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PD-0332991化学结构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Bioluminescence control式量表-Ⅱ(HPLP-Ⅱ)评估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分析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居住地、家庭收入、心理状态、冠心病病程、高血压、高血脂、糖GSK J4细胞培养尿病、医疗费用支付、术后时间是否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12例患者HPLP-Ⅱ均分为113.90±10.50分,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合理生活方式优良率仅为27.68%(31/1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心理状态、高血压、糖尿病、术后时间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欠佳,其受到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心理状态、高血压、糖尿病、术后时间多因素综合影响,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提高健康意识,改善术后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提高生存质量。
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比target-mediated drug disposition较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血糖波动幅度[包括餐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PPGE)、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血糖最大波动幅度(selleck BAY 73-4506LAGE)]及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DMQLS)]。结果:护理后,两组FBG、2 hPG、HbA_1c、MPPGE、MAGE、MODD、LAGE均低于护理前(P<0.01),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DMQLS中生理、心理、社会S63845说明书、疾病、满意5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护理前(P<0.01),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队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优势明显,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维持血糖稳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牛大力metacaspase基因CsMC1的克隆及超表达载体构建
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酶(metacaspases, MCs)在植物生长发育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bioactive glassath, PCD)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metacaspase蛋白酶能参与木质部PCD过程,促进管状分子成熟与加快木质化进程。为了研究牛大力metacaspase蛋白酶编码基因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本研究基于前期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采用RT-PCR技术成功克隆了一个metacaspase基因,命名为CsMC1(登录号: MW888914)。该基因全长1 245 bp,包括一个1 098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365个MLN4924分子式氨基酸。通过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CsMC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N端前结构域与LSD1锌指结构,推测属于Ⅰ型metacaspase蛋白酶;其氨基酸序列与蔓花生AdMC1的高度一致,两者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牛大力CsMC1基因在不同组织与不同类型根中均有表达,以不膨大根的表达量最高;随着块根的发育进程,CsMC1的表达量逐渐升高,推测CsMC1基因可能正向调控次生木质部PCD过程中的木质化进程。同时,利用Gateway技Regorafenib核磁术成功构建了PK2GW-CsMC1植物超表达载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牛大力CsMC1基因的功能和解析牛大力块根膨大受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依据。
人机交互智能管理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研究
背景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进展。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管理作为一种新型健康干预管理模式,其对初发TExpression Analysis2DM患者疾病进展所起作用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人机交互智能管理对初发T2DM患者血糖控制和自护行为影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abzi-sting-agonist-compound-3.html响,为T2DM患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6年6月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就诊的初发T2DM患者200例,随机数字法将入组研究对象分为血糖监测组与对照组,血糖监测组除采用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外干预同对照组,记录患者入组时和随访3个月后血糖和自护行为指标,应用SPSS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血糖影响因素。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 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SMES)各项评分增高(P<0.05);Rapamycin小鼠血糖监测组血糖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量表(2-DSCS)和DSMES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监测行为改善初发T2DM患者2hPG和HbA1c水平,坚持药物治疗和糖尿病饮食控制促进整体血糖控制(P<0.05)。结论 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管理通过改善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等健康行为提高血糖管理效率,为初发T2DM患者提供管理干预方式。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及频域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及频域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37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3分钟的心电图记录HRV时域[R-R间隔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隔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隔差值>50 ms的数目占所NN2211细胞培养有R-R间隔总数百分比(PNN50)]和频域[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LF/HF、总功率(TP)]参数。根据颈动脉超声有无斑块形成分为无CAS组和CAS组,分析其与HRV各参数的关系。结果:与无CAS组相比,CAS组年龄、心血管疾病、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升高,舒张压Nosocomial infection(DBP)、空腹血糖(FPG)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大多数HRV参数低于无CAS组,包括SDNN、RMSSD、PNN50、LF、LF/HF、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DNN与年龄、病程、心血管疾病、饮酒呈负相关(P<0.05或P<0.01);RMSSD与病程、饮酒呈负相关(P<0.05或P<0.01);PNN50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LF与年龄、SCH727965小鼠病程、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与DBP、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P<0.05或P<0.01);HF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与LDL呈正相关(P<0.05或P<0.01);LF/HF与年龄、心血管疾病、TG呈负相关(P<0.05或P<0.01);TP与年龄、病程、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与DBP、LDL呈正相关(P<0.05或P<0.01)。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部分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SDNN、RMSSD、LF、LF/HF、TP降低仍然与CAS发生的风险增加相关(均P<0.05)。进一步按糖化血红蛋白(≤7.0%、>7.0%)分层后分析,糖化血红蛋白>7.0%组的患者SDNN、RMSSD、LF、TP的降低与CAS发生的风险增加相关(P<0.05),而在糖化血红蛋白≤7.0%组,仅RMSSD、PNN5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RV参数SDNN、RMSSD、LF、TP降低与CAS发生的风险增加有关,且糖化血红蛋白>7.0%的患者有更多的HRV参数(SDNN、RMSSD、LF、TP)与CAS相关。
