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信息VX-661试剂—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在H型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及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6例予以常规护理,IMB组患者57例予以IMB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评工具renal biopsy(HP-SMBRS)评分]、焦虑状态[广泛焦虑性量表(GAD-7)评分]、护理知识掌握度、服药依从情况及干预总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后IMB组患者HP-SMBR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GAD-7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6、6.959,P<0.05)。IMB组患者护理知识掌握度为92.98%(53/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57%(4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7,P<0.05)。IMB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为96.49%(55/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4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7,P<0.05)。IMB组患者干预总满意率为94.74%(54/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selleckchem Galunisertib401,P<0.05)。结论:基于IMB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能提升H型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缓解其焦虑状态,同时还能增强患者认知。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价值

目的 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卵巢囊肿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以2018—2021年接受诊疗的临床疑似或可触及的子宫附件肿块患者,且接受灰阶超声图像、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为研究对象。计算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以PI最低值<1.0或RI最低值<0.4定义该卵巢囊肿为恶性。以FNAC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灰阶超声图像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180例卵巢囊肿患者中,经FNAC确诊卵巢恶性病变81例、卵巢良性病变99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上,75例卵巢恶性病变患者卵巢囊肿出现血流信号(92.59%)、42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卵巢囊肿出现血流信号(4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 <0.01)。囊肿内出现血流信号的75例卵巢恶性病变患者中,75例患者PI值均<1.0,24例患者RI值<0.4;囊肿内出现血流信号的42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中,15例患者PI值<1.Hepatic lipase0,未见RI值<0.4的患者;囊肿内出现血流信号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PI值<1.0和RI值<0.4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68,P <0.01;χ~2=16.91,P <0.01)。灰阶超声图像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51.85%、75.76%、63.64%和65.79%,灰阶超声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卵巢囊肿良恶性的敏感度、Baf-A1分子量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81.48%、93.94%、91.67%和8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12.73、15.90、12.44,P均<0.01)。结论 灰阶超声图像具有诊断卵巢囊肿的价值,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灰阶超IDN-6556生产商声图像可提高卵巢囊肿良恶性诊断能力。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探究丹参治疗膀胱癌的分子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治疗膀胱癌(BC)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中药丹参活性成分;运用Gene CaFG-4592半抑制浓度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BC疾病靶点;通过Venny 2.1工具整合丹参治疗BC的潜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MLN4924配制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_A(TanⅡ_A),隐丹参酮(CPT),木犀草素(LUT)分别以不同浓度(0、1、2、4、8、16、32μmol·L~(-1))对膀胱癌T24、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碘化吡啶(PI)染色法分析TanⅡ_A、medial stabilizedCPT及LUT(0、4、8μmol·L~(-1))诱导5637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anⅡ_A(0、4、8、16μmol·L~(-1))对关键靶点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筛选结果显示丹参65个活性成分,39个丹参-BC共同作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含神经元-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等。CCK-8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TanⅡ_A、CPT及LUT均能明显抑制BC细胞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P<0.05),且3个药物均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在5637细胞系中,TanⅡ_A组的半抑制浓度(IC_(50))明显低于CPT及LUT组(P<0.05)。PI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anⅡ_A、CPT及LUT均能诱导5637细胞凋亡,诱导凋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anⅡ_A、CPT、LUT(P<0.05)。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anⅡ_A作用于5637细胞后能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丹参治疗B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积雪草酸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积雪草酸对链脲佐Alisertib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Medical geology法 29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170~210 g,2~3月龄)腹腔注射65μg/g链脲佐菌素,建模成功后将存活的24只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至糖尿病组(n=6)、10μg·g~(-1)·d~(-1)积雪草酸组(n=6)、20μg·g~(-1)·d~(-1)积雪草酸组(n=6)、40μg·g~(-1)·d~(-1)积雪草酸组(n=6)。另以6只健康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干预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变化;检测肾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聚ADP-核糖多聚酶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显著升高,肾皮质超氧化物selleck化学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肾脏细胞凋亡率、聚ADP-核糖多聚酶表达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1.0%±5.5%vs 5.0%±1.2%、3.9±0.5 vs 1.7±0.6、1.7±0.4 vs 0.4±0.3,t值分别为0.84、7.45、6.14,均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3个积雪草酸干预组尿白蛋白排泄率、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上升,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肾脏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糖尿病组为31.0%±5.5%,1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20.6%±4.7%,2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15.8%±2.6%,4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10.3%±3.3%),聚ADP-核糖多聚酶表达明显下调(糖尿病组为3.9±0.5,1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3.0±0.2,2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2.6±0.4,4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2.0±0.3),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下调(糖尿病组为1.7±0.3,1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1.0±0.2,2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0.7±0.2,40μg·g~(-1)·d~(-1)积雪草酸组为0.5±0.3)。结论积雪草酸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被抑制有关。

