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祛风骨痛巴布膏对寒湿痹阻型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祛风骨痛巴布膏对寒湿痹阻型骨关节炎(OA)大鼠的干预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成6组,为正常组、模型组、活血止痛膏组(1.26 cm2·d-1)、祛风骨痛巴布膏低、中、高剂量组(75、150、300 mg·d-1)。通过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联合L-半胱氨酸制备OA模型,造模第2天开始施加气候因素,建立寒湿痹阻型OA大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标准VJQ1体内onFrey纤维评价机械痛阈值;双后肢负重差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和软骨退变;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白细胞介素(IL)-1ethnic medicineβ、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蛋白酶K(CTSK)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T细胞的核因子1(NFATc1)、MMP-9和CTS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造模后出现了显著的机械痛敏反应(P<0.01),双后肢负重差和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祛风骨痛巴布膏高剂量组和活血止痛膏组均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敏反应、负重差和关节功能评分(P<0.05,P<0.01R428),且祛风骨痛巴布膏中剂量也可一定程度改善关节功能,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明显减轻(P<0.05,P<0.01);祛风骨痛巴布膏、活血止痛膏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OA大鼠关节软骨中IL-1β、IL-8、TNF-α、MMP-9、CTAK、PI3K、p-Akt、Akt等相关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祛风骨痛巴布膏通过抑制寒湿痹阻型OA模型大鼠关节软骨中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性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释放,最终减弱局部软骨退变,改善关节功能。

金黄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金黄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对其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COX-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雄性Wistar大鼠,将其中45只大鼠踝关节注入尿酸钠溶液50μl(20 mg/ml),诱导G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扶他林组和金黄散组,每组15只;其余15只大鼠设为对照组。金黄散组大鼠采用金黄散冷敷至踝关节处,扶他林组大鼠取扶他林软膏适量敷于踝关节处,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敷于踝关节处。药物干预周期结束后,取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取滑膜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IL-1β及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COX-2蛋白表达变化。分析各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结果,比较各组大鼠药物干预后关节肿胀度、血清CRP水平及踝关节滑膜组织TNF-α和IL-1β水平、COX-2表Infection model达情况。结果 药物干预第3、6、9、12、14天,扶他林组、金黄散组踝关节肿胀度均低于模型组,差异AY-22989抑制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结构正常,炎性细胞浸润不可见。模型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滑膜增生。药物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大鼠,扶他林组和金黄散组大鼠的踝关节滑膜组织的滑膜增生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显著缓解。药物干预14 d后,对照组、模型组、扶他林组、金黄散组大鼠血清CRP水平分别为(323.14±25.67)、(462.53±24.24)、(360.75±7.81)、(381.48±21.44)ng/ml。药物干预14 d后,模型组大鼠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他林组、金黄散组大鼠血清CRP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14 d后,对照组、模型组、扶他林组、金黄散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的IL-1β水平分别为(116.03±6.33)、(178.74±6.05)、(130.93±4.78)、(139.08±4.39)pg/ml,TNF-α水平分别为(105.36±6.51)、(147.50±5.45)、(118.09±7.99)、(123.24±3.81)pg/ml。药物干预14 d后,模型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的IL-1β、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他林组、金黄散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的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可见到极少数的COX-2阳性细胞;模型组COX-2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他林组COX-2阳性细胞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黄散组COX-2阳性细胞略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黄散能有效降低GA大鼠血清CRP水平以及滑膜组织的IL-1β、TNF-α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亦能降低COX-2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对GA起到治疗作用,其可能与调控核因子κB(NF-κB)通路TGF-beta/Smad抑制剂活性有关。

小檗碱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自噬并促进其凋亡:基于下调ROS/mTOR信号通路

