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云南省高海拔地区丽江市永胜县汉族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地区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当地30~79岁的汉族成年居民。分析体检者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情况、体格检查及生化结果,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有效样本10 201人,其中男性3 563人(34.93%),女性6 638人(65.07%),检出高血压患者3 052人(29.92%),标化率为26.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增加、超重、肥胖、行政及管理人员、家族史、糖尿病、高脂血症Compound 3、中心性肥胖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发Entinostat生有关(P≤0.05)。结论 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重点关注有tick endosymbionts家族史、吸烟、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征采取适宜的宣教方式早期预防,进而有效控制高血压患病率。
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家庭照护策略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快速发展,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而随着老年痴呆症病程的发展,并发症也会相伴而来。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出现加重了家庭照护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应对老年痴呆并发症,憶成为缓解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负担关键。然而,目前从家庭照护的角度去探讨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应对策略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站在家庭照顾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照护策略的研究更是无确认细节人问津。针对于此,本研究拟从家庭照顾者的角度出发考察他们应对老年痴呆并发症的照护策略,以期为家庭照顾者找到有效应对策略,缓解家庭照顾者的照护压力,为社会工作者开展老年痴呆患者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指引。本研究以优势视角为研究的理论框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法selleck合成、深度访谈法等收集资料,针对X市D社区痴呆症家庭照顾项目开展研究,探索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家庭照护策略。本研究发现:1.并发症的出现加重老年痴呆照顾者的家庭照护压力,照顾者的家庭照护的负担主要体现在心理负担、经济负担、照护负担、身Chinese patent medicine体负担;2.面对并发症的家庭照护负担,老年痴呆家庭照顾者主要采取了以下5种应对策略:①“避开问题源”,注意风险预防;②“遇到再处理”,试错再调整;③“尽人事听天命”,放平心态;④“边做边学”,提高照护技能;⑤“懂得放松”,适当喘息;3.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家庭照护策略的特征是:①以老年痴呆症患者为照护中心;②应对并发症滞后;③应对并发症的逐渐适应。4.老年痴呆并发症的照顾者遵循的照护原则是:①并发症更多的是应对而无法干预;②并发症能够激活家庭照护负担的应对机制。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以家庭照护负担为本的应对策略,从中发现社会工作者的协同作用,并对社会工作者改善老年痴呆并发症家庭照护服务提出几点建议:①调节护理人员的情绪减轻照护压力;②注意社会工作者的无形施压;③增强照顾者的自我照护能力;④拓宽家庭照护服务的延伸性。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家庭照顾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院舍服务上,考察的重点在医学领域,而本研究为社会工作领域的老年痴呆并发症的家庭照顾策略研究提供了补充。由于研究者个人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缺乏,特别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存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使得本研究的个案数偏少,结论探讨也不够深入。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人乳中维生素D及其酯类分布规律
人乳被认为是婴儿最好的营养物质来源,其包含婴儿需要的基本营养素和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对人乳中维生素D及其酯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对来自不同泌乳阶段(初乳0~7d、过渡乳 8~15d、成熟乳16d以后)的108份人乳样品进行维生素D和维生素D酯的组成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人乳中含有4种维生素D及20种维生素D酯,其中初乳中含有16种维生素D酯,过渡乳中含有18种维生素D酯,成熟乳中含有14种维生素D酯。在整个泌乳阶段中,初乳中维生素D_(2)和25IDN-6556-羟维生素D_Panobinostat体内实验剂量(3)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26.83 ng/L和160.67 ng/L;过渡乳中维生素D_(3)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19.87 ng/L;成熟乳中1,25-二羟维生素D_(3)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82 ng/L。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中维生素D酯平均含量分别为11.89 ng/L、10.73 ng/L和11.47 ng/L,其中十四碳烯酸维生素D_(2)酯(C_(14:1))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的含量在整个泌乳阶段中最高。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表明,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能够被较好分开,说明人乳维生素D及维生素D酯从初乳到成熟乳发生了种类和含量上的变化。不同的维生素D酯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能为婴儿配方食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伞裙追寄蝇滞育关联基因和滞育关联代谢物的联合分析
为FUT-175探索伞裙追寄蝇蛹滞育调控的分子机制,本文对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代谢组检测,鉴定其关键的滞育关联基因(diapause-associated genes, DEGs)和滞育关联代谢物(diapasuse-associated metabolites, DEMs)。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以及液质联用技术,通过筛选,在转录组中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7 Compound pollution remediation513个,在代谢组中,获得差异代谢物501个,其中氨基酸占比最多。将所有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代谢物同时向KEGG映射,获得两者共同的pathway信息,明确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共同参与的主要生化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和PLX5622试剂代谢组的联合分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共同富集到70条通路。在负离子模式下,滞育关联因子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和神经系统;在正离子模式下,滞育关联因子主要参与消化系统和信号转导途径。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柠檬酸循环、cAMP信号通路、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伞裙追寄蝇滞育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成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生物电Erastin阻抗分析法是一种非侵入性并用于评估人体成分和营养状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追踪人体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肿瘤患者由于受肿瘤类型、位置、分期和治疗途径的影响,其营养Canagliflozin IC50不良的发生率不同。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增加了死亡率和治疗并发症,降低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肿瘤患者通常有发生恶病质的风险,这与进行性体重减轻,肌肉和脂肪组织丢失,免疫功能受损以及由食物摄入减少,全身炎症和异常代谢的可变组合引起的代谢紊乱有关。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能够定性、定量分析体内不同组织的构成,准确反映机体组分的改变,是评价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良好工具。研究表明,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和相位角测量的应用使肿瘤患者在预防、诊断和预后多方位的临床管理中受益。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获得的相位角和去脂体重已被用作肿瘤患者营养状态和存活率的预测因子。