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db/db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HPS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小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5 mL·kg~(-1) ·d~(-1)蒸馏水,厄贝沙坦组给予22.75 mg·kg ~(-1)·d~(-1)厄贝沙坦悬溶液,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0、100、50 mg·kg~(-1)·d~(-1 )红芪多糖悬溶液,6组小鼠每日灌胃一次,连续给药12周。检测各组小鼠血糖(GLU)、24 h尿蛋白(UT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Pexidartinib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igenetics抑制剂e PCR)检测肾脏中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病变显著,其GLU、24 h UTP、Scr、BUN、UA、TG、TC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多糖高、中剂量及厄贝沙坦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超微结构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其GLU、24 h UTP、Scr、BUN、UAClinical microbiologist、TG、TC水平均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OCS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降,JAK2、STAT3、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多糖高、中剂量及厄贝沙坦组SOCS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JAK2、STAT3、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红芪多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肾病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肌微血管病变的观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的心肌微血管病变,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18只雄性SPF级SD大鼠根据体质量均衡原则分为正常组(8只)和模型组(10只),正常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模型组大鼠禁食12 h,腹腔注射35 mg·kg~(-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继续喂养,12周后测量大鼠的体质量(body weight, BW);口服糖耐量实验检测大鼠血糖变化,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 EF)和短轴缩短率(short-axis fractional shortening, FS);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结构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情况,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获悉更多F);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endothelial cBioclimatic architecture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又名CD31)蛋白表达水平;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染色检测心肌细胞面积;Wes全自动蛋白质印迹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Lapatinib说明书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磷酸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phospho-VEGF receptor 2,p-VEGFR2)、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酪氨酸激酶受体-2(tyrosie kinase with Ig and EGF homology domain, Tie-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7天空腹血糖、12周空腹血糖、AUC、CVF、心肌细胞面积显著升高(P<0.01),12周BW、EF、FS及CD31、VEGF、p-VEGFR2、Ang-1、Tie-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边界清晰,间质和周围血管无明显蓝色胶原纤维,心肌组织分布均匀;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染色不均匀,肌束排列紊乱,心肌组织尤其是微血管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出现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出现明显的心肌微血管病变,其病理机制可能与血管生成受损有关。

宫颈癌患者血清IL-33、MUC-1及CK19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黏蛋白1(MUC-1)及细胞角蛋白19(CK19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寻找更多院进行治疗的85例宫颈癌患者为试验组进行研究,并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妇女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IL-33、MUC-1及CK19的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和细胞凋亡、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清IL-33、MUC-1及CK19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细胞凋亡指数为(6.32±1.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7±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分化genetic mutation程度、不同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血清IL-33、MUC-1及CK1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elleck NMR(P>0.05);临床Ⅰ~Ⅱ期患者血清IL-33、MUC-1及CK19水平显著低于临床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血清IL-33、MUC-1及CK19和细胞凋亡、临床分期之间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 在宫颈癌患者中血清IL-33、MUC-1及CK19的异常表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对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本次研究也为靶向药物治疗宫颈癌提供了新思路。

黄刺多糖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研究黄刺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预防及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支持。采用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糖低剂量组(BDPs-L)、中剂量组(BDPs-M)、高剂量组(BDPs-H),灌胃28 d后,监测大鼠体重及血糖变化,测定血脂水平、脂代谢酶活性及体内抗氧化酶活等指标。结果表明:黄刺多糖给药第28天,与模型组相比BDPs给药组的血糖、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或P <0.01),其中高剂量组血糖下降39.16%,血脂(TC,TG,LDL-C,VLDL)水平分别降低39.79%,57.53%,45.80%和57.53%;而BDPs给药组的血清胰岛素水平、LG水平有所增加(P <0Schmidtea mediterranea.05或P <SAG试剂0.01),其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增加1.28倍(P<0.01),LG水平增加89.79%(P <0.01)。研究还发现BDPs组的AST和ALT活性相比阳性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 <0.05或P <0.01)。相比模型组大鼠,经BDPs治疗后大鼠血清和胰腺此网站中的CAT,SOD和GSH-Px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增加(P<0.05或P <0.01),MDA含量显著减少(P <0.05)。病理切片结果表明黄刺多糖能够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肝脏病变及胰岛损伤。说明黄刺多糖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通过改善Ⅰ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的损伤。

