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基甘油激酶通过影响PTEN/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调控血小板活化

目的:探究酰基甘油激酶(AGK)在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分别提取野生型小鼠(WT)和AgkG126E点突变(AGK激酶活性丧失)小鼠(PM)的血小板。将等体积、等浓度的WT或PM小鼠的血小板放入聚集仪,分别利用3种刺激剂(α-Thrombin、ADP、U46619)刺激,检测每种刺激剂作用下相应的血小板聚集水平;每管聚集曲线达到最大稳定值后,加入等体积的ATP荧光检测剂,检测相应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ATP水平。分别在静息态WT或PM小鼠血小板(不加α-Thrombin刺激)、活化态WT或PM小鼠血小板(加入α-Thrombin刺激)中加入等量荧光偶联的纤维蛋白原(Fg),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Fg结合水平。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静息态(不加刺激剂)和活化态(加入α-Thrombin、ADP、U46619刺激)WT或PM小鼠血小板中关键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刺激剂作用于血小板后,PM小鼠血小板的聚集程度、ATP释放needle biopsy sample水平及Fg结合能力均明显低于确认细节WT小鼠的血小板(P均<0.01)。与WT小鼠相比,PM小鼠的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张力蛋白同源性磷酸酶(PTEN)、CX-5461溶解度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Thr308)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Ser9)的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酰基甘油激酶可能通过影响PTEN/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血小板的活化。

芍药苷对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是一种以临床可检测到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s)为先发症状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类型。慢性炎症在CAC发生、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针对炎症和参与炎症过程的关键分子或信号分子可能是一种良好的CAC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抗炎、较少副反应的中草药可通过参与癌变过程的多种分子、多个信号通路,发挥抗CAC作用。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RPA)是一种传统的中药,能够下调炎症反应,具有潜在的抗CAC作用。芍药苷(paeoniflorin,PF)是从RPA中提取的一种单萜类糖苷化合物。PF是RPA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挥抗炎、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PF对CAC的预防效果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根据中英文文献检索策略,分别从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英文数据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Wo SCCd)进行文献检索。利用Cite Space 5.8.R1软件从年度发表数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被引作者、重要期刊、参考文献、关键词等方面全面分析RPA在肿瘤防治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2.网络药理学研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疾病数据库获得RPA活性成分和抗CAC的候选靶标。采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候选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识别RPA抗CAC的核心靶标。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RPA抗CAC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Schr?dinger软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评价关键靶标与活性成分的结合程度。3.PF对AOM/DSS诱导CAC小鼠模型的预防效果:首先,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和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联合干预小鼠,造成结肠黏膜上皮的持续损伤/修复病程,建立CAC小鼠模型。AOM/DSS模型组小鼠单次腹腔注射10 mg/kg的AOM溶液。1周后进行3个周期21 d的2.5%DSS刺激。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代替AOM,饮用不添加DSS的水。通过观察小鼠体重、粪便形状以及结肠大体、组织学结构的变化,判断CAC小鼠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同时,以单独给予AOM诱导的散发型CRC小鼠模型以及DSS诱导的慢性肠炎小鼠模型作为模型对照。比较各处理小鼠肠道肿瘤发生、结肠组织学结构改变以及细胞因子含量,观察炎症对CAC的促进作用。随后,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组)、溶剂对照组(Solvent control组)、模型对照组(AOM/DSS+NS组)、PF低剂量组(AOM/DSS+PF(15 mg/kg)组)、PF中剂量组(AOM/DSS+PF(30 mg/kg)组)、PF高剂量组(AOM/DSS+PF(60 mg/kg)组)、阳性对照组(AOM/DSS+aspirin组)。AOM/DSS+NS组、AOM/DSS+Pneedle prostatic biopsyF(15 mg/kg)组、AOM/DSS+PF(30 mg/kg)组、AOM/DSS+PF(60 mg/kg)组和AOM/DSS+Aspirin组小鼠单次10 mg/kg AOM腹腔注射。1周后,AOM/DSS+PF(15 mg/kg)组、AOM/DSS+PF(30 mg/kg)组、AOM/DSS+PF(60 mg/kg)组和AOM/DSS+Aspirin组小鼠在接受DSS刺激前给予药物治疗并持续12周。