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溶液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糖溶液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高糖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高糖组术前3 h口服400 mL 12.5%葡萄糖溶液。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围术期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高迁移族蛋白B1 (HMGB1)、空腹血糖(FPG)、胰岛素、内毒素、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变Tezacaftor作用化,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糖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胃管留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和3sex as a biological variable d血清TNF-α和HMGB1均较术前1 d升高;高糖组术后1和3 d血清TNF-α和HMGB1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和3 d血清FPG、胰岛selleck产品素、内毒素和HOMAIR均较术前1 d升高,IGF-Ⅰ较术前1 d下降;高糖组术后1和3 d血清FPG、胰岛素、内毒素和HOMA-IR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IGF-Ⅰ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较对照组的34.3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口服高糖溶液,能够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减小血糖波动,有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甘胆酸与肝生化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甘胆酸与肝生化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乐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CP的分度标准分为轻度ICP组(n=79)和重度ICP组(n=25),选取同期80名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对3组产妇的肝生化指标[甘胆酸、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炎性细胞因子[淋巴细胞(LY)、中性粒细胞(NE)、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胎儿结局进行记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轻度ICP组及重度ICP组产妇的甘胆酸、ALT、AS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ICP组甘胆酸含量显著高于轻度I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CP组及重度ICP组产妇的血清LY、NE、IL-18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CP组血清IL-18、TNF-α均明显高于轻度ICP组,差异均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有统计学意义(P此网站<0.05),重度ICP组的血清LY、NE、PLT水平与轻度IC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CP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低,分娩孕周最少,新生儿Apgar评分最低,其次为轻度ICP组,对照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CP组羊水粪染率为52.00%,新生儿黄疸率为44.00%,均明显高于轻度ICP组(29.11%、25.32%)和对照组(5.00%、Imidazole ketone erastin生产商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ICP孕妇血清甘胆酸水平与脐动脉S/D比值呈正相关(r=0.851,P<0.05),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946,P<0.05),与新生儿Apgar评分呈负相关(r=-0.885,P<0.05)。结论 随着ICP患者体内甘胆酸水平越高,ALT、AST、炎性细胞因子和脐动脉S/D比值越高,可能导致ICP患者的不良胎儿结局。肝生化指标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IC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病情程度的分度作用不明显。

自我超越思维架构下的干预策略对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我超越思维结构下的干预策略对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患者www.selleck.cn/products/ag-221-enasidenib心理负担、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将2020年7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70例患者AZD2281临床试验分为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自我超越思维架构下的干预策略。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使用心理困惑管理量表(DM)评估患者心理困扰,使用Jalowies应对方式量表、Herth希望量表(HHI)和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C-SUPPH)评估患者的应对方式、希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负担、心理困扰、应对genetic drift方式、希望水平和自我管理效能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HAMA、HAMD、DM评分和姑息、逃避、宿命、依靠自我等应对方式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乐观、面对、寻求支持、情感宣泄等应对方式评分和HHI、C-SUPPH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我超越思维结构下的干预策略可以改善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积极应方式、希望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血瘀”理论指导治疗:解读膝骨关节炎“铁超载”的相关机制

背景:膝骨关节炎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致残风险的疾病。因此,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在祖国医学中,膝骨关节炎常以“痹”论治,并与中医“血瘀”理论中血行瘀滞、血脉阻络而致之“痹”紧密相关。铁超载是一类因铁代确认细节谢紊乱导致的病理状态,其与中医“血瘀”理论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高度重合,是促进膝骨关节炎发展的危险因素。目的:基于“血瘀”理论,就铁超载对软骨代谢以及软骨下骨重建的影响展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奠定了全新理论基础,也为探究活血中药干预骨组织后期治疗作用的相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铁死亡,铁,铁超载,骨关节炎,血瘀”以及英文检索词为“ferroptosis,iron,iron overload,osteoarthritis,TCM”,最终纳入文献76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文章针对“血瘀”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潜力进行发掘,发现“血瘀”是膝骨关节炎进展中至关更多重要的部分,表明“血瘀”理论是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关键所在。(2)“血瘀”与铁超载在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发病特点上有高度的相似性skin infection,提示了“血瘀”理论治疗铁超载的可能性,说明铁超载可能是“血瘀”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重要机制基础,活血类药物的提取物有着缓解铁超载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3)“血瘀”理论与铁超载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是未来膝骨关节炎的重要研究方向,可为中医临床开发新药、创新用法等中医现代化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功能状态与湿热痹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功能状态与湿热痹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selleck Fulvestrant 回顾性分析来自全国18家研究中心1 00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湿热组和非湿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X线分级、健康评估问卷(HAQ)残疾指数、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rsl3.htmlAS2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部分实验室指标及一般资料。结果 湿热组患者的X线等级、HAQ残疾指数、VAS评分、DAS28-红细胞沉降率(ESR)、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均高于非湿热组(P<0.05)。湿热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高于非湿热组(P<0.05)。2组breast microbiome患者的白细胞、类风湿因子、家族史、劳累史、情绪激动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功能状态与湿热痹阻证候密切相关,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疾病活动度更高,致残程度更重。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治疗中-重度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吸附分离治疗(granulocyte and monocyte apheresis,GMA)对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5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接受GMA治疗的38例中-重度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更多colitis,UC)28例、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10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第2周时患者疾病临床活动度评分[梅奥评分(Mayo score)、CD活动指数(CD activity index, CDAI)]、内镜下活动度评分[UC内镜下严重指数(UC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UCEIS)、梅奥内镜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 MES)、BaroVE-822配制n评分、CD内镜下严重指数(CD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CDEIS)]、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8例IBD患者总体临床有效率为79%,临床缓解率为42%。28例UC患者中23例(82%)GMA治疗后有效,10例(36%)达到临床缓解;10例CD患者中7例(70%)GMA治疗后有效,6例(60%)达到临床缓解。UC患者中,GMA显著降低梅奥、UCEIS、MES、Baron评分;CD患者中,GMA显著降低CDAI评分、CDEIS评分(均P<0.05)。所有IBD患者中,GMA显著升高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减少大便次数(P<0.05);治疗前后的白细胞、hospital-associated infection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观察到GM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GMA对中-重度IBD患者有效、安全性高,但考虑到病例数较少,仍需进行进一步更大样本及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