玉米须多糖对高盐诱导高血压大鼠的抗血管氧化应激作用

early informed diagnosis目的 研究玉米须多糖(PCS)对高盐诱导的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管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PCS对高血压的治疗及其机制。方法 40只Dahl盐敏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生理盐水(NS+vehicle)组、正常饮食+PCS(NS+PCS)组、高盐饮食+生理盐水(HS+vehicle)组、高盐饮食+PCS(HS+PCS)组各10只。高盐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PCS强饲20 d,测量大鼠平均动脉压,Western印迹法检测主动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2和NOX4表达,化学荧光法检测主动脉活性氧簇(ROS)水平,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水平,水溶性四唑蓝(WST)-1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与NS+vehicle组相比,HS+vehicle组和HS+PCS组平均动脉压明显增高,主动脉NOX2、NOX4蛋白表达及ROS、MDA水平明显增高,SOD活力明显下降(点击此处均P<0.05);与HS+vehicle组相比,HS+PCS组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主动脉NOX2、NOX4蛋白表达及ROS、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PCS可明显降低高盐诱导的高血压大鼠的血GSKJ4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骨保护素和相关炎性因子的血清含量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骨保护素(OPG)、可溶性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RANKL)和相关炎性因子血清含量与冠心病(CHD)及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因胸痛入住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CHD组和非CHD组。收集所有入选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等一般资料以及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OPG、sRANK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根据CAG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双支、三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组,观察CHD患者血清OPG、sRANKL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含量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CH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主要危险因素对CHD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期间共472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CHD组264例,非CHD组208例,CHD患者中单T-cell mediated immunity支病变79例,双支病变75例,三支病变110例。①与非CHD组比较,CHD组男性患者更多,年龄更大,高血压史、糖尿病患者比例更高,且血Lp(a)、CK-MB水平显著升高,血HDL-C、apoAI水平显著降低;而两组LBH589 MW血TC、LDL-C、apo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D组患者血清OPG、MMP-9、MCP-1、IGF-1、IL-6水平明显高于非CHD组〔OPG(μg/L):1.79±0.50比1.50±0.30,MMP-9(μg/L):57.91(33.50,130.46)比38.33(29.43,109.78),MCP-1(μg/L):298.30(207.96,537.16)比252.73(165.22,476.01),IGF-1(μg/L):734.03±486.11比217.75±126.BLZ945分子式45,IL-6(ng/L):64.76±40.25比48.60±15.80,均P0.05〕,血清sRANKL水平明显低于非CHD组(ng/L:344.31±122.14比378.74±109.27,P0.05)。②血清OPG水平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呈轻微上升趋势,sRANKL水平呈轻微下降趋势〔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组OPG(μg/L)分别为1.74±0.49、1.76±0.50、1.85±0.52,sRANKL(ng/L)分别为354.96±116.64、340.05±124.24、339.57±125.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GF-1、IL-6水平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组IGF-1(μg/L)分别为372.13±258.42、676.06±350.29、1033.47±468.06,IL-6(ng/L)分别为48.87±16.72、65.36±18.84、75.76±22.72〕,不同病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GF-1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2,P0.01),而IL-6与病变支数无明显相关性(r=0.185,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G、IGF-1水平升高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OPG:优势比(OR)=1.995,95%可信区间(95%CI)=1.936~2.067,P=0.012;IGF-1:OR=1.009,95%CI=1.004~1.015,P=0.001〕。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OPG和IGF-1预测CH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867。当OPG的最佳截断值为1.13 μg/L时,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58.1%;当IGF-1的最佳截断值为401.20 μg/L时,敏感度为69.7%,特异度为95.7%。结论 血清OPG和相关炎性因子MMP-9、MCP-1、IGF-1、IL-6水平升高以及sRANKL水平降低与CHD有关;IGF-1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OPG和IGF-1是CHD发生的危险因素,对CHD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功能高分子引发生物矿化实现肿瘤阻断治疗