其中,PF治疗组按15、30和60 mg/kg 3个浓度分别进行灌胃治疗。阳性对照组小鼠给予30 mg/kg的Aspirin进行灌胃治疗。Blank control组、AOM/DSS+NS组给予NS代替药物,Solvent control组给予含0.2%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DMSO)的NS。药物治疗结束后,对小鼠的体重、结肠荷瘤、结肠组织结构、肿瘤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评估PF对CAC小鼠的预防效果。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肾组织结构改变,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GO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GPT)、肌酐(creatinine,CRE)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评估药物对小鼠肝、肾毒性。4.PF对AOM/DSS诱导CAC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首先,采用抗体芯片技术检测血清18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结selleck激酶抑制剂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7A和IL-10的含量。然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肿瘤组织中F4/80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表达,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RT-PCR)检测结肠肿瘤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IL-17A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m RNA表达。随后,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IL-6下游分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表达。接着,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结肠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数量,免疫印迹法检测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评价PF对CAC小鼠结肠肿瘤凋亡的影响。最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肠肿瘤组织LC3/P62荧光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Beclin 1、P62和p-m TOR的表达。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抑制剂巴佛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F)存在和不存在情况下,结肠组织LC3II的蛋白表达,评估PF对CAC小鼠结肠肿瘤自噬的影响,揭示PF对CAC小鼠预防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RPA防治肿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虽然近30年来该领域的中文及英文文献总量较低,但年文献数量均有显著增长。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国家在RPA抗肿瘤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国内发文量分布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可能与RPA的产地分布有关。高等学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是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及中文核心期刊《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关注了RPA对肿瘤的研究。关键词分析可见,RPA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其活性成分PF和凋亡。2.TCMSP数据库检索到RPA的8个活性成分及89个靶蛋白。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的“药-靶”互作网络显示靶点数最多的4个活性成分依次是山奈酚(kaempferol,43),b-谷甾醇(β-sitosterol,35),PF(4)和(+)-儿茶素((+)-catechin,3)。Drug Bank、OMIM、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到1936个CAC相关靶点。Venny2.1.0软件获得41个RPA抗CAC候选靶点。Cytoscape3.7.2软件构建PPI互作网络拓补结构分析显示,IL-6的度大于20。聚类分析显示IL-6、JUN、MAPK8、TNF、STAT1、ICAM、CAT、NOS2、PTGS2所在的节点群评分最高(7.25)。其中,IL-6得分最高。结合网络拓扑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IL-6是RPA抗CAC的核心靶点。RPA抗CAC的候选靶标功能富集于TNF信号通路,Relaxin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凋亡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胰腺癌、Th17细胞分化等癌症相关通路。最后,IL-6与山奈酚、b-谷甾醇,PF和(+)-儿茶素均有良好的对接能力。其中,PF与IL-6的对接分数在四个活性成分中最低。3.经过10 mg/kg的AOM溶液腹腔注射和3个周期浓度为2.5%的DSS饮用联合干预,AOM/DSS组小鼠出现体重减轻、稀便及血便等结肠炎症状。第28d,小鼠结肠可出现不典型增生。随时间推移,第91 d,结肠可见到明显浸润型癌组织,伴有严重的肠道炎症反应,提示AOM/DSS诱导的CAC小鼠模型成功。在AOM诱导的散发性CRC模型小鼠中,单独腹腔注射10 mg/kg的AOM第210d,小鼠结肠出现明显肿块型CRC。然而,小鼠未出现明显稀便或血便以及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等结肠炎改变。在DSS诱导的慢性肠炎模型小鼠,单独给予3个周期的2.5%DSS饮用第91 d,小鼠结肠未见到明显的不典型增生。