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型与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 比较瘦型与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M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瘦型MAFLD组(n=42)和肥胖型MAFLD组(n=156),收MLN8237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瘦型MAFLD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肥胖型MAFLD组,年龄、BMI、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显著低于肥胖型MAFLD组,白蛋白、尿酸、总胆固醇显著高于肥胖型MAFLD组(P<0.05);其余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AZD9291学意义(P>0.05)。瘦型MAFLD组中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肥胖型MAFLD组(P<0.05);2组中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瘦型MAFLD组Biostatistics & Bioinformatics患者肝脏硬度值显著低于肥胖型MAFLD组(P<0.05);2组患者的肝脏脂肪衰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肥胖型MAFLD患者相比,瘦型MAFLD患者中男性比例更高,患者年龄更轻,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相关并发症概率更高。

湖北地区居民腰围和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medicine bottles居民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MI)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湖北地区5个城区及5个乡村年龄>15岁居民20 539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体格检查、问卷调此网站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及腰围等资料。结果男性及女性在高血压发病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3个不同年龄组(60~69,70~79,80~89岁)研究对象在高血压发病率上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超重伴腹型肥胖发生率均高于非高血压组。两组人群在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超重伴腹型肥胖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Alpelisib化学结构义(P<0.05)。收缩压、年龄、基础代谢、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性别均为BMI的危险因素;对于男性,舒张压、基础代谢、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年龄为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对于女性,舒张压、年龄、基础代谢、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湖北地区居民超重及肥胖形势严峻,腰围及BMI与高血压关系密切。

基于PI3K/Akt信号途径探讨小金丹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小金丹提取物(Xiaojindan,XJD)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刺激RAW264.7细胞诱导M1型和M2型极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10-80mg·L~(-1)XJD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itricoxide,Lorlatinib试剂NO)的释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释放;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PCR)法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基因表达;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CD206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途径关键蛋白的活化。结果:10-80mg·L~(-1)XJD对0.5mg·L~(-1)LPS和20μg·L~(-1)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未见明显影响。同空白组相比,LPS诱导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升高,主要包括显著增加NO、IL-6的释放(P<0.01),明显上调M1型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mRNA的表达(P<0.01)。同LPPD0325901核磁S诱导组相比,20-80mg·L~(-1)XJD能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NO、IL-6的释放(P<0.01);10-80mg·L~(-1)XJD能剂量依赖性下调M1型基因IL-1β、iNOS、COX-2和TNF-αmRNA的表达(P<0.01)。同空白组相比,IL-4诱导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升高,主要包括CD206~(+)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明显上调M2型基因精氨酸-1(arginine-1,Arg-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_(1),TGF-β_(1))mRNA的表达(P<0.01)。同IL-4诱导组相比,10-80mg·L~(-1)XJD能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CD206genetic recombination~(+)的M2型巨噬细胞比例(P<0.01);明显下调Arg-1、IL-10、IL-13和TGF-β_(1)mRNA表达(P<0.01)。Westernblot实验显示,同空白组比较,LPS和IL-4诱导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110(PI3K-p110)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同LPS或IL-4诱导组比较,XJD能明显降低PI3Kp110蛋白表达和Akt磷酸化水平(P<0.05,P<0.01)。结论:小金丹提取物能抑制LPS和IL-4诱导RAW264.7细胞的M1型极化和M2型极化,机制与降低PI3K/Akt通路的活化水平有关。

