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腹腔内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IAI)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中心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Regorafenib体外68例行肝切除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相关资料。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术后IAI的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前WBC水平是该类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前WBC <4×109/L为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82例发生IAI患者腹腔引流液共培养出菌株1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6株,革兰阳性菌62株,真菌0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美Childhood infections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肠球菌为主,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较为敏感,对克林霉素、红霉素以及莫西沙星耐药性较高。结论 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Telaglenastat浓度术时间≥120 min和术前WBC <4×109/L是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危险因素。肝切除术后患者IAI的病原菌对部分抗生素敏感程度较高,临床治疗中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细菌特性合理用药,有利于患者预后。
肝癌晚期化疗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肝癌晚期化疗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Tez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院接受化疗的80例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评分、癌因性疼痛评分、癌因性疲乏评分、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Navitoclax度。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舒适度评分比较Immunoinformatics approa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护理前,舒适度评分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晚期肝癌患者化疗期间实施,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癌痛及疲乏症状,有利于提升其舒适感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基于FAERS的HER-2抑制剂不良事件挖掘与分析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对7种HER-2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进行挖掘分析,旨在系统了解HER-2抑制剂ADEs信息,为临床优化癌症治疗方案,减少ADEs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FAERS数据库提寻找更多取曲妥珠单抗 、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恩美曲妥珠单抗、奈拉替尼、DS-8201、妥卡替尼这7种HER-2抑制剂ADEs报告,并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ical dictionarGNE-140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 MedDRA)”对纳入的ADEs进行系统归纳,再通过报告比值比法mouse bioassay(reporting odds ratio,ROR)对上述报告进行挖掘分析。结果 纳入曲妥珠单抗16 725份、拉帕替尼10 797份 、帕妥珠单抗2 698份、恩美曲妥珠单抗1 773份、奈拉替尼815份、DS-8201 550份、妥卡替尼1 581份。FAERS数据库上报的HER-2抑制剂ADEs与说明书大体一致,但更加细化。通过FAERS数据库挖掘,发现一些关联性较强的ADEs,以便于归类记忆。7种HER-2抑制剂的总信号数,以胃肠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各类检验的异常、全身性疾病和给药部位反应,而耳及迷路类疾病的不良事件几乎为零。结论 本研究通过FAERS数据库对HER-2抑制剂ADEs的挖掘分析,较全面的比较了各药物之间的异同,为临床抗癌方案的制定及用药后监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纳豆对菌群失调小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目的:以肠道菌群失调小鼠为模型,探究纳豆对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抗生素连续灌胃给药的方法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纳豆组,连续14 d干预后,收集肠内容物,在有氧的情况下通过Biolog-ECO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观察小鼠肠道微生物变化。结果:Biolog结果显示,培养48 h后GDC-0973生产商AWCD值:模型组>阳性药组>正常组>纳豆组。培养72 h时,模型组Shannon指数(H’)、Mclntosh指数(U)及Simpson指数(1/D)均高于正常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LY-188011,而Shannon均匀度(E)略低于正常组,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纳豆组与模型组比较,4个指标均低于模型组,Shannon指数(H)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clntosh指数(U)及Simpson指数(1/D)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纳豆组与正常组比较,Shannon指数(H’)、Mclntosh指数(U)及Simpson指数(1/D)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Farmed sea bass5),Shannon均匀度(E)小于正常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纳豆组Shannon均匀度(E)小于阳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具有明显差异,纳豆组更接近正常组肠道菌群的状态。结论:纳豆具有促进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肠道微生态恢复正常的作用。