AOM/DSS组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L-6、TNF-a和MIP-3a含量、结肠组织IL-6和IL-17A含量显著高于Blank control组和AOM组(P<0.05)。药物干预过程中,AOM/DSS+PF(30和60mg/kg)组和AOM/DSS+Aspirin组小鼠存活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AOM/DSS+NS组(P<0.05)。药物干预结束后,AOM/DSS+PF(30和60mg/kg)组和AOM/DSS+Aspirin组小鼠结肠荷瘤数显著少于AOM/DSS+NS组(P<0.05)。AOM/DSS+PF(15、30和60mg/kg)组和AOM/DSS+Aspirin组小鼠结肠荷瘤面积显著小于AOM/DSS+NS组(P<0.05)。AOM/DSS+NS组小鼠结肠肿瘤突破粘膜层,呈中分化浸润癌,并伴有严重炎症反应。AOM/DSS+PF(30和60 mg/kg)组和AOM/DSS+Aspirin组小鼠结肠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内,呈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变,肠道炎症评分低于AOM/DSS+NS组(P<0.05)。AOM/DSS+PF(30和60 mg/kg)组和AOM/DSS+Aspirin组小鼠结肠肿瘤增殖标记物Ki-67和PCNA表达低于AOM/DSS+NS组(P<0.05)。肝、肾组织H&E染色显示AOM/DSS+NS组和AOM/DSS+Aspirin组肝细胞嗜酸性减弱,有轻度水样变。各治疗小组肾组织未见明显结构改变。同时,AOM/DSS+NS组与AOM/DSS+Aspirin组血清ALT/GPT活力较Blank control组增高(P<0.05)。AOM/DSS+Aspirin组血清CRE、BUN含量较Blank control组增高(P<0.05)。4.血清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结果显示:与AOM/DSS+NS组相比较,AOM/DSS+PF(15、30和60 mg/kg)组小鼠血清IL-2、IL-13、IL-10、TGF-β1以及IL-12p70水平显著升高(P<0.05)。AOM/DSS+PF(30和60 mg/kg)组血清IL-6、IL-21和MIP-3α水平降低(P<0.05),AOM/DSS+PF(60 mg/kg)组血清TNF-α水平降低(P<0.05)。在结肠肿瘤组织中,AOM/DSS+PF(30和60 mg/kg)组IL-6和IL-17A水平显著低于AOM/DSS+NS组(P<0.05),IL-10水平高于AOM/DSS+NS组(P<0.05)。RT-PCR结果显示:与AOM/DSS+NS组相比较,AOM/DSS+PF(15、30和60 mg/kg)组及AOM/DSS+Aspirin组结肠肿瘤组织RORγt以及IL-17A m RNA水平降低(P<0.05)。不同的是,AOM/DSS+PF(30和60 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Foxp3 m RNA水平高于AOM/DSS+NS组(P<0.05)。免疫印迹检测结肠肿瘤组织STAT3表达结果显示:AOM/DSS+PF(15、30和60mg/kg)组p-STAT3(Tyr705)表达水平低于AOM/DSS+NS组(P<0.05),STAT3的表达在各治疗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肠肿瘤微环境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Blank control组相比较,F4/80以及i NOS在AOM/DSS诱导的CAC小鼠结肠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加(P<0.05)。不同浓度(15、30和60 mg/kg)PF处理后,F4/80以及i NOS表达均有所降低(P<0.05)。TUNEL凋亡检测结果显示AOM/DSS+PF(30和60 mg/kg)组凋亡细胞数显著多于AOM/DSS+NS组。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AOM/DSS+NS组相比较,AOM/DSS+PF(30和60 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Bax水平增加(P<0.05),AOM/DSS+PF(15、30和60 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Caspase-3水平增加(P<0.05)。与Bax及Caspase-3表达不同的是,AOM/DSS+PF(30和60 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较AOM/DSS+NS组降低(P<0.05)。PF对结肠肿瘤组织自噬通量影响的结果显示:在没有自噬抑制剂BAF的条件下,与AOM/DSS+NS组相比较,AOM/DSS+PF(30和60 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LC3II表达水平增加(P<0.05)。当加入自噬晚期抑制剂BAF后,AOM/DSS+NS组以及PF对结肠肿瘤组织LC3II表达趋势与未加入之前相似。但是,AOM/DSS+NS组小鼠结肠肿瘤组织LC3II的积累未见显著增长,AOM/DSS+PF(15、30和60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LC3II的积累明显增加。与AOM/DSS+NS组相比较,AOM/DSS+PF(60 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Beclin 1表达水平增加(P<0.05),p-m TORIACS-010759作用(Ser 2448)表达水平降低(P<0.05)。AOM/DSS+PF(30和60 mg/kg)组结肠肿瘤组织P62表达水平低于AOM/DSS+NS组(P<0.05)。研究结论1.1991-2021年RPA抗肿瘤研究的发文数量不高,但逐年增长。RPA的活性成分PF以及凋亡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2.RPA是一种潜在的抗CAC药,涉及41个CAC靶点及多条信号通路。其活性成分PF能与核心靶标IL-6稳定结合并通过氨基酸残基TYR109、ASP56、LEU46发生相互作用。3.对PF的研究数据支持了其对AOM/DSS诱导CAC小鼠模型的化学预防作用。15-60 mg/kg的PF治疗12周对小鼠肝、肾无明显毒性作用。4.PF通过缓解肠道炎症、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以及调节凋亡、自噬水平发挥对CAC小鼠的预防作用。

