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醒神汤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腑醒神汤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Biomolecules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通腑醒神汤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INCB018424化学结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BI)及血清IL-6、TNF-α、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IL-6、MMP-9、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selleckchem Berzosertib.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采用通腑醒神汤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减轻炎性介质所致的脑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沙棘叶治疗高脂血症的药效物质基础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分析沙棘叶治疗高脂血症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建立油酸-棕榈酸(摩尔比2∶1)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模型,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确定沙棘叶含药血清的最适给药浓度,并利用沙棘叶含药血清对细胞进行干预,进行油红O染色确定其造模成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细胞的总胆固醇(TG)和甘油三酯(TC)含量。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分子对接确定潜在作用靶点的作用能力。结果:CCK-8实验表明,10%含药血清浓度为细胞生长的最适浓度,油红O染色表明,经油酸-棕榈酸(摩尔比2∶1)诱导的高脂细胞模型已经形成;经含药血清KPT-330小鼠处理后,细胞的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含量均下immune priming降,表明沙棘叶对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沙棘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靶点为Rapamycin生产商血清白蛋白(AL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涉及755条生物过程,73条分子功能,3种细胞组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表明沙棘叶治疗高脂血症涉及PPAR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结论:10%沙棘叶含药血清可降低高脂细胞模型的脂质累积和降低细胞内的TG、TC水平。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信号通路等实现的。

不同血压水平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效果比较

目的 研究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不同血压水平病人的静脉溶栓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获悉更多年1月我院117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62例和低血压组55例。两组均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并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高血压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94%与25.45%,P<0.05);3个月后随访,高血压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低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高血压组注意与集中、执行能力、记忆、语言、视空间能力评分和总分均高于低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象思维、计算、定向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Nucleic Acid Detection.05);治疗2周后,高血压组TNF-α、CRP、Ic-Met抑制剂L-1β、IL-6水平低于低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病人接受溶栓治疗时,使病人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抑制炎性因子。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黄芩-白芍对二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在肾脏代谢组学技术基础上,探讨黄芩-白芍药对对T2DM疾病的防治机理,ICI 46474价格并通过寻找内源性潜在生物标志物,寻找其相关代谢通路。方法:dbMedicine storage/m小鼠为空白组,同时选择血糖值高于11.1 mol/L的db/db小鼠进行分组,分为模型组、黄芩-白芍组(5.625 g/kg)、阳性药组(二甲双胍250 mg/kg),给药体积为7.5 mL/kg,1次/d,连续8周,并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小鼠肾脏代谢组学分析,探寻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联合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找出相关代谢通路。结果:黄芩-白芍组可改善T2DM模型小鼠代谢轨迹的偏离,同时,寻找出与DN模型及给予黄芩汤干预后具有共同差异的生物标志物14个,涉及8条相关代谢通路,应用相关代谢通路分析方法发现,影响最为广泛的代谢通路可能是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结论:黄芩-白芍药对治疗T2DM的作E-616452 molecular weight用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能量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改善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恢复机体正常代谢活动有关。

妊娠中期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了解正常糖耐量(NGT)孕妇与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妊娠中期血清脂肪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差异,分析妊娠中期RBP-4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及脂肪因子瘦素(Leptin)、酯联素(Adiponection)水平的关系,为妊娠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66例妊娠中期女性,依据OGTT结果分为NGT组81例和GDM组85例,记录一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参数,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及、RBP-4、Leptin、Adiponection水平,计算BMI、HOMA-IR、HOMA-β及AUCG。分析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及多元线性回Talazoparib归分析统计RBP-4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2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孕前BMI、寻找更多TC、HDL-c、LDL-c、TG、U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期BMI、孕期增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FBG、1 h血糖、2 h血糖、FINS、HbA1c、HOMA-IR及AU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OMA-β低于NGT组(P<0.05)。多元回归结果statistical analysis (medical)提示,RBP-4水平与Adiponection、Leptin、HOMA-IR、AUCG、1 h血糖及孕期增重相关。结论 GDM患者血清RBP-4水平升高,RBP-4与孕期增重、1 h血糖、HOMA-IR、AUCG及leptin, Adiponection水平相关。