核纤层蛋白B1通过影响端粒酶活性调控肝癌细胞生长

核纤层蛋白B1 (nuclear lamina protein B1,LMNB1) 高表达于肝癌组织AIDS-relate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中,通过敲低LMNB1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siRNA在肝癌细胞中敲低LMNB1,Western blotting检测敲低效果,使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assay,TRAP)检测其端粒酶活性变化,购买Regorafenib利用qPCR检测其端粒长度变化,并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其生长,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化。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稳定敲低LMNB1selleckchem RSL3的HepG2细胞,检测其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变化,SA-β-gal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及对肿瘤后续的组化染色,SA-β-gal衰老染色,端粒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其对成瘤性的影响。最后利用生信分析的方法寻找LMNB1在临床肝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病人生存的关系。HepG2和Hep3B中敲低LMNB1后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和裸鼠成瘤实验证明稳定敲低LMNB1后端粒酶活性降低的同时端粒长度缩短,细胞发生衰老,此外细胞成瘤性降低,KI-67表达降低,生信分析结果显示LMNB1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且与肿瘤分期和患者生存相关。LMNB1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其有望成为评估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指标和精准治疗的靶点。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 mRNA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应KPT-330价格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bTER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监测结直肠癌血液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二者的相关点击此处性。方法采用TRIzo1法提取血液标本中的总RNA,将其反转录成eDNA,然后用RT-PCR技术检测血液标本中MMP-7 mRNA和hTERT mRNA表达,计算样本的△Ct值。结果在18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hTERT mRNA表达阳性63例,阴性118例。MMP-7 mRNA表达阳性61例,阴性120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MP-7 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腺癌患者MMP-7 mRNA表达阳性率(43.9%)较中高分化腺癌(27.8%)增高(χ~2=4.873,P<0.05)。Ⅲ、Ⅳ期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42.5%)较Ⅰ、Ⅱ期患者(24.0%)增高(χ~2=6.591,P<0.05)。Ⅲ、Ⅳ期患者外周血MMP-7 mRNA表达阳性率(39.6%)较Ⅰ、Ⅱ期患者(25.3%)增高(χ~2=4.014,P<0.05)。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53.3%)较无远处转移的患者(28.7%)增高(χ~2=9.059,P<0.05)。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MMP-7 mRNA表达阳性率(46.7%)较无远处转移的患者(29.4%)增高(χ~2=4.506,P<0.05)。CEA阳性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52.6%)较CEA阴性的患者(30.1%)明显增高(χ~2=6.735,P<0.05)。CEA阳性患者外周血MMP-7 mRNA表达阳性率(60.5%)较CEA阴性的患者(26.6%)明显增高(χ~2=15.490,P<0.05)。无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以hTERT、MMP-7 mRNA一项高于正常值范围为血液微转移表达阳性。检测后6个月微转移表达阳性组肿瘤复发转移率(36.58%)与阴性组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gal infections(7.14%)比较增高(χ~2=13.027,P<0.05);检测后12个月微转移表达阳性组肿瘤复发转移率(68.29%)与阴性组(12.5%)比较增高(χ~2=31.948,P<0.01)。至检测12个月后,微转移表达阳性组41例患者中28例出现复发转移,微转移表达阴性组56例患者中7例出现复发转移。联合检测的敏感度80.00%,特异度79.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TERT与MMP-7mRNA呈正相关(r=0.341,P=0.000)。结论联合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MP-7 mRNA的表达,对早期发现血液微转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患者肾性贫血发生情况,将发生肾性贫血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肾性贫血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分析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60例发生肾性贫血,20例未发生肾性贫血,肾性贫血发生率为75.00%(60/80);两组性别、原发病、透析频率、合并高血压占比和年龄、透析时间、血磷、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使用情况占比、C反应蛋白(CRP)、铁调素、甲状旁腺激素(PMarine biotechnologyT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selleck抑制剂结果显示,未使用EPO、CRP≥15 mg/L、铁调素≥18μg/L、PTH≥300 pg/mL均为影响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未使用EPO、CRP≥15 mg/L、铁调素≥18μg/L、PTH≥300 pg/mL均为影响慢性肾衰BIBW2992配制竭透析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信息VX-661试剂—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在H型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及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6例予以常规护理,IMB组患者57例予以IMB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评工具renal biopsy(HP-SMBRS)评分]、焦虑状态[广泛焦虑性量表(GAD-7)评分]、护理知识掌握度、服药依从情况及干预总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后IMB组患者HP-SMBR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GAD-7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6、6.959,P<0.05)。IMB组患者护理知识掌握度为92.98%(53/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57%(4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7,P<0.05)。IMB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为96.49%(55/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4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7,P<0.05)。IMB组患者干预总满意率为94.74%(54/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selleckchem Galunisertib401,P<0.05)。结论: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能提升H型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缓解其焦虑状态,同时还能增强患者认知。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价值