目的 探究小檗碱(BBR)对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凋亡/自噬失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BBR对RA-FLSs的增殖抑制作用,实验设空白对照组、TNF-α(25 ng/mL)组、TNF-α+BBR(10、20、30、40、50、60、70、80μmol/L)组,Annexin V/PI双Mirdametinib体内染流式法和JC-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BR对RA-FLSs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BR对RAFLSs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增加自噬诱导剂RAPA和自噬抑制剂氯喹(CQ)作为对照,激光共聚焦检测mCherry-EGFP-LC3B观察自噬流变化;并设置活性氧(ROS)模拟物H2O2和ROS抑制剂NAC观察BBR对ROS、mTOR、p-mTOR水平的影响。结果 CCK-8结果显示BBR可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RA-FLSs增殖活力,流式和JC-1染色结果显示BBR(30μmImmune landscapeol/L)可显著增加RA-FLSs凋亡率(P<0.01),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BR处理后Bcl-2/Bax(P<0.05)和LC3B-/(P<0.01)的比值降低,p62蛋白表达升高(P<0.05)。mCherry-EGFP-LC3B自噬流检测结果也显示,BBR可阻断自噬流。免疫荧光结果证实BBR显著降低TNF-α诱导后ROS水平,上调自噬调控蛋白p-mTOR表达水平(P<0.01),且受ROS水平调控,合用RAPA可显著降低BBR对RA-FLSs的促凋亡作用(P<0.01)。结论 BBR可能是通过调控ROS-mTORBlebbistatin生产商抑制RA-FLSs自噬,促进其凋亡。

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虚实证型疗效差异

目的:研究免疫吸附对不同中医证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分为实证类(寒湿阻络证、湿热痹阻证、痰瘀互结证)和虚证类(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所有患者在入院第3,7,12天给予免疫吸附治疗,每次完成吸附立即检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记录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疾病及证候疗效评定评分、急性生此网站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并观察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结果:经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DAS28评分、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证中医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优于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9)。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低血压,经治疗均得到改selleck HPLC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Cedar Creek biodiversity experiment。结论: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对痹证中实证类患者更有效,安全性较好,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实证类患者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

乳酸菌SR10-1发酵刺梨汁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

目的:探讨副干酪乳杆菌SR10-1(Lactobacillus paracaseiSRIDN-6556生产商10-1)发酵刺梨汁对小鼠溃疡性结肠nano-bio interactions炎(Ulcerselleck化学ative colitis, UC)的影响并对保护效果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实验室自制所得SR10-1发酵刺梨汁。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试验设置空白对照组(Control)、DSS模型组(DSS)、美沙拉嗪肠溶片组(Mesalazine)、乳酸菌发酵刺梨汁组(LAB-RRTJ)和刺梨原汁组(RRTJ)。分析UC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脏器指数、结肠长度、结肠病理改变、炎症因子(IL-1β、IL-6、IL-10、IL-17A、TNF-α、IFN-γ)水平、抗氧化应激(MDA、SOD、GSH)水平、MPO活性和肠道屏障相关基因(Claudin-3、ZO-1、MUC2)表达水平。结果:相较于DSS模型组,LAB-RRTJ组能够显著降低DAI评分(P<0.05),缓解小鼠腹泻、便血、结肠萎缩状态和病理结构。此外,小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脾脏和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01,P<0.05);IL-1β、IL-6、IL-17A、TNF-α、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MDA、MPO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GSH活性显著升高(P<0.05);Claudin-3、ZO-1、MUC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副干酪乳杆菌SR10-1发酵刺梨汁能够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调节氧化应激水平和肠道屏障功能,减轻小鼠肠道损伤,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药食同源中药多糖防治糖尿病多组学与交叉组学机制初探