索卡佐利单抗用于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尿路上皮癌的Ⅰ期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索卡佐利单抗单药治疗中国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初步观察其疗效。方法 纳入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尿路上皮癌晚期患者10例,依次进入3个不同剂量组,接受索卡佐利单抗(5、10、15 mg·kg~(-1),静脉滴注,每14 d为一个治疗周期)单药治疗,按“3+3”模式进行剂量递增。观察患者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TD),并明确Ⅱ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记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Bucladesine溶解度)。治疗期间每8周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并进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DLT反Proanthocyanidins biosynthesis应,未观察到MTD,Ⅱ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为5 mg·kg~(-1)。常见的TRAE包括高血糖症(4/10)、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4/10)、皮疹(2/10)、白细胞计数降低(2/10)等。客观缓解率为30%(95%CI:6.7%~6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66个月(95%CI:2.56~29.1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5.47个月(95%CI:6.97~29.14个月)。结论 索卡佐利单抗在中国人群中总体耐受性良好,且单药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有较好GDC-0068体内的临床疗效,可进一步探索联合治疗在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应用。

不同配比黄芪、守宫与蜈蚣药组对H22肝癌小鼠抑瘤效果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目的:评价不同配比黄芪、蜈蚣、守宫组成的“益气通络”药组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为“益气通络”药组的临床应用及其用于中药组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腋下移植H22荷瘤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灌胃(ig)给药10天后剥离瘤块,计算肿瘤抑制率;剥取小鼠肝脏、脾脏、胸腺,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给药期间称体重,观察小鼠生存状态。动物实验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建模成功的小鼠42只随机分为7组,各组每天灌胃给药体积为0.2 mL:阴性对照组(H_(2)O,ig 0.2 mL/只)、阳性对照组(注射5-氟尿嘧啶(5-FU) 30 mg·kg~(-1)/只,H_(2)O,ig 0.2 mL/只)、守宫蜈蚣1:1实验组(守宫1 g·kg~(-1),蜈蚣1 g·kg~(-1))、守宫蜈蚣3:1实验组(守宫1.5 g·kg~(-1),蜈蚣0.5 g·kg~(-1))、守宫蜈蚣6:1实验组(守宫1.71 g·kg~(-1),蜈蚣0.29 g·kg~(-1)),单用守宫组(守宫1 g·kg~(-1))和单用蜈蚣组(蜈蚣1 g·kg~(-1)),以明确守宫与蜈蚣较好的配比。第二批实验将小鼠36只(每天灌胃0.4 mL)随机分为阴性组Fe biofortification、阳性组、第一批动物实验确定的守宫蜈蚣方较优配比组(守宫1.5 g·kg~(-1),蜈蚣0.5 g·kg~(-1))以及“益气通络”药组低、中、高剂量组,其中“益气通络”药组低、中、高剂量组为守CX-5461分子式宫蜈蚣方较优配比再分别加入黄芪3.9 、7.8、15.6 g·kg~(-1)。结果:第一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单用守宫组、守宫与蜈蚣配比1:1、3:1、6:1实验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9.9%,27.5%,59.6%,32.0%,守宫蜈蚣3:1、6:1组的脾指数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说明守宫与蜈蚣质量比3:1配伍最佳。第二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守宫蜈蚣方较优配比组、“益气通络”药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65.02%、60.15%和68.89%,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这三组组间无显著差Enasidenib临床试验异,“益气通络”药组中剂量组抑瘤率为34.24%,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胸腺指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增高,但“益气通络”低剂量组小鼠生存质量最佳。结论:“益气通络”药组抑制肝癌小鼠肿瘤增殖最佳配比为:黄芪:守宫:蜈蚣=3.9:1.5:0.5。

