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航辅助与传统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与传统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TKA手术优势。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2019年6月~2021年6月60例(60膝)初次行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计算机导航分为导航组(30例,30膝)和非导航组(30例,30膝)。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力线IDN-6556采购髋膝踝角(HKA)偏移、术后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导航组手术时间[(84.33±4.87)min]较非导航组[(74.03±6.23)min]长(P<0.001)。导航组手术切口长度[(13.14±0.64)cm]较非导航组[(12.09±0.75)cm]长(P<0.001)。导航组术后引流量[(68.53±10.70)mL)较非导航组[(77.57±12.11)mL]少(P<0.01)。导航组术后HKA偏移角度[(1.33±088)°]小于非导航组[(2.87±1.17)°](P<0.001)。导航组术后各时间段膝关节HSS、WOMAC评分均优于非导航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ano bioactive glass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能提高下肢力线的精准度,提高膝关节假体安放的准确性,近期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但Tamoxifen计算机导航相对增加了切口长度,延长了手术时间。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络石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络石藤(Chinese Starjasmine Ste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 首先利用数据库检索中药“络石藤”的化学成分,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的类药性指数(D确认细节L)和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OB)划定范围,从该药物成分中进一步筛选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再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尽可能全面的类风湿关节炎靶点基因,从而确定药物与疾病可能存在的交集靶点,以此构建络石藤中活性成分与类风湿关节炎靶点的关系网络,筛选治疗疾病的核心靶点。Biogeographic patterns最后,对络石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同时对核心靶点及其结合性良好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最终筛选得到络石藤9个活性成分,其中Emricasan使用方法包括木犀草素、植物甾醇、伊博格碱等;涉及67个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核心靶点包括RB1、MAPK1、AKT1、JUN、IL-6、RELA等;分子对接显示络石藤某些活性成分与类风湿关节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络石藤可以作用于疾病核心靶点,发挥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及调控细胞凋亡等作用。

应用基因集富集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枢纽基因及意义

背景:用目前的免疫方法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传统血清标志物,仍有30%为阴性;近年发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不适于临床推广。目的:应用基因集富集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STM2457作用枢纽基因及其意义。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919、GSE55235数据集,使用R软件“limma”包初筛差异表达基因、“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取交集基因作为候选枢纽基因。将结果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Cytoscape软件cytoHubba插件筛选枢纽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对2个数据集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进行京获悉更多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其基因本体分析集中在淋巴细胞分化、T细胞分化、质膜信号受体复合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结合等生物学功能;(2)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h1辅助细胞和Th2辅助细胞分化、Th17辅助细胞分化、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algal biotechnology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检查点通路及原发性免疫缺陷5条通路;(3)基因集富集分析2个数据集类风湿关节炎样本发现3条共同通路:哮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细胞黏附分子通路显著上调;(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5个基因(CD27、IL2RG、CD8A、LCK、NKG7)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曲线下面积> 0.85);(5)CD4可能是多能的基因网络协调员,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