基于疾病与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的异鼠李素抗缺血性神经损伤作用评价与验证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异鼠李素对缺血性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采用ChEMBL、SwissTargetPrediction、DrugBank、STITCH及BindingDB数据库检索异鼠李素药理学靶点,应用DisGeNET、GenCLiP及CTD数据库检索缺血性神经损伤的疾病靶点,取交集作为异鼠李素对缺血性神经损伤的治疗靶点,并进行表型分析。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构建蛋Baricitinib作用白互作网络,使用PF-07321332纯度Network analyser进行拓扑分析,同时应用MODE构建功能模块,并基于ClueGo对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之后应用DAVID数据库对治疗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利用Discovery Studio评价异鼠李素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最后建立OGD/R损伤PC12细胞模型,采用MTT和LDH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对AKT1、IL6和MMP2的表达进行检测。异鼠李素通过50个缺血性神经损伤相关靶点,调控细胞凋亡、转录、蛋白质磷酸化、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RIPA radio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HIF-1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多条途径发挥抗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作用。初步阐释异鼠李素治疗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作用,涉及多靶点、多通路,为进一步探究其药理学活性奠定理论基础。
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SB431542小鼠,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血糖和血脂(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PLX5622临床试验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Emergency disinfection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降低血糖、血脂、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基于自噬途径观察飞龙掌血醇提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飞龙掌血醇提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值的情况,并计算A549细胞的存活率筛选出药物的浓度。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剂量组及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后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剂量组及加入自噬抑制剂3-MAmedial axis transformation (MAT))后凋亡相关蛋白B 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Ⅱ)、活化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1)及PARP1、活化的死亡激动剂(t-Bid)及Bid、泛素结合蛋白p62的表达情况。结果:和空白组相比,干预24h后,0.25g·L~(-1)组的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而0.5、1、2g·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和空白组相比,48h时细胞存活率呈浓度依赖性的显著下降,且在浓度达到4g·L~(-1)时细胞的存活率不到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和空白组相比,在药物浓度为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细胞的总凋亡率略有增加,但在高剂量组时细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和空白组相比,3-MA干预组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相比,3-MA联合飞龙掌血醇提物组凋亡率明显减少(P<0.01),而与和3-MA组相比,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抑制剂)。和空白组相比,低剂量组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PARP1、Bax、t-Bid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促凋亡蛋白cleaved-PARP1、Bax、t-Bid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和空白组相比,各剂量组的PARP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时,Bid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id蛋白表达在高剂量组时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空白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抗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表达逐渐减少(P<0.05);和空白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p62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调,LC3-Ⅱ/LC3-Ⅰ的蛋白表达逐渐上调,且都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0.01)。结论:飞龙掌血醇提物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寻找更多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自噬和诱导细胞凋亡,共同促进细胞死亡有关。
老年科住院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肌肉衰减综合征在老年科住院患者中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20-01-01-2020-05-3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情况,并收集一般资料,分析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肌肉衰减综合征总患病率为29.88%,女性患病率为41.05%,男性患病率为23.08%,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6,P=0.003)。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衰减综合征患病率有逐MK-1775分子式渐增高的趋势(χ~2=23.846,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肉衰减综合征与性别(χ~2=9.106,P=0.003)、年龄(χ~2=23.846,P<0.001)、糖尿病(χ~2=10.283,P=0.001)、营养状况(χ~2=5.107,P=0.024)、体质量(χ~2=23.673,P<0.001)、住院时间(χ~2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9.970,P=0.007)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为女(OR=2.171,95%CI为1.091~4.321,P=0.027)、高龄(OR=2.321,95%CI为1.335~4.036,P=0.003)、糖尿病(OR=2.366,95%CI为1.442~3.882,P=0.001)、长期住院(OR=1.167,95%CI为1.057~1.288,P=0.002)、体质量过低(OR=9.363,95%CI为3.194~27.450,P=0.001)为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营养良好(OR=0.535,95%CI为0.310~0.923,P=0.025)为肌肉衰减综合征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科住院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患病率较高,应针对肌肉衰减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综合征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治,降低其发病率,保障老年人健康。
膝骨性关节炎疾病程度及合并疾病情况对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α1抗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疾病程度及合并疾病情况对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α1抗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2月NSC 127716研究购买至2022年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和中核四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人员20名作为健康组。统计分析病例组不同程度、不同高血压情况、不同糖尿病情况患者的血清CAT-D、AAT活性,并统计分析2组手术前后的selleckchem血清CAT-D、AAT活性。结果 病例组Ⅰ期、Ⅱ期患者的血清CAT-D、AAT活性均高于Ⅲ期、Ⅳ期患者,Ⅰ期患者的血清CAT-D、AAT活性均低于Ⅱ期患者,Ⅲ期患者的血清CAT-D活性高于Ⅳ期患者,血清AAT活性低于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高血压和非高血压患者的血清CAT-D、AAT活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血清CAT-D、AAT活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eneral medicine)。手术前,病例组患者的血清CAT-D、AAT活性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病例组患者的血清CAT-D活性低于手术前,血清AAT活性高于手术前,病例组患者的血清CAT-D活性低于健康组,血清AAT活性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组织蛋白酶D、α1抗胰蛋白酶活性水平随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变程度而发生变化,而与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无关。检测血清组织蛋白酶D、α1抗胰蛋白酶活性水平能够为判定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退变程度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