Kazal 5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突变致新生儿Netherto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Kazal 5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of Kazal type 5,SPINK5)基因突变致新生儿Netherton综合征(Netherton syndrome, NS)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新生儿NS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对其SPINK5基因进行分析。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月龄以内确诊且有SPINK5基因分析结果的NS病例。结合本例患儿和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新生儿NS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情况、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例患儿生后陆续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毛发稀疏、反复感染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现血IgE升高(111 IU/ml),光学显微镜下毛发呈”竹节发”。SPINK5基因分析发现患儿存在c.2468dup(p.Lys824Glufs*4)和c.377CHIR-99021细胞培养_378del(p.Tys126*)复合杂合突变,家系分析发现患儿的2个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和母亲,确诊为SPINK5基因突变致NS。经抗感染、注射丙种球蛋白、皮肤护理等综合治疗后皮疹好转,但反复感染,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生后2月龄死于感染。共检索到NS病例报道11例,合并本例共12例NS新生儿。总结12例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发现,有早期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12例、感染8例、毛发干结7例、高钠血症性脱水7例、高IgE 5例、生长迟缓4例、呼吸衰竭3例、特应性体质2例、腹泻2例及吞咽不协调、低体温、喘息、高血压、肝衰竭、代谢性碱Tofacitinib抑制剂中毒各1例。结论 NS由SPINK5基因突变导致,新生儿期NS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生后早期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反复感染、毛发干结,尤其血IgE偏高的患儿,应考虑NS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FcRn-mediated recycling疗,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老年糖尿病患者术中SedLine脑电监测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术中麻醉监测SedLine数据与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ASA分级均为Ⅰ~Ⅲ级;排除行神外、心外、移植手术,无法在头部安置电极及不能配合完成评估者。收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受教育年限、吸烟史、心肺系统合并症等一般资料。除常规术中监测外,监测患者Sedsexual transmitted infectionLine多导脑电(EEG),包括原始EEG、患者状态指数(PSI)、爆发抑制(BS)、肌电图(EMG)以及密度频谱阵列(DSA)。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EEG数据,住院期间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2、3、7 d对患者进行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诊断POD,并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诊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采用t检验筛选POD与非POD患者术中EEG差异参数,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系数,用ROC曲线计算截点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D患者合并POCD的发生率比非POD患者高57.2%(P=0.019),而手术时长、麻醉时长及住院时间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出现PSI<25及BS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Compound 3核磁;POD患者10~14 Hz的α波功率较非POD患者显著降低(P<0.05),并具有显著相关性(OR=1.4,95%CI:1.036~1.855,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 (95%CI:0.6~0.9),诊断界限值为0.5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0.4%。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术中EEG低α波功率与POD发生具ABT-263半抑制浓度有显著相关性。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bioimpedance analysis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AP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TIPS治疗的15例APVST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住院及术后随访期间患者症状、DSA、CT、血液检查等相关数据变化,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出院前临床症状均有缓解或消失,出院时支架管腔和肠系膜上静脉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8例。随访时间为(11.7±5.8)个月,1例术后2个月因拒绝再次手术死于肝衰竭,1例术后28个月再发血栓形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好转后出院,2例出现肝性脑病。术后6个月完全再通9例,部分再通5例。所有生存患者均未发生肠坏死、穿孔及消化道大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TIPS术治疗APVST安全有效,可快速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量、恢复正向血C59核磁流,尽早实现门静脉系统再通,降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及门静脉高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taurosporine.html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养肺通络方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观察养肺通络方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PCP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4月1日中部战区总医院PCPF患者临床资料60BMN 673临床试验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36例(常规西医治疗基LY2157299采购础上加用养肺通络方)和对照组24例(常规西医治疗),均治疗4周。采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肺部C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相关数据[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6MWD),步数,步行前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并对患者疲劳程度和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分],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及信号转导蛋白2 (Smad2)、信号转导蛋白3 (Smad3)、信号转导蛋白7 (Smad7)转录水平,以及治疗后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部C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肺部CT评分差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MWD、步数增加,步行前后RR差值、HR差值、SpO_2差值减少;对照组治疗后6MWD增加,步行前后RR差值、SpO_2差值减少(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6MWD增加,步行前后RR差值、SpO_2差值、疲劳程度评分差值、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差值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Smad2、Smad3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mad7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肺通络方可改善PCPF患domestic family clusters infections者肺纤维化程度、提升日常生活运动耐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3月—2021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随机分组原则分组,观察组(n=65)以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n=65)以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7%vs 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3,SBE-β-CDP=0.002)。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ICU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水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15%vs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Baf-A1 IC505.481,P=0sandwich immunoassay.019)。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推广。

CT动脉增强分数与肝癌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EF)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LY294002均接受TACE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Aspeech and language pathology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EF、AFP、肿瘤大小变化;采用Pearson系数探究AEF、AFP与肿瘤大小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彩图对TACE疗效的GSK126生产商评估价值。结果:有效组治疗后AEF、AFP、肿瘤大小均小于治疗前、无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CE治疗后AEF、AFP均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评估TACE疗效的AUC为0.902,明显高于肝脏动态增强扫描、AEF单独评估的0.793、0.771。结论:AEF对TACE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联合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TACE治疗HCC疗效评估的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附5例)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 B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昆明市延安医院2019年至2020年确诊的细支气管腺瘤5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年龄56~73岁,中位年龄62岁,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3例有吸www.selleck.cn/products/PLX-4032Cross-species infection史。其中4例无临床症状,均在体检时CT发现肺部小结节,大体示灰白、灰褐色的实性结节或切面囊样改变,多界清但无包膜,最大径0.4~1.2 cm。镜下可见,肿瘤的主体位于细支气管外的肺实质内,虽界限清楚但无包膜,呈乳头状、平坦状或腺腔样生长,其最为突出的组织学特点是由连续p63、p40、CK5/6阳性的基底细胞层和腔面细胞层构成的双层细胞结构。腔面细胞层则由黏液细胞、纤毛细胞等构成。随访18~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细支气管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肺的外周。术中冰冻诊断对于外科处理非常关键,诊断时也非常困难,必要时术后石蜡做免疫组化进行鉴别。有多发病确认细节灶的患者易误诊为恶性。细支气管腺瘤有连续的p63、p40、CK5/6阳性的基底细胞层可以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均良好,本组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