糖尿病是一种Abiotic resistance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引起,易导致心血管疾病、肾病、失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尤为重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药食同源的记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将药食同源中药多糖用于糖尿病的防治。药食同源中药多糖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系统化影响生命组学,在多维度实现广义免疫正常化,并长周期维持机体稳态效应,以达到防治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其防治糖尿病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在使用药食同源中药多糖治疗糖尿病需要一定的时间,疗效较西药慢,治疗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其疗效及安全性的判断,其适应证范围也存在争议。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及免疫组学等多组学与交叉组学理论、技术、研究Regorafenib成果积淀,为药食同源中药多糖防治糖尿病提供新的认知思路,通过Bucladesine对药食同源中药多糖基于多组学与交叉组学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有助于揭示其与糖尿病病理过程中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保健品提供指导和启示。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系统科学与生命组学融合与创新,也为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本文尽可能全面地阐述药食同源中药多糖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多组学与交叉组学作用机制,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其适应证范围、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为药食同源中药多糖防治糖尿病领域产品转化提供参考。

通络开痹片治疗寒、热痹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通络开痹片治疗寒、热痹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中lung viral infection医诊断AY-22989核磁为寒、热痹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65,常规治疗+通络开痹片),观察组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将患者分为寒痹组(n=27)和热痹组(n=38)。观察对照组、寒痹组和热痹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疾病活动评分(DAS)、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较治疗前下降,且寒痹组、热痹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 <0.05)。三组患者治疗后CRP、IL-6、RF水平及DAS、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RepSox核磁且寒痹组、热痹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 <0.05)。寒痹组和热痹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络开痹片治疗寒、热痹症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可有效改善患者症候体征、实验室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甲状腺切除术后咽喉痛的研究进展

术后咽喉痛(POST)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常见且较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多因气管插管造成咽喉部和气道黏膜受损,局部刺激和炎症反应所引起。这种不适在甲状腺切除患biographical disruption者中表现更为显著,影响更大,除引起患者咽喉部不适,还可能刺激颈前肌群剧烈收缩,导致手术部位出血量增加,甚至可能迁延发展成慢性咽喉相关疾病。因此,做好甲状腺切除患者POST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针对甲状腺切除POS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较多,但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亦不应忽视;中医药结合治疗干预效果较好,正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从甲状腺切除患者Pselleck化学OST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影响因素、评估工具以及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对甲状腺切除POS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管理甲CL13900临床试验状腺切除POST及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转录超保守区uc.290高表达促进溃疡性结肠炎肠壁纤维化

目的 研究转录超保守区uc.290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肠壁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慢性复发型UC住院患者(UC组),选取50例同期收治的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住院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并用活检钳获取UC患者结肠炎症部位黏膜及对照组结肠正常黏膜。RT-PCT检测结Bio-mathematical models肠黏膜标本中uc.290、EMT标志性蛋白Vimentin、N-cadherin和E-cadherin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后三者的表达。采用改良Masson三色染色法检测结肠黏膜中胶原纤维含量并计算纤维化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uc.290表达与纤维化评分的关系。在模式细胞Caco2中过表达uc.290,RT-PCT、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Vimentin、N-cadherin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UC患者结肠黏膜中uc.290显著selleck HPLC高表达,纤维化评分显著升高,且uc.290表达水平与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r=0.735,P=0.012)。UC患者结肠黏膜及高表达uc.290的Caco2细BLZ945纯度胞中,Vimentin和N-cadherin显著高表达,而E-cadherin显著低表达。结论 uc.290在UC患者结肠黏膜中高表达,通过激活EMT促进肠壁纤维化。

中医药靶向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防治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CRC)是发病率、死亡率居lncRNA-mediated feedforward loop世界前三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内环境复杂,现代治疗手段疗效欠佳,寻找高效、低毒的防治手段仍旧是CRC研究的重点。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CRC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药理、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CRC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控制发育过程和组织形态发生过程的重要调控途径,可以调节多种细胞信号级联反应。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与CRC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阻滞CRC发展变化,发挥治疗作用。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发展,中医药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影响CRC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通过相关临床研究与文献筛选发现,一些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可AZD6738使用方法以通过靶向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CRC中发挥抗肿瘤、抑制耐药、MK-4827抑制剂改善愈后等作用。故该文就对其进行了简要归纳总结,以期在中医药防治CRC领域提供理论和诊疗思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