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指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泗洪医院收治的60genetic lung disease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片和肌骨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RA指关节病变的检出率差异和不同活动度RA患者的超声成像评分差异,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再次分为缓解期组(n=42)和活动期组(n=18),检测各组血流分级情况,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肌骨超声对RA指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肌骨超声对关节肿胀、关节积液病变及关节骨侵蚀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0.00%、91.67%、75.00%,均高于X线片检查的11.67%、0.00%、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活动度的升高,RA患者的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骨侵蚀及骨节积液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活动期组RA患的关节血流分级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orsomorphin体内实验剂量肌骨超声诊断滑膜增生病变、SB203580关节积液病变及关节骨侵蚀病变的AUC分别为0.848 (95%CI:0.733~0.963)、0.896 (95%CI:0.809~0.983)和0.773 (95%CI:0.584~0.882)。诊断价值:关节积液病变>滑膜增生病变>关节骨侵蚀病变。结论:肌骨超声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关节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关节积液病变。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白芍-防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探索白芍-防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白芍-防风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CaptisolIM、TTD数据库检索疾病相关基因,以Uniprot数据库对相关基因标准化;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用STRING数E7080配制据分析蛋白相互作用(PPI);应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基因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用AutoDock和Pymol将核心有效成分β-谷甾醇、山柰酚、汉黄芩素与关键靶标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白芍-防风药对共筛选出33种活性成分,潜在的药物靶标108个,与UC的交集靶点54个。其中山柰酚与UC交集基因数目27个、汉黄芩素27个、β-谷甾醇11个。白芍-防风药对与UC交集的核心靶点26个,主要作用于AKT1、IL6、TP53、MAPK8等基因,涉及NF-κB信号通路、PI3K-Ak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结论 白芍-防风可能通过山柰酚、β-谷甾醇和汉黄芩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炎症和免疫相关的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治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疗UC。
防风膝痹汤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防风膝痹汤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KO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Ceralasertib供应商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防风膝痹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血清学指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selleckchem E7080、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分分别为(85.79±6.19)、(86.59±6.2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骨桥蛋白(OPN)水平分别为(34.52±3.16)pg/ml、(45.14±4.35)pg/ml、(110.14±8.69)μg/L、(25.82±2.Proteomics Tools36)μg/L,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评分分别为(86.52±6.29)、(88.41±6.35)、(90.42±6.39)、(93.25±5.2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风膝痹汤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高KOA治疗效果,降低IL-6、TNF-α、MMP-3、OPN水平,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白藜芦醇对脊髓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脊髓损伤大鼠治疗作用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甲强龙组和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假手术组无脊髓损伤,模型组、甲强龙组及白藜芦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甲强龙组治疗组大鼠在术后30min、6h和24h腹腔注射MP(30 mg·kg-1),白藜芦醇低剂量组、白藜芦醇中剂量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25 mg/kg、5DS-3201溶解度0 mg/kg、100 mg/kg Res,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周。术后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量表进行运动功能tetrapyrrole biosynthesis评分,苏木精—伊红(HE)和PAS染色、观察脊髓、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损伤段脊髓组织IL-1β、IL-12、MCP-1和TNF-α水平,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大鼠小肠脊髓中D-LA、DAO和LPS水平,肠Adezmapimod价格内容物进行微生物16S V4 rRNA测序分析。结果:模型组、甲强龙组及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在各个时间点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高浓度组在各个时间点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在3、7、14天BBB评分高于低浓度组;而对比模型组炎症因子水平,甲强龙组和高剂量组的IL-1β、IL-12、MCP-1和TNF-α浓度明显下降;、甲强龙组和高剂量组D-LA、DAO和LPS浓度均低于低浓度组;假手术组和高剂量组的肠道菌群差异度高于模型组。结论:高剂量白藜芦醇可以通过减少炎症,改善生化水平及肠道菌群而改善大鼠脊髓损伤。
VTIQ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微小癌风险评估的价值