关节腔内注射滇白珠醇提取液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关节腔内注射滇白珠醇提取液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滇白珠醇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通过关节腔内注射Molecular Biology Software单钠尿酸盐晶体混悬液制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滇白珠醇提取液不同剂量组给予不同剂量(4、2、1 g/kg)滇白珠醇提取液0.2 mL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模型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持续1周后,各组大鼠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MLN4924体内实验剂量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6水平,同时取踝关节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滇白珠醇提取液不同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7、VEGF、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滇白珠醇提取液中、高剂量组血清IL-17、VEGF、IL-6水平均低于滇白珠醇提取液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滇白MDV3100 NMR珠醇提取液高剂量组血清IL-17、VEGF水平与滇白珠醇提取液中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滇白珠醇提取液高剂量组血清IL-6水平低于滇白珠醇提取液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病理结果显示:治疗后,滇白珠醇提取液低剂量组纤维组织及滑膜轻度增生;滇白珠醇提取液中剂量组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色素沉着,滑膜轻度增生;滇白珠醇提取液高剂量组肉芽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滑膜未见增生,关节软骨及骨组织结构形态正常,未见痛风结节。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滇白珠醇提取液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效果,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可能与下调血清IL-17、VGEF、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分析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简称金罗汉)对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67例RA患Hereditary cancer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甲组(34例)采用金罗汉治疗和护理,乙组(33例)采用麝香祛痛搽剂治疗。结果:甲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P<0.05)。干预前,组间相比中医证候积分,获悉更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甲组的证候积DS-3201分子量分相比乙组更低(P<0.05)。干预后,甲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相比乙组更优(P<0.05)。干预前,组间的疼痛评分、炎性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甲组的疼痛评分相比乙组更低,炎性指标相比乙组更低(P<0.05)。结论:RA实行金罗汉治疗,辅助临床护理能够减轻症状,抑制关节痛感,且能促使炎症反应吸收,具有确切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抗环瓜氨酸肽表位表达与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抗环瓜氨酸肽(CCP)表位表达与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I4)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选择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1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滑膜抗CCP表位表达阳性率检测与PADI4基因表达检测,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滑膜抗CCP表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9%和9.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3.289,P<0.05)。观察组PADI4-104基因型的表达频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NVP-TNKS656化学结构.984,P<0.05),多为G/G表达,而对照组多为C/G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观察组中,滑膜抗CCP表位阳性表达情况与PADI4-104基因型表达频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2性(r=0.344,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DI4-104基因型表达频率是影响滑膜抗CCP表位表达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抗CCP表位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加,同时也存在PADI4基因多态性紊乱情况,两者也存在明显的相关SCH727965浓度性,从而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状况。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价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FrEF)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Dolutegravir5月于我院急诊首诊并住院的163例老年HFrEF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HFrEF病人L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相关因寻找更多素对LEDVT的预测价值。结果 163例HFrEF病人中,合并LEDVT 32例(19.6%)。与无LEDVT组相比,LEDVT组病人年龄更大,急诊就诊时Autar评分、SII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II、血浆D-二聚体为LEDVT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SII预测LEDVT的能力最强,AUC为0.782。据SII截断值(629×10~9/L)将病人分为SII_高组和SII_低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SII_高组LEDVT发生率显著高于SII_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3,P=0.003)。结论 急诊就诊时SII水平可作为老年HFrEF病人LEDVT的独立预测因子,用其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Epimedii Folium早期识别高危人群。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elleck抑制剂胆固醇(sd LDL-C)与冠心病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到武汉市第Biosafety protection七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92例冠心病患者以及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2组对象清晨空腹12 h肘正中静脉血,将血液标本在离心机中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5 min,分离出血清,再使用日立7600全自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5项生化指标,对比2组检测结果。结果 冠心病患者sd LDL-C含量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较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P<0.05)selleck NMR。结论 sd LDL-C水平与冠心病有很强相关性,可提供风险预警,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以确定sd-LDL的有效阈值,对危险人群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更加有效地筛查、诊断和治疗CHD高危人群。

清化通络法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及炎性因子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清化通络法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及炎性因子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Torin 1价格2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8例UC,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西医组各54例。西医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联合组在其基础上予清化通络法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中医疗效,治疗前后肠黏膜损伤修复指标、肠黏膜屏障指标、炎性因子和生活质量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Mayo指数评分、黏膜组织学评分、结肠镜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组Mayo指数评分购买Elexacaftor、黏膜组织学评分、结肠镜评分低于西医组,IBDQ评分高于西医组(P<0.01)。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西医组的77.78%(P<0.05)。治疗后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2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西医组(P<0.05,P<0.01)。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化通络法联合治疗可保护UC患者肠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反应,Evolution of viral infections促进黏膜组织愈合,改善结肠镜下表现,有效缓解病情,增强疗效,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筋膜内热针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筋膜内热针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PLX5622抑制剂例。对照Paramedian approach组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筋膜内热针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点击此处膝关节功能(KOO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 KOO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KOO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KOO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与复方倍他米松单独治疗相比,筋膜内热针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其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