目的 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卵巢囊肿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以2018—2021年接受诊疗的临床疑似或可触及的子宫附件肿块患者,且接受灰阶超声图像、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为研究对象。计算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以PI最低值<1.0或RI最低值<0.4定义该卵巢囊肿为恶性。以FNAC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灰阶超声图像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180例卵巢囊肿患者中,经FNAC确诊卵巢恶性病变81例、卵巢良性病变99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上,75例卵巢恶性病变患者卵巢囊肿出现血流信号(92.59%)、42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卵巢囊肿出现血流信号(4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 <0.01)。囊肿内出现血流信号的75例卵巢恶性病变患者中,75例患者PI值均<1.0,24例患者RI值<0.4;囊肿内出现血流信号的42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中,15例患者PI值<1.Hepatic lipase0,未见RI值<0.4的患者;囊肿内出现血流信号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PI值<1.0和RI值<0.4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68,P <0.01;χ~2=16.91,P <0.01)。灰阶超声图像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51.85%、75.76%、63.64%和65.79%,灰阶超声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敏感度、Baf-A1分子量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81.48%、93.94%、91.67%和8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12.73、15.90、12.44,P均<0.01)。结论 灰阶超声图像具有诊断卵巢囊肿的价值,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灰阶超IDN-6556生产商声图像可提高卵巢囊肿良恶性诊断能力。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探究丹参治疗膀胱癌的分子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治疗膀胱癌(BC)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中药丹参活性成分;运用Gene CaFG-4592半抑制浓度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BC疾病靶点;通过Venny 2.1工具整合丹参治疗BC的潜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MLN4924配制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_A(TanⅡ_A),隐丹参酮(CPT),木犀草素(LUT)分别以不同浓度(0、1、2、4、8、16、32μmol·L~(-1))对膀胱癌T24、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碘化吡啶(PI)染色法分析TanⅡ_A、medial stabilizedCPT及LUT(0、4、8μmol·L~(-1))诱导5637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anⅡ_A(0、4、8、16μmol·L~(-1))对关键靶点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筛选结果显示丹参65个活性成分,39个丹参-BC共同作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含神经元-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等。CCK-8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TanⅡ_A、CPT及LUT均能明显抑制BC细胞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P<0.05),且3个药物均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在5637细胞系中,TanⅡ_A组的半抑制浓度(IC_(50))明显低于CPT及LUT组(P<0.05)。PI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anⅡ_A、CPT及LUT均能诱导5637细胞凋亡,诱导凋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anⅡ_A、CPT、LUT(P<0.05)。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anⅡ_A作用于5637细胞后能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丹参治疗B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