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细胞病理检查与ctDNA检测对脑膜癌转移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病理检查与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检测对于明确脑膜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01—2021-08行脑脊液细胞病理学检查258例可疑脑膜癌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6例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时通过二代测序方法对其中29例患者的脑脊液或外周血样本进行ctDNA检测。结果 脑脊液细胞学诊断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者129例,6例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肺癌来medical chemical defense源。单次送检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为55%(33/60),多次送检后(≥3次)阳性率提高至72%(4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9例原发肿瘤为肺癌的病例同时行脑脊液ctDNA检测,基因突变率55%(16/29);单纯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诊断阳性率79%(23/29),单纯ctDNA检测的突变率55%(1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ctDNA检测的诊断阳性率为90%(26/29)。结论 多次送检(≥3购买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次)脑脊液标本行细胞病理检查可以有效提高脑膜癌转移的诊断阳性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以协助明确肿瘤来源,selleck化学其对于脑膜癌转移的诊断价值要高于单纯ctDNA检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ctDNA检测对于脑膜癌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目的:近年来,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痴呆症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的关系并且积极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是基于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随访资料,(1)描述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且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探讨2型糖尿病与不同分型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在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关系中的作用;(3)研究2型糖尿病selleck抑制剂、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对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影响以及2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探讨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最后进一步估计脑血管疾病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瑞典全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期间(1998年3月至2002年9月),44919例≥40岁的双生子受邀参与双生子的全生命过程研究项目,以此作为研究人群的基线调查。在排除基线时患有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后,以43238例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44275例未发生痴呆症的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随访直至2016年12月。研究对象的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信息是通过瑞典全国的病人住院登记系统获得。统计分析方法:(1)根据随访期间新发病例计算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以随访期间新发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和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erg-mediated K(+) current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b.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以及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3)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设计:以双生子对子当中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病例,而另一位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对照,控制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b.2型糖尿病、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GEE模型)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来分析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4)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致痴呆症发病风险中的中介效应。结果:(1)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的累积发病率为11.43%,发病密度为7.1/1000人年,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脑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随访期间,研究人群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为7.50%,发病密度为4.6/1000人年,女性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脏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1.48(1.35-1.61),主要是增加脑梗死(OR=1.61,95%CI:1.46-1.79)以及动脉阻塞(OR=1.98,95%CI:1.30-3.01)的发病风险,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关(OR=1.13,95%CI:0.96-1.32);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没有关系,其OR(95%CI)为1.13(0.91-1.41)。未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过量饮酒及不规律的体育锻炼)与2型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有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下降(OR=1.49,95%CI:1.Erastin19-1.8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3)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BMI、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OR=1.14,95%CI:1.03-1.27)。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强度有所上升(OR=1.42,95%CI:1.13-1.79)。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42,95%CI:1.21-1.67)、脑梗死(OR=1.43,95%CI:1.28-1.61)、脑出血(OR=1.42,95%CI:1.10-1.82)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但未发现动脉阻塞(OR=1.11,95%CI:0.82-1.51)、蛛网下腔出血(OR=1.08,95%CI:0.67-1.75)与痴呆症之间有关。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OR=1.23,95%CI:0.96-1.5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对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发病风险总效应的18.1%。结论: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瑞典双生子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型糖尿病可能增加脑梗死、动脉阻塞以及痴呆症的发病风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可能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梗死-痴呆症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分阶段延伸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分析分阶段延伸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痴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延伸护理,实验组接受分阶段延伸护理。比较两组的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量表(CGA)、老年抑郁量表(G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微型营养评估量表protamine nanomedicine(MNA)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CGA、GDS评分分别为(29.33±4.14)、(13.25±1.02)分低于对照组的(34.47±4.44)、(26.36±2.14)分, ADL、MNA评分分别为(73.21±5.14)、(27.47±5.7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4.33±4.17)、(19.19±3.1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patinib molecular weight老年痴呆患者由于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均会受到一selleck NMR定的影响,这会导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其中以分阶段延伸护理方式的效果较优,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好的应用效果。

尿毒清颗粒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尿毒清颗粒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观察组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检测两组的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素寻找更多氮(BUN)水平、尿β_2-微球蛋白、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selleck化学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前,两组SCr、UAEInfluenza infectionR、BUN、血β_2-微球蛋白、尿NGAL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r、UAER和BUN及血β_2-微球蛋白、尿NGAL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外源γ-氨基丁酸对蛇龙珠葡萄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目的】碳氮代谢是植物体内重要生理PF-07321332浓度过程,探究γ-氨基丁酸(GABA)对葡萄碳氮代谢的影响,并筛选最适调控浓度。【方法】以10年生酿酒葡萄蛇龙珠为试材,于开花Ipatasertib供应商期、坐果期、膨大期、转色期对长势一致的植株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了不同浓度γ-氨基丁酸(GABA)5 mmol·L~(-1)、10 mmol·L~(-1)、15 mmol·L~(-1)、20 mmol·L~(-1)处理对叶片碳、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外源GABA提高了葡萄叶片碳代谢相关蔗糖合酶(SuSy)、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增加淀粉、可溶性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GABA处理也增强了氮代谢相关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增加硝态氮(NO_(3)~(-)·N)含量,增加了内源GABA含量。【结论】外源GABA增加葡萄叶片内源GABA,从而增强碳代Hellenic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谢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加淀粉、可溶性糖的积累,促进硝态氮(NO_(3)~(-)·N)吸收和铵态氮(NH_(4)~(+)·N)的转化,其中以10 mmol·L~(-1)外源γ-氨基丁酸效果最佳。

