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中,应用CuCl_(2)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复制WD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并给予不同浓度肝豆汤含药血清。CCK-8法检测BV-2细胞及海马细胞(HT-22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因子水平,细胞化学法检测HT-22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水平及氧化应激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体内实验中,以TX小鼠为模型组,并以DL小鼠为正常组,肝豆汤组给予TX小鼠肝豆汤灌胃4周。采用Barnes迷宫、旷场实验、高架十字实验观察小鼠行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的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肝豆汤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加HT-22细胞的存活率(P<0.05),显著降低CuCl_(2)诱导的HT-22细胞LDH漏出水平及氧化应激水平(P<0.05),抑制CuCl_(2)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因子分泌(P<0.05),降低CasCrizotinib研究购买pase-1、NLRP3、白细胞介素-1β、ASC表达水平(P<0.05)。体内实验研究发现,肝豆汤可减轻Wilson病模型TX小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损伤,改善行为学异常(P<0.05),抑制TX小鼠海马组织NLRP3炎症小体相关分子表达水平(P<0.05)。结论 肝豆汤通过抑制铜蓄积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轻WD模D-Lin-MC3-DMA细胞培养型神经细胞炎性损伤。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炎症指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炎症指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LY294002半抑制浓度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9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脑损伤组(47例)和非脑损伤组(51例),出生后12 h内检测aEEG,出生后24 h时检测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selleckchem Lorlatinibhs-CRP)、降钙素原(PCT)以及白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结果 脑损伤组患儿aEEG评分低于非脑损伤组,白细胞计数、hs-CRP、PCT和IL-6等炎症指标高于非脑损伤组(P<0.05)。早产儿aEEG评分与白细胞计数、hs-CRP、PCT以及IL-6等炎症指标均呈负相关(r<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EEG评分是早产儿脑损伤的独立保护因素,hs-CRP和IL-6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genetic discrimination5)。单一指标对早产儿脑损伤均有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19~0.702,aEEG评分、hs-CRP和IL-6联合检测的AUC为0.809,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 早产脑损伤患儿aEEG评分降低,炎症指标水平升高,其中aEEG评分、血清hs-CRP、IL-6指标对脑损伤均有诊断价值,且3种指标联合诊断价值最高。

SIRI及PNI与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预后的影响,并据此建立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的Nomogram列线图模型,评估本研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究建立的Nomogram模型的临床应用效能,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决策提供辅助。材料与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病区接受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治疗的患者病例,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获得具有完整信息的病例405例,所获得的临床资料信息均为患者接受治疗前1周内的数据。通过电话随访及患者复查,记录观察的主要指标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观察的次要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通过X-tile(3.6.1版本)确定PNI及SIRI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进行分组。通过IBM SPSS(26.0版本)分析PNI、SIRI与各临床资料之间的关联性。对OSCC患者治疗后生存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和PFS的影响因素。通过Graphpad Prism(9.4.1版本)及R软件(4.2.3版本)进行PF-03084014相关图形绘制、Nomogram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效能评价。以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及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time ROC)对模型进行区分度评价,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校准度评价,决策曲线分析法(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模型进行临床决策效用评价。结果:通过X-tile计算PNI的最佳截断值为43.1,SIRI的最佳截断值为1.97。与低PNI组相比,高PNI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者比例更少,SIRI评分较低,肿瘤直径偏大者比例更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评分低者比例更大。与低SIRI组相比,高SIRI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升高者比例更大,PNI评分较低,TNM分期更晚,NLR、MLR评分高者比例更大。单因素分析提示:PNI、SIRI、年龄、性别、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肿瘤直径大小、TNM分期、肿瘤部位、NLR、MLR是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后影响因素。PNI、SIRI、年龄、性别、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肿瘤直径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触诊、肿瘤部位、NLR、MLR是总生存期(OS)的预后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PNI、SIRI、MLR、肿瘤部位是OSCC预后PFS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计算其一致性指数为0.752,针对OSCC初始治疗后2、3、5年生存率估计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04、0.772、0.783,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拟合度良好,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DCA曲线提示本研究构建的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决策效能。结论:1、PNI水平与OSCC患者的生存确认细节情况呈正相关,SIRI水平与OSCC患者的生存情况呈负相关,术前PNI≤43.1及SIRI>1.97提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较差。2、PNI、SIRI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决策效能,可以在临床治疗和决策中提供参考。

王志刚主任从“肝火旺盛”论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由感染病毒体所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甲状腺局部炎症。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甲状腺部位疼痛,少数患者经治疗后可遗留甲状Biotic indices腺功能减退症。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情志因素等改变,亚甲炎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情变化复杂,且易复发。中医学治疗瘿病,多以清肝泻火selleckchem、消瘿散结、活血解毒等为治则治法,方药多选栀子清肝汤、海藻玉壶汤、消瘰丸等。王志刚主任医师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进展,准确分析证型,辨证论治,以调整肝脏功能为本,以消瘿散结为标,标本同治,从“肝火旺盛”角度治疗,佐以燥Bafilomycin A1研究购买湿、祛痰、平肝、潜阳、健脾等法,辨证准确,选方恰当,用药精炼,疗效显著,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文章通过案例,介绍王主任治疗亚甲炎的成功经验,以期供临床参考。

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的设计与交互控制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预防结直肠癌的意识不断增强,结肠镜检查作为结肠癌筛查和诊断的标准,近年来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目前结肠镜检查的质量依靠医生的经验判断,由医生操控结肠镜观察肠道图像。该方式存在医生劳动强度大,息肉漏检误检、长时间操作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引入机器人技术、AI辅助检测技术、人机交互策略,研究一种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有效保障手术质量,降低医生劳动强度,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对结肠生理特征以及结肠镜的使用原理进行分析,根据使用要求制定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的设计方案,通过对各部分驱动方式的研究,设计一种控制结肠镜辅助检查的控制装置,结合UR机械臂和牵引台Belumosudil体内车设计出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的整体结构,建立推进部分结构的空间坐标系,分析其工作空间。其次分析了结肠息肉在使用计算机检识别中的遇到的难点,并根据结肠检查中BAY 73-4506配制息肉识别的要求分析对比目前目标检测的方法,研究设计一种基于YOLOv7算法的结肠息肉识别方法,使用PMedulla oblongatay Torch深度学习框架对预处理过的结肠息肉数据集训练权重模型,分析了其在息肉识别上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验证该方法可以起到辅助医生识别息肉的效果;基于Py Qt5设计结肠息肉识别可视化界面,嵌入了结肠息肉识别算法,可对比显示实时图像,该界面可应用在机器人交互系统软件中。再次研究了结肠镜辅助机器人的交互控制,设计一种基于ROS系统下的交互控制方式,实现通过遥控手柄控制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运动。首先实现ROS系统下机器人模型建立,搭建了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提出一种基于Moveit_Servo的交互控制模式,实现基于速度的机械臂控制逻辑,同时优化控制算法,设计一种适用于结肠镜辅助机器人的可变远心运动算法;最后在Ubuntu系统下设计开发专用于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的交互界面,使用分层化处理模式,模块化交互界面的功能,集成了息肉识别界面,可通过交互界面建立与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的通信,实现遥控手柄与交互界面结合使用完成结肠检查流程。最后搭建了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测量机器人手柄控制端与肠镜推送端的配合精度,验证了机器人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验证息肉检测方法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采用真实的结肠镜检查视频完成了对结肠息肉检测方法的验证试验;实现了通过遥控手柄和交互界面测试结肠镜辅助检查机器人交互控制逻辑,验证该交互方式在结肠镜检查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可变远心运动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