嵌合RNA在肿瘤中的生物学意义

Regorafenib使用方法嵌合RNA(chimeric RNA)是来自不同基因的外显子片段通过一定的染色体重排或转录剪接机制形成的融合转录本,具有编码新RNA和/或蛋白质的潜能。嵌合RNA广泛存在于肿瘤和正常组织中,但不同的组织、细胞甚至分化的不同时间点都可能有其独特的嵌合RNA表达谱。目前,对嵌合RNA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定义和术语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统一规范。此外,为了从多维度认识“嵌合RNA”,本文将对嵌合RNA的形成机制和分类,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肿瘤中的功能和应用进行详细论述。研究表明,嵌合RNA可编码一定的基因产物,在调控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中,嵌合RNA可编码特异性蛋白质,通过改变细胞表型,或者直接以非编码嵌合RNA的形式影响基因的表达或调控通路,导致癌症的发生。基于此使得嵌合RNA及其编码产物有望成为诊断癌症的重要标志物和药物治疗的有效靶点。近年来,已在不同肿瘤中发现了多种特异性嵌合RNA,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嵌合RNA及其产物作为分子靶标成功应用LY2835219分子式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或者评估疾病的预后。本文将着重阐述嵌合RNA在不同肿瘤中的功能和应用,旨在为肿瘤嵌合RNA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Biomass reaction kinetics新的视角和方向。

西安市2021—2022跨年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指标探索

背景 西安市2021-2022跨年期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继武汉之后,再一次发生在一个超大城市且病例数众多、规模较大的本土疫情,有必要对该次疫情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疾病特征,探索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以及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01月期间收治于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计算总IgG与淋巴细胞百分比的比值(IgG∶L%)、总IgM与淋巴细胞百分比的比值(IgM∶L%)、总IgG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IgG∶L#)、总IgM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IgM∶L#),将患者分为轻型及diABZI STING agonist体外普通型组、重型及危重型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发生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end-to-end continuous bioprocessing肺炎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指标的AUC。结果 最终纳入69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分为轻型及普通型组(n=678)和重型及危重型组(n=21),轻型及普通型组年龄、基础疾病、D-二聚体、IgM∶L%、IgM∶L#低于重型及危重型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重型及危重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8,95%CI(1.031,1.105),P<0.001]、D-二聚体[OR=1.612,95%CI(1.026,2.533),P=0.038]以及IgM∶L#[OR=1.034,95%CI(1.006,1.063),P=0selleck FUT-175.018]是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淋巴细胞百分比[OR=0.918,95%CI(0.844,0.997),P=0.043]是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联合检测预测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截断值为0.04,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3.18%,其AUC为0.912[95%CI(0.858,0.965)],大于年龄(Z=2.291,P=0.022)、淋巴细胞百分比(Z=4.324,P<0.001)、D-二聚体(Z=3.110,P=0.002)和IgM∶L#(Z=3.8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性期,存在炎症反应与细胞免疫功能失衡,该失衡与年龄、D二聚体均是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D-二聚体、淋巴细胞百分比、IgM∶L#在内的联合指标可有效预测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02—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居民糖尿病相关疾病死亡变化趋势及早死概率分析

目的 分析上海市杨浦区居民糖尿病相关疾病死亡变化趋势及早死概率,为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数据资料,采用SPSS21.0、Excel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Joinpoint线性回归分析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率的标化采用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结果 2Trichostatin A说明书002—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累计报告糖尿病相关疾病死亡25091例,年均粗死亡率为122.10/10万,男性粗死亡率116.13/10万,女性粗死亡率128.23/10万;男女性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相关疾病死亡BMN 673 molecular weight病例的根本死因依次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在糖尿病死亡病例中,伴有周围循环并发症的最多,占50.79%,其次是肾并发症,占16.0hepatic cirrhosis5%。糖尿病相关疾病粗死亡率(男性、女性、合计)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整体保持平稳,男性呈上升趋势,女性呈下降趋势;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男性、女性、合计)均呈上升趋势,在标化死亡率方面,合计和男性的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女性则保持平稳;糖尿病粗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呈上升趋势,女性整体保持平稳,糖尿病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呈上升趋势,女性呈下降趋势。2002—2020年糖尿病相关疾病、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所导致的早死概率均有所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均呈上升趋势,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上海市杨浦区糖尿病相关疾病、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三种疾病的男性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也均呈上升趋势,提示要重点关注男性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