双边滴水双极电凝法和传统钳夹法断肝技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双边滴水双极电凝法在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中行肝创面局部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20例肝细胞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行肝创面局部止血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采用双边滴水双极电凝肝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钳夹法断肝术治更多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的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优于对biological half-life照组(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费用、术后腹腔引流量、输血率、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Telaglenastat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BIL)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结论 双边滴水双极电凝肝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钳夹法断肝术,可以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肝功能,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降低疾病负担。
基于影像和转录组学预测食管鳞癌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研究
背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做为食管癌最常见Dinaciclib体外的一种病理类型,其临床分期、特别是淋巴结分期,对患者治疗决策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局部进展期ESCC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取得突破性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耐药,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精准进行ESCC分期分型,根据其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异质性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1.基于患者PET/CT影像,利用多任务深度学习算法挖掘包含肿瘤及与淋巴结分期高度相关的影像特征,构建全自动淋巴结分期预测模型。2.ESCC患者分子分型后探索各亚型TME,鉴别可能预测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精准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方法1.模型构建:收集多中心共689例ESCC的PET/CT影像数据,分为一个培训队列和两个外部验证队列;通过U-Net plus多器官分割获得CT图像的解剖信息,基于梯度方法获得PET图像的代谢信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system,AI-CAD)并进行验证。2.转录测序:103例ESCC手术患者分为回顾性队列(66例未接收新辅助治疗)和前瞻性队列(37例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转录测序确定分子亚型,根据亚型差异基因建立预测模型,多重免疫荧光验证亚型特异性TME特征。3.生物标志物筛选:单变量逻辑回归识别亚型中潜在预测新辅助免疫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JNJ-42756493半抑制浓度物,转录组数据评估介导免疫治疗反应的可能机制。结果第一部分基于18F-FDG PET/CT深度学习预测ESCC淋巴结转移在AI-CAD辅助下,影像学专家诊断性能显著提高[准确率(95%CI)提高到 0.833(0.797-0.865),特异性提高到 0.891(0.851-0.928);P<0.001]。AI-CAD预测可做为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older medical patients预后因素(多变量调整风险比:1.572-2.597)。第二部分转录测序揭示ESCC分子分型及TME特征无监督聚类分析将ESCC分为四个亚型:代谢亚型(C1)、间充质亚型(C2)、免疫亚型(C3)和G蛋白偶联受体亚型(C4)。其中C2最具侵袭性,表现为免疫不利微环境,与调节型T细胞、辅助型T细胞2正相关,B细胞、效应T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较少。而C3亚型B细胞浸润增多且富集免疫通路,预后良好。第三部分基于ESCC分子亚型探索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PLEK2、IFI6在C2亚型高表达,与免疫耐药[PLEK2high,OR(95%CI):2.15(1.07-4.33),P=0.032;IFI6high,OR(95%CI):2.21(1.16-4.23),P=0.016]、预后差相关;COL19A1在C3亚型高表达,预示良好免疫疗效和预后。结论AI-CAD能够辅助影像学专家更精准预测ESCC淋巴结转移,COL19A1高表达的局部进展期ESCC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效果好,而PLEK2、IFI6高表达者免疫耐药。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乙基化衍生物Y_6对耐阿霉素人肝癌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乙基化衍生物Y_6在逆转耐阿霉素(DOX)人肝癌细胞耐药过程中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途径的影响。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耐DOX人肝癌细胞BEL-7404/DOX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OX组、DOX+维拉帕米(VER)组、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和DOX+高剂量Y_6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DOX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的DOX,DOX+VER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的DOX和10μmol·L~(-1)的VER,DOX+EGCG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的DOX和10μmol·L~(-1)的EGCG,DOX+低剂量Y_6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的DOX和10μmol·L~(-1)的Y_6,DOX+高剂量Y_6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的DOX和15μmol·L~(-1)的Y_6,各组细胞加药完毕后,置于37℃、含体积分数5%CO_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酸化ERK1/2(p-ERK1/2)、ERK1/2、磷酸化JNK(p-JNK)、JNK、磷酸化p38(p-p38)、p38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并计算p-ERK1/2与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p-ERK1/2/ERK1/2)、p-JNK与JNKWnt-C59 IC50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p-JNK/JNK)、p-p38与p38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p-p38/p38)。