本综述旨在总结有关生物电阻抗法测定肿瘤患者人life-course immunization (LCI)体成分的现有文献,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营养监测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MP妊高征监测系统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P妊高征监测系统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漯河市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分娩,且行常规定期血压检测、selleck产品体质量监测干预的150例孕妇纳入对照组,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漯河市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分娩,且行MP妊高征监测系统干预的150Tezacaftor小鼠例孕妇纳入观察组。观察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阳性检出率,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及预防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12.00%,Glaucoma medications18/150)高于对照组(5.33%,8/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总发生率(33.33%,6/18)低于对照组(87.5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P妊高征监测系统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预测价值,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发展趋势,进而为临床早期实施预防及治疗干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
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NSCLC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CX-5461抑制剂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均持续用药2个周期。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25 (CA125)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Non-medical use of prescription drugs~+、NVP-TNKS656体内CD8~+水平和CD4~+/CD8~+值;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YFRA21-1、CEA、CA125及SCC水平分别为(2.26±0.87) ng/mL、(13.43±1.36) ng/mL、(24.51±3.71) U/mL及(1.24±0.31)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7±1.05) ng/mL、(18.39±2.29) ng/mL、(32.19±3.20) U/mL及(3.36±0.9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分别为(59.62±4.15)%、(38.12±4.88)%、1.61±0.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94±5.25)%、(35.25±4.34)%、1.32±0.24,CD8~+水平为(20.54±2.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76±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28%,略高于对照组的17.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0.43%及25.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66%及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生存期。
山西老陈醋大曲制备过程中理化因子、微生物群落变化及风味形成规律
该实验研究了山西老陈醋大曲制备过程中理化因子、微生EGFR抑制剂物群落变化及风味物质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大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整体呈先GSK126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态氮、酯化力、糖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呈上升趋势,而水Medullary AVM分、淀粉、总酸和还原糖呈下降趋势。草酸和乙酸为大曲制备过程中的主体有机酸,二者约占有机酸总量的58%,随着大曲制备过程的进行,有机酸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后火期达到峰值为1.01 g/100 g。大曲制备过程中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包括酯类22种、醇类8种、酸类5种、酮类5种、醛类6种、吡嗪1种和6种其他类组分,大部分香气物质在大曲制备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2,3,5,6-四甲基吡嗪(川芎嗪)和乙酸乙酯皆在后火期达到峰值,分别为0.06 mg/100 g和0.40 mg/100 g。
橄榄苦苷对PM2.5暴露下去势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究橄榄苦苷对PM2.5暴露下PMOP模型SD大Taurine鼠骨代谢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24只8周龄重量约200g的SPF级雌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去势,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50 mg/(kg·次)]和高剂量组[100 mg/(kg·次)]。每3 d行气道滴注等量PM2.5并以不同浓度的橄榄苦苷溶液进行灌胃。150 d后处死大鼠,取其右股骨行HE染色观察骨组织,再检测其左股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ELISA法测血清中的E2、FSH、LH、OC和β-CTX的含量、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左股骨中ER的表达,Q-PCR检测左胫骨AHR m RNA的表达。结果 低、高剂量组大鼠的BMD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0 1),低、高剂量两组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高剂量组的骨密度相较于低剂量组有增高的趋势。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相比SBE-β-CD临床试验,低、高剂量组的骨小梁变粗变密、髓腔变小,低、高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的髓腔缩小更为明显、Low contrast medium排列更为规则,骨小梁更为粗壮。模型组血清中的FSH、LH和β-CTX含量与其余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血清E2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低剂量组血清E2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血清中E2水平明显高于高剂量组(P<0.05)。模型组的OC含量低于低剂量组(P<0.05),模型组的OC含量显著低于高剂量组(P<0.001),低、高剂量两组的O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血清中OC水平相较于高剂量组有上升的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三组大鼠左股骨中ERα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Q-PCR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组左胫骨中的AHR m 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00 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左胫骨中的AHR m 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高剂量组左胫骨中的AHR m RNA的表达相较于低剂量组已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橄榄苦苷能延缓PM2.5暴露下PMOP模型SD大鼠的骨质流失,提高骨密度。
低温诱导芹菜种子次生休眠及其调控机制
[目的]探究5℃低温处理对芹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以‘上海黄心芹’种子为实验材料,设置5℃和20℃处理,探究其萌发情况、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及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量动态变化及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5℃低温处理显著抑制了芹菜种子萌发、种子出苗率、相对吸水量和种胚的生长,20℃则能快速促进种子萌发,并且将5℃处理15 d后的种子转入20℃后(T_(5-20)处理),种子又能快速恢获悉更多复萌发活力,说明5℃低温并没有对种子造成不PLX5622溶解度可逆伤害,种子活力染色的结果也说明低温并没有对种胚结构造成伤害。5℃低温还显著抑制了萌发期间GA的合成,相关的代谢及下游基因也被明显抑制表达,而20℃则显著促进GA的合成,并且GA3ox1基因在20℃处理以及T_(5-20)中的高表达说明其可能对GA的合成发挥关键作用;5℃处理中ABA含量呈波动变化,但GA/ABA却成体呈下降趋势,并且还发现ABA降解基因CYP707A1的表达量与5℃处理种子萌发中后期的ABA含量有明显的负相关趋势,但萌发早期的ABA代谢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5℃还明显抑制了芹菜种子的糖代谢能力,萌发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分别低于和高于20℃处理。[结论]5℃低温诱导芹菜种子发生了次生休眠,GA/ABA可能是芹菜种子响应环境温度的重要Infection diagnosis信号,并且GA3ox1和CYP707A1是潜在的应对低温的关键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