大麻二酚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CIPN)一直是肿瘤化疗当中不可回避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与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相关,但目前临床上没有可以有效预防其发生的药物。大麻二酚在神经保护selleck抑制剂方面具有优秀的潜力,例如Staurosporine分子式多发性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等,并且在多种化疗药物所致周围神经毒性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及预防作用,且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本文综述了大麻二酚通过多种机制预防及治疗CIPN,例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抗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激活5-羟色胺受体1A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 5-HT1A)、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Genetic burden analysis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 TRPV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等,并且对其可能存在的其他机制进行推测。

色甘酸钠灌胃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目的·通过使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sodium cromoglycate,Crom)稳定肥大细胞来探究其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造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5只小鼠分为空白组(n=5)、模型组(n=5)和Crom组(n=5)共3组。空白组小鼠自由饮用双蒸水7 d;模型组小鼠自由饮用3%葡聚糖E coli infections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7 d,构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Crom组小鼠在饮用3%DSS溶液的第3日(即造模中期)灌胃服用Crom溶液。比较空白组、模型组和Crom组小鼠的体质量改变和疾病活动指数(dise购买BIBW2992ase activity index,DAI)的变化,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肠组织购买KD025的病理情况和肥大细胞数量,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3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一步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重度便血,肠道病理显示有大量炎症性浸润,体质量下降严重(P=0.005),DAI评分升高明显(P=0.001),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3),且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肠道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多(P=0.000)。与模型组相比,Crom组小鼠的便血减少,结肠长度有所增加(P=0.013);且肠道病理显示,其炎症情况较模型组有所改善,肥大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减少(P=0.000)。结论·色甘酸钠灌胃可减轻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反应,间接表明肥大细胞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

模拟外湿环境探讨外湿对正常及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目的:观察外湿干预下,正常及胶原诱导性类MC3半抑制浓度风湿关节炎(CIA)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变化,研究外湿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大鼠组(Con组)、湿邪干预正常大鼠组(Damp组)、CIA大鼠组(CIA组)、湿邪干预CIA大鼠组(CIA+Damp组)。采用二次免疫法建立牛Ⅱ型胶原乳化剂诱导性关节炎模型,自造R428模次日起,将Damp组和CIA+Damp组Mesoporous nanobioglass大鼠置于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湿邪干预。60 d后取骨骼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ELISA法检测骨骼肌三磷酸腺苷(ATP)和反应性氧簇(ROS)含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的m RNA表达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表达,并计算LC3-II/LC3-I比值。结果:随着湿邪干预天数增加,与Con组相比,各组大鼠关节指数均上升。Damp组关节骨质破坏较轻;线粒体轻微变形;骨骼肌ATP含量减少,ROS含量上升;在m RNA水平上,AMPK、LC3B表达升高,TOMM20表达降低;在蛋白水平上,PGC-1α、TOMM20表达下调,LC3-II/LC3-I比值上升。与CIA组相比,CIA+Damp组关节指数上升,关节骨质破坏加重;线粒体数量增多、形态损伤严重;骨骼肌ATP含量减少,ROS含量上升;在m RNA水平上,AMPK、LC3B的m RNA表达降低,TOMM20的m RNA表达升高;在蛋白水平上,PGC-1α表达下调,TOMM20表达升高,LC3-II/LC3-I比值上升。结论:外湿会引起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导致正常大鼠线粒体自噬代偿性上升,CIA大鼠线粒体自噬障碍、损伤线粒体堆积。

辣木叶总黄酮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防治作用的研究

【目的】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为模型,探究辣木叶总黄酮(MOLF)对UC的防治作用。【方法】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购买BarasertibDSS组(模型组)和MOLF-L(25 mg/kg)、MOLF-M(50 mg/kg)、MOLF-H(100 mg/kg)处理组,每组10只。小鼠通过饮用4%DSS诱导UC模型,各MOLF处理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0.2 mL,对照组和DSS组灌以等体积的生CL13900采购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 d。每天记录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在末次给药的次日经眼眶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内毒素(LPS)含量;小鼠脱颈处死后取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PAS染色观察组织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1β、TNF-α、IL-10、HMGB1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黏膜闭锁连接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UC小鼠造模成功,DSS组小鼠体内LPS、炎性因子含量、cleaved-caspase 3和Bax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剂量MOLF均可以改善UC小鼠体内炎症状况,尤以MOLF-H组效果最佳:与DSS组相比,DAI评分以及血清中LPS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小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HMGB1含量和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cleaved-caspase 3和Bax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Bcl-2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此外,MOLF可以改善结肠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维持杯状细胞数量及其形态,增加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量,且这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MOLF对DSS诱导的UC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并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