结果 DOX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的p-ERK1/2/ERK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X+VER组、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和DOX+高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ERK1/2/ERK1/2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DOX组(P<0.05);DOX+VER组、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和DOX+高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ERK1/2/ERK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OX组、DOX+VER组、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和DOX+高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JNK/JNK均显著增高(P<0.05);与DOX组比较,DOX+VER组、DOX+高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JNK/JNK均显著增高(P<0.05);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JNK/JNK与DOX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OX+VER组比较,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JNK/JNK均显著降低(P<0.05);与DOX+低剂量Y_6组比较,DOX+高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JNK/JNK显著增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OX组、DOX+VER组、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和DOX+高剂量Y_6组耐DOXbioinspired surfaces人肝癌细胞中pRP56976浓度-p38/p38均显著增高(P<0.05);与DOX组比较,DOX+VER组、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和DOX+高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p38/p38均显著增高(P<0.05);与DOX+VER组比较,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p38/p38均显著降低(P<0.05);DOX+EGCG组、DOX+低剂量Y_6组、DOX+高剂量Y_6组耐DOX人肝癌细胞中p-p38/p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_6通过上调ERK l/2、JNK及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激活3条平行的MAPK信号通路逆转BEL-7404/DOX细胞耐药。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心肌生物标志物检测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是Urinary microbiome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病因,安全快速地诊断AMI对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至关重要。因常用的检测方法如心电图(ECG)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寻找并针对AMI生物标志物开展高灵敏检测已成为早期检测AMI重要手段。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是目前公认的检测AMI的重要心肌生物标志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生物传感器被SCH727965开发出来用于检测心肌生物标志物,其中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心肌生物Proteases抑制剂标志物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并表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种心肌生物标志物及其与AMI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概述主要的心肌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原理、优势及局限性,重点介绍近年来新兴的SERS技术及其在心肌生物标志物传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在AMI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有待突破的瓶颈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E3泛素连接酶WWP2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调控p21的稳定性
目的 探讨含WW结构域的E3泛素蛋白连接酶2 (WWP2)调控p21稳定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EK 293T细胞中WWP2与p21的结合情况。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放线菌酮(CHX)处理过表达或敲减WWP2 HEK 293T细胞0、Urinary microbiome4、8 h,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21的表Galunisertib浓度达情况。结果 WWP2与p21间存在结合。过表达WWP2的293T细胞中,p2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随WWP2表达量增加逐渐降低。敲减WWP2的293T细胞中,p21表达水平增加。随着CHX作用时间延长,对照组和实验Talazoparib IC50组的p21表达水平均逐渐下降。过表达组p21半衰期较对照组缩短;敲减组p21半衰期较对照组延长。随着MG132作用时间延长,对照组和实验组p21表达水平均逐渐上升。空载组较过表达组、敲减组较对照组p21积累均更显著。结论 E3泛素连接酶WWP2可与p21结合,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p21。
DUSP1通过AMPK/mTOR/ULK1信号通路介导BCG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
目的 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1,DUSP1)对卡介苗(BacillOptical biometryus Calmette-Guérin,BCG)感染引起的THP-1巨噬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小干扰RNA技术建立DUSP1干扰巨噬细胞模型,BCG感染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qColforsin小鼠RT-PCR、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DUSP1和自噬相关蛋白LC3-II、Beclin1、ATG5、ATG7、ATG12以及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MPK、p-ULK1、p-mTOR的表达水平。结果 BCG感染巨噬细胞后,可显著上调DUSP1和LC3-II的表达Dorsomorphin浓度水平,并呈时间梯度依赖性(P<0.001);与BCG单独感染组相比,si-DUSP1+BCG组自噬相关蛋白LC3-II、Beclin1、ATG5、ATG7和ATG1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自噬流减弱,同时,p-AMPK、p-ULK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而p-mTOR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P<0.001)。结论 DUSP1可能通过AMPK/mTOR/ULK1通路促进BCG感染引起的细胞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