不同光质处理对采后桃果皮色泽及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光质处Belnacasan理对桃果采后色泽的影响,探讨光照对桃果花色苷代谢的调控机制,本实验以‘中桃九号’为实验材料,在(22±1)℃条件下对桃果进行不同光照处理(红、绿、蓝、白光),光照时间12 h/d,以黑暗处理为对照。分析不同光照处理后桃果色泽、花色苷含量,及花色苷合成途径酶活力、结构基因和相关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红光、绿光对桃果皮着色没有明显影响,白光有微弱的促进作用,而蓝光能显著促进桃果皮色泽的提升,采后第6天时蓝光处理组桃果皮花色苷含量达到27.26mg/kg,分别是白光处理组和对照组的4.48倍和10.infection-prevention measures34倍。在蓝光作用下,花色苷合成途径酶活力以及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表达水平在大多数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其他光照处理组(P<0.05)。其中,结构基因PAL、CHS、F3H、DFR、LGK-974溶解度ANS、UFGT和转录因子MYB10.1的表达水平与桃果皮色泽参数以及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蓝光处理通过上调花色苷合成通路诱导桃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研究结果将加深对光照调控植物花色苷代谢机制的理解,同时为研发桃采后色泽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GEM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46例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期间治疗组脱落1例,余46例,对照组脱落4例,余43例。对照组给予GEMOX方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 000 mg/mAortic pathology~2,加入生理盐水100Bucladesine研究购买 mL中,静脉滴注,30 min/次,每周1次,间隔6 d, 3周为1个周期,休息1周后重复1个周期治疗,共治疗2个周期;注射用奥沙利铂,100 mg/m~2,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2 h/次,每3周给药1次,共给药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解毒方(黄芪、白术、山药、枸杞子、女贞子、青皮、海藻、山慈菇、白英、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制鳖甲、甘草片)加减,加水浸泡30 min,煮沸后文火慢煎,共煎2次,每次取药汁150 mL,混合后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治疗7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19例,进展13例,缓解率为30.43%(14/46);对照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21例,进展17例,缓解率为11.63%(5/4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清CA19-9、CA242、CEA含量和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卡氏功能评分(Kamofsky performace score, KP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血清CA19-9、CA242、CEA含量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4,8周后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均低获悉更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3个月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1年后,生存率及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可能与降低毒副反应和血清CA19-9、CA242、CEA水平有关。

补中益气汤联合顺铂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A549/DDP细胞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目的:探究补中益气汤联合顺铂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A549/DDP细胞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A549/DDP细胞并制备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采用siRNA沉默GSK-3β表达,检测各组A549/DDP细胞中GSK-3β蛋白的相对表达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量;Western blot检测沉默GSK-3β后各组A549/DDP细胞β-catenin和Survivin表达;MTT法检测GSK-3β受AG-221 IC50抑对各组A549/DDP细胞顺铂IC50的影响;采用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GSK-3β受抑对各组A549/DDP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空白对照组,siGSK-3β-592nano-microbiota interaction组对蛋白表达的抑制率达70%(P?0.05);RNAi技术沉默GSK-3β后,A549/DDP细胞中β-caten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单独顺铂治疗组与单独补中益气汤治疗组均可使β-caten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补中益气汤联合顺铂治疗组则可使β-caten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下调更显著(P?0.05);RNAi技术沉默GSK-3β后,A549/DDP细胞顺铂IC_(50)显著升高(P?0.05),而补中益气汤仍可显著降低A549/DDP细胞的顺铂IC50(P?0.05);GSK-3β表达受抑后,A549/DDP细胞的顺铂诱导凋亡率明显受抑制(P?0.05),而补中益气汤仍可明显提高A549/DDP细胞的顺铂诱导凋亡率(P?0.05)。结论:上调A549/DDP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时,补中益气汤联合顺铂仍对A549/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有明显改善作用。

行为回放式宣教对肺癌术后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行为回放式宣教对肺癌术后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Cell Lines and Microorganisms从性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在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3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及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联合行为回放式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呼吸功能锻炼知识掌握情况、锻炼依从性,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呼吸功能锻炼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及MV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给予行为回放式宣教,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肺癌术后呼吸功能锻炼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肺功能康复,PD-0332991配制同时降低并GSK J4化学结构发症发生率。

痛痹补肾方治疗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痛痹补肾方治疗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痛痹补肾方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疼痛症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C59(PⅠNP)、骨钙素(BGwoodchip bioreactorP)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β-CT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ⅠNP、BG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36/40),对照组为70.00%寻找更多(28/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痛痹补肾方能调节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患者骨代谢,改善肾虚血瘀证中医证候,降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