目的 应用VTIQ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甲状腺微小癌(TMC)病灶组织剪切波速度(SWV),结合病理分析VTIQ在甲状腺微小癌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为TMC,术前行VTIQ检测,获取病灶SWV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Watch group antibiotics,拟分为:Ⅰ型,TMC伴被膜浸润、伴颈部淋巴结转移;Ⅱ型,TMC伴被膜浸润、但无转移;Ⅲ型,TMC无被膜浸润、且无转移。将术前测得TMC的SWV值根据术后病理分组绘制ROC曲线,分析各组之间SAG配制的参考临界值。结果 (1)根据病理结果,50例TMC中,11例为Ⅰ型,10例为Ⅱ型,29例为Ⅲ型。不同类型TMC的SWV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SWV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对鉴别诊断TMC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约0.952、0.994、0.973,诊断效能最佳为SWV最小值。(3)ROC曲线特性中得出:Ⅰ型与Ⅱ型最佳临界值为SWV最小值3.25 m/s,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1%、90%、81%;Ⅱ型与Ⅲ型最佳临界值为SWV最小值2.76 m/s,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4%、98%、92%。结论 (1)VTIQ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实时定量TMC的SWV值。(2)VTIQ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为TMC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LN8237.html风险评估提供数据依据。(3)TMCⅠ型、Ⅱ型、Ⅲ型之间最优鉴别诊断临界值为SWV最小值3.25 m/s、2.76 m/s。
膝关节镜技术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技术联合胫骨高位截骨(HTO)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对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1年6月88例膝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及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膝关节镜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镜技术联合HTO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炎症因子、并发症、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评分、HSS评multiscale models for biological tissues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液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GSK1349572采购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EPZ-64385);术后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满意度自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膝关节镜技术联合HTO具有良好的疗效,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炎症反应,且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外周血相关研究与病理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 回顾性研究老年结直肠息肉病人外周血指标、结直肠息肉的大小与息肉病理诊断的关系,探索结直肠息肉不同类型间的外周血指标差异,构建预测模型,为结肠腺瘤型息肉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病人的外周血指标、息肉大小与病理结果,按照息肉的病理类型分组,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rearrangement bio-signature metabolites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在≥60岁的老年人群中,腺瘤型息肉组与其他类型息肉组在血钾、单核细胞计数、淋巴单核比、血小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息肉面积、息肉最大径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用上述相关因素构建腺瘤型息肉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优模型的内部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预测价值高。结论 老年病人患腺瘤型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钾、单核细胞、淋巴单核PCI-32765溶解度比、血小板、NSE、息肉面积及最大径,而由血钾、单核细胞、血小板、息肉最Ferroptosis抑制剂大径构成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息肉病理类型。
免充气经口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免充气经口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BIBW2992 molecular weight辅助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duct cysts, TGDC)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5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免充气经口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TGDC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美观评分以及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Erastin完成手术,无中转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104.00(95.00,131.25)Reclaimed water min,手术出血量为15.00(10.00,16.25) mL;平均引流量为(59.71±9.20) mL。术后病理均符合TGDC,无术区局部红肿、皮下血肿、气肿、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3.00(2.00,3.00)d。术后3个月6例患者出现下唇轻度感觉异常。所有患者均对美容效果十分满意,随访5~2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免充气经口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辅助TGDC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可为TGDC患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奶牛肠道菌群紊乱诱发乳腺炎的机制研究