作为一种不依赖于肿瘤组织渗透的治疗策略,阻断疗法通过阻碍肿瘤与周围微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而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然而,血管阻断、细胞外基质构建等手段存在系统毒性大、肿瘤杀伤不完全、有效持续时间短等问题。受生物体矿化过程的启发,在肿瘤周围构筑生物矿化层成为一种新兴、安全、有效且持久的肿瘤阻断治疗创新模式。基于此,本研究团队首先将阿仑膦酸钠(ALN)键合到1,2-二硬Angiogenesis抑制剂脂酰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N-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酯(DSPE-PEG-NHS)的末端,合成了功能高分子DSPE-PEG-ALN。其中,DSPE端可以插入到细胞膜上,另一端的双膦酸可以高效吸附环境中的钙离子等阳离子而引发矿物沉积的连锁反应,在肿瘤周围形成生物矿化层,阻断肿瘤进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矿www.selleck.cn/products/PLX-4032化策略的选择性,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肿瘤酸度触发的引发生物矿化的聚氨基酸纳米粒子(BINP)。在中性条件下,BINP上的Bipolar disorder genetics长烷基链组装在纳米粒子的内部,而在肿瘤组织的弱酸性环境中暴露,实现肿瘤细胞膜的特异性插入,原位引发生物矿化,选择性阻断肿瘤进展。原位引发生物矿化功能高分子的设计和应用为肿瘤阻断治疗提供了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创新思路。

石家庄地区≥60岁公务员肌少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60岁公务员肌少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0年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进行年度体检的621例(男NSC 127716化学结构350例,女271例)≥60岁Adenovirus infection公务员临床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肌少症诊断标准将所有纳入者分为肌少症组(n=40)和非肌少症组(n=581),研究不同组别肌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60岁公务员肌少症总患病率为6.44%,其中女性患病率8.12%,男性患病率5.14%。2组公务员体检者性别、民族、腰臀比、吸烟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公务员体检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COPD、高血压、糖尿病IACS-10759纯度、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公务员体检者按照年龄进一步分为初老组(60~74岁)和老年组(≥75岁),结果显示老年组肌少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初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公务员体检者BMI进一步分为低BMI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BMI、年龄≥75岁、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COPD和骨质疏松症为老年体检者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石家庄地区≥60岁公务员肌少症患病率较高,不同性别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异,增龄、低BMI、COPD、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具核梭杆菌富集髓源抑制细胞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具核梭杆菌(Fn)富集髓源抑制细胞(MDSC)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selleck R428免疫荧光法检测Fn感染KYSE150细胞情况。将健康人PBMC分别给予:体外单独培养(对照组),与KYSE150体外共培养(KYSE150组),Fn感染(Fn组),Fn感染且与KYSE150体外共培养(KYSE150+Fn组);各组分别于培SAG研究购买养24、48和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MDSC(CD45~+HLA-DR~-CD11b~+CD33~+细胞)百分比。采用RNAscope及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130例ESCC组织中Fn感染和MDSC富集情况。比较Fn+MDSC阳性组与阴性组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Fn可成功感染KYSE150细胞,并定植于细胞质。与KYSE150共培养及Fn感染均可升高PBMC中MDSC百分比,且两者存在协同作用(P<0.05)。ESCC组织中Fn感染与MDSC富集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912,P<0.001)。与Fn+MDSC阴性组比较,Fn+MDSC阳性组中男性、有吸烟及饮酒史者居多,且肿瘤多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侵及外膜,临床分期多为Ⅲ、Ⅳ期(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MDSC阳性是影响ESCC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Global medicineCI)为2.997(1.417~6.341),P=0.004]。结论:Fn可通过富集MDSC削弱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ESCC的恶性进展,影响患者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31例RA患者,采用基于血肌酐、胱抑素C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组公式计算估算GFR(eGFR),根据eGFR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54例[eGFR<60mL/(min·1.73 m~2)]、B组100例[60mL/(min·1.73 genetic associationm~2)≤eGFR<90 mL/(min·1.73 m~2)]、C组77例[eGFR≥90 mL/(min·1.73 m~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RA病程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收集肾功能、血常规、肝功能、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电解质、血脂和尿常规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elleck合成GFR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以eGFR是否<60 mL/(min·1.73 m~2)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RF、CRP、NLR、尿酸、镁、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脂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血尿酸、RF、CRP、NLR、白蛋白是RA患者eGFR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RA患者eGFR水平变化与年龄、病程selleckchem Decitabine、血尿酸、RF、CRP、NLR、白蛋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