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健康、制约奶业发展和影响奶制品安全的头号疾病,可给畜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并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奶牛乳腺炎致病因素复杂、病理机制不明且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传统观点认为奶牛乳腺炎主要是病原体入侵乳腺导致的局部炎症,但在生产实践中,奶牛乳腺炎常继发或伴发于以胃肠道菌群紊乱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也表明:在小鼠模型中,肠道菌群紊乱可诱发乳腺炎并增加病原感染诱导乳腺炎的严重性;在奶牛上,过食高精料诱导胃肠道菌群紊乱同样增加乳中体细胞数(SCC),导致乳腺炎。特别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介导的“肠-乳腺轴”的提出,进一步表明乳腺炎的发生除与病原菌感染乳腺有关外,尚存在肠源性致病途径,但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奶牛乳腺炎临床病例,确证肠道菌群与乳腺炎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奶牛到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移植(FMT),探究肠道菌群紊乱与乳腺炎的因果关系;随后通过对不同FMT小鼠的屏障功能、系统性炎症和细菌迁移等特征进行研究,探索肠道菌群紊乱通过“肠-乳腺轴”诱发乳腺炎的潜在机制;最后通过补充肠道共生菌及其代谢产物,验证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肠源性乳腺炎”的有效性。首先,收集临床型乳腺炎奶牛和健康奶牛的粪便、血液和乳汁样品,通过检测发现,乳腺炎奶牛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数量增加,白球比升高,碱性磷酸酶浓度降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LPS浓度增加,表明乳腺炎奶牛伴随着系统性炎症;通过16S r RNA测序发现,乳腺炎奶牛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包括Escherichia_Shigella在内的机会致病菌丰度增加,而Roseburia和Coprococcus等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菌丰度降低。并且,奶牛血清TNF-α、IL-1β、LPS和乳中SCC与Escherichia_Shigella呈正相关,而与Roseburia呈负相关。此外,乳腺炎奶牛乳汁中Escherichia_Shigella丰度Bio-active comounds增加,并与乳汁SCC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乳腺炎奶牛发生肠道菌群紊乱,肠道Roseburia等SCFA产生菌减少,而致病性Escherichia_Shigella同时在肠道和乳汁富集,并与系统性炎症和乳腺炎有关。其次,将健康和乳腺炎奶牛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给抗生素清除菌群小鼠,通过检测发现,与对照和移植健康奶牛粪便微生物(H-FMT)的小鼠相比,移植乳腺炎奶牛粪便微生物(M-FMT)破坏小鼠乳腺结构,增加乳腺TNF-α、IL-1β和MPO活力水平,促进CD11b~+Gr-1~+、CD11b~+F4/80~+、CD3~+和CD3~-CD49b~+细胞在乳腺募集,降低乳腺紧密连接(TJ)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3表达,上调小鼠乳腺与炎症反应、LPS反应、细菌反应和免疫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与炎症反应、NF-κB介导TNF产生、KRAS相关基因集的表达,上调乳腺TLR4、c GAS-STING、NF-κB、NLRP3信号相关蛋白的水平。这些结果表明,M-FMT促进小鼠乳腺炎发生和血乳屏障破坏,并与LPS和细菌介导的炎性信号激活有关。随后检测发现,M-FMT导致回肠、结肠和肝脏炎性细胞浸润,增加结肠TNF-α、IL-1β、IL-6、CCL2基因表达和粪便脂质运载蛋白2(LCN2)水平,降低结肠粘蛋白水平、杯状细胞数量、TJ蛋白表达,增加肠道通透性和血清TNF-α、IL-1β、ALT、AST和LPS水平。16S r RNA测序发现,M-FMT显著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细菌功能,Escherichia-Shigella等机会致病菌丰度增加,而共生Roseburia丰度降低。并且,Escherichia-Shigella与乳腺TNF-α、IL-1β和MPO活力、结肠炎性基因、粪便LCN2、血清细胞因子和LPS等呈正相关,而与结肠ZO-1、Occludin和Claudin-3呈负相关。与此相反,Roseburia与TJ蛋白呈正相关,而与炎症指标呈负相关。相似地,M-FMT改变小鼠乳腺菌群,增加乳腺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并与乳腺炎症指标和免疫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此外,M-FMT促进乳腺致病性大肠杆菌从肠道向乳腺迁移,而使用环丙沙星清除肠杆菌科细菌缓解M-FMT导致的小鼠乳腺炎和系统性炎症。这些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紊乱通过破坏肠道屏障、引起系统性炎症和促进细菌跨“肠-乳腺轴”迁移,导致乳腺炎发生。最后,通过给M-FMT小鼠补充乳腺炎奶牛和M-FMT小鼠中减少的Roseburia,发现Roseburia intestinalis(R.inte购买Smoothened Agoniststinalis)缓解M-FMT小鼠的乳腺组织损伤,降低乳腺TNF-α、IL-1β和MPO活力水平,增加乳腺TJ蛋白表达CL 318952分子式,下调M-FMT小鼠乳腺与炎症反应、LPS反应、细菌反应和免疫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抑制TLR4、c GAS-STING、NF-κB和NLRP3相关蛋白表达。此外,R.intestinalis处理降低M-FMT小鼠粪便LCN2、血清细胞因子和LPS水平,增加结肠MUC2和TJ蛋白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进一步检测发现,乳腺炎奶牛和M-FMT小鼠粪便丁酸水平降低,并与炎症指标呈负相关,而与肠道Roseburia丰度呈正相关。补充丁酸缓解M-FMT导致的小鼠乳腺组织损伤,降低乳腺细胞因子和MPO活力,增加TJ蛋白表达,下调乳腺与炎症反应、LPS反应、细菌反应和免疫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TLR4、c GAS-STING、NF-κB和NLRP3相关蛋白表达。R.intestinalis和丁酸补充还改变M-FMT小鼠肠道和乳腺菌群组成和功能,降低肠道和乳腺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并抑制细菌从肠道向乳腺迁移。这些结果表明,共生Roseburia可通过产生丁酸调节肠道菌群稳态和屏障功能,抑制细菌跨“肠-乳腺轴”迁移,从而缓解系统性炎症和乳腺炎。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奶牛乳腺炎存在肠源性致病途径。具体机制为:肠道菌群紊乱导致Roseburia等共生菌丰度降低,减少肠腔丁酸水平,促进机会致病性Escherichia-Shigella扩增和LPS产生,破坏肠道屏障,机会致病菌和LPS进一步通过损伤的肠道屏障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乳腺并在乳腺积聚,破坏血乳屏障,激活TLR4介导的炎性信号并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导致乳腺炎发生。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破解乳腺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靶向肠道菌群开发防治奶牛乳腺炎的潜在药物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 SII)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 D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01/2022-12月作者单位内分泌科收治入院的668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n=505)及T2DM合并DR组(n=163)。检测所有患ABT-199 IC50者空腹血常规,获得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计算SII值,分析SII值与DR的相关性。结果 T2DM合并DR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Intra-abdominal infection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_1c)、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ha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 HGI)比例及SII均高于单纯T2DM组,肾小球滤过率(estimPD-0332991研究购买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水平低于单纯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长病程、高HbA_1c、高HGI及高SII是T2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高eGFR则是T2DM患者发生DR的保护因素。结论 SII在DR患者中明显升高,与DR的发生呈正相关,临床上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DR风险的新型实验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