乳腺癌病人术前决策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目的:系统评价乳腺癌病人术前决策真实体验。方法:检索Feather-based biomarkers并搜集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点击此处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9月4日发表的有关乳腺癌病人手术决策过程中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获得资料后按照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分别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提炼87个研究主题,归纳出13个新的类别,合成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决策认知(决策角色感知,决策的认知偏差,对决策后果的感知)、决策动机(控制癌症以防复发,恢复身体形象,期待未来生活)、决策困境(医生决策影响,对诊断结果的情绪反应,决策时间压力,专业化信息缺乏)、决策需求(同伴、亲友支持,专业人士支持,社会保障支持)。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医疗机构应从病人手术动机出发,动态评估病人决策需求,落实专业化信息沟通措施,提高决策能力,医务人员、家属、亲友同伴应该关注病人心理情绪变化,及时干预、帮助和引导病人走出负性情绪心理,助力摆脱决策困境,做出高质量和满意的决Belumosudil细胞培养策。

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颗粒冲SCH772984服。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77.Medium Recycling50%(P<0.05)。治疗后,2组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24 h平均SBP、24 h平均D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一氧化氮(NO)水平较治疗前增高,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Fulvestrant抑制剂组各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较好,能降低血压变异性,恢复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急性髓系白血病铁死亡相关基因筛选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基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临床大数据及多组学数据库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在AML中的作用,并建立铁死亡基因表达相关预后模型。整合TCGA数据库中151例AML患者和GTEx数据库中337例正常人外周血的临床和转录组数selleck抑制剂据。将Wilcoxon检验和单因素Cox分析结果取交集,筛选出预后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 DEGs),使用Lasso回归建立基因标志物预后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评价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AML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使用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等方法比较高、低风险患者间的组学差异,最后,利用BeatAML数据库对基因标志物进行验证。将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结果取交集,得到13个预后相关DEGs。构建了8个基因标志物的预后评分模型,并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两组;ROC曲线分析证实了模型良好的预LGK-974测性能;生存分析提示高、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风险评分与患者整体生存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风险评分是独立预后指标。在2个风险组之间筛选出384个DEGs, 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基因大多与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的趋化与迁移等免疫相关分子和通路显著相关,KEGG富集通路主要与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相关。BeatAML数据库验证结果显示,5个基因与预后显著相关。铁死亡相关基因在AML中显著表达,且高风险患者预后较差,该研究对AML铁死亡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Irisin/PPARα信号通路对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背景:鸢尾素(Irisin)由Ⅲ型纤连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5(fibronectin type Ⅲ domain containing 5,FNDC5)经水解修饰后释放,除调节糖脂代谢的主要生理功能外,同时具有调节多种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能力。目的:探讨Iris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信号通路介导血红寻找更多素氧合酶1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FNDC5过表达和沉默慢病毒载体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加或抑制Irisin生成,构建体外细胞模型,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过表达空载体组、FNDC5组、过表达空载体+GW6471(PPARα抑制剂)组、FNDC5+GW6471组、沉默空载体组及sh-FNDC5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FNDC5GDC-0973试剂、PPARα、血红素氧合酶1、Bax、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对照组、过表达空载体组比较,FNDC5组、FNDC5+GW6471组FNDC5、PPARα、血红素氧合酶1、Bax表达升高,Bcl-2Medicina del trabajo表达降低,Bax/Bcl-2比值升高(均P <0.05);(2)与空白对照组、沉默空载体组比较,sh-FNDC5组FNDC5、PPARα、血红素氧合酶1、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Bax/Bcl-2比值降低(均P <0.05);(3)与FNDC5组比较,FNDC5+GW6471组PPARα、血红素氧合酶1、Bax显著降低,Bcl-2表达升高,Bax/Bcl-2比值降低(均P <0.05);(4)与空白对照组、过表达空载体组比较,FNDC5组、FNDC5+GW6471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均P <0.05);(5)与空白对照组、沉默空载体组比较,sh-FNDC5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升高,凋亡率显著降低(均P <0.05);(6)与FNDC5组比较,FNDC5+GW6471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升高,凋亡率显著降低(均P <0.05);(7)提示Irisin/PPARα信号通路可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胺碘酮联合普罗帕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普罗帕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日—2020年8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112例,采用随机平衡综合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氯胺酮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 d。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电图(Q-T间期、P-R间期)、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心室率、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V)]、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高于对照组的82.14%(χ~2=4.264,P=0.039);治疗3 d后,2组Q-T间期、P-R间期均较治疗前延长,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SBP、DBP及心室率均较治疗前降低,LVEDD、LVEDV较治疗前减小,Fib、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上述各指标改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Glaucoma medications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的16.07%(χ~2=4.9更多40,P=0.026)。结论 胺碘酮联合普罗帕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利于患者心电图的复常,可改善血压、心率、心功能及Cell Cycle抑制剂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用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从心身同治角度针灸对乳腺癌关节痛患者生命质量改善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基于《黄帝内经》心身疾病病因的整体选穴与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AI)关节痛局部配穴相结合的针灸方法,对乳腺癌康复期AI关节痛患者生命质量及局部关节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筛选使用唑来膦酸的乳腺癌AI患者23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针灸意愿分为对照组(n=19)和MK-4827观察组(n=16),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常规镇痛,观察组在唑来膦酸的基础上采用整体及局部selleck产品取穴相结合的方法针灸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评价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时的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B)生命质量评分以及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SF)关节痛评分,同时评估针灸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以及8周时观察组FACT-B生命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治疗4周时观察组BPI-SF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整体配穴调和心身与局部选穴缓Medical care急止痛相结合的针灸方法对乳腺癌康复期AI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局部关节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全2?-F/OMe-siRNA的设计合成及其新型混合脂材纳米制剂抗肝癌活性评价

本文设计合成了多条全2?-F/OMe修饰的抗肝癌siRNA,并在细胞水平进行活性评价,探究2?-F/OMe修饰的位置差异对siBiomass allocationRNA活性的影响。使用K&A DNA/RNA H-8合成仪合成全2?-F/OMe修饰siRNA,利VE-822临床试验用中性胞苷脂材DNCA混合阳离子脂材CLDMicrotubule Associat抑制剂包载递送siRNA入胞。通过RT-qPCR实验检测Huh-7和HepG2细胞的靶基因沉默活性, CCK-8实验检测Huh-7和HepG2细胞增殖活力,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及RT-qPCR实验检测siRNA载入Ago2蛋白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摄取和细胞凋亡,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LK1蛋白的表达。部分全2?-F/OMe修饰siRNA增强了与Ago2蛋白的结合,进而增强了基因沉默活性及肝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此外,多数siRNA修饰物制剂的Huh-7细胞摄取率提高,更大幅度下调PLK1蛋白,诱导更多Huh-7细胞凋亡,其中siPLK1A3最优。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iRNA修饰模式及研发抗肝癌新型制剂提供了工作基础。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调脂药物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采用左旋氨氯地平与调脂药物联合治疗时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临朐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4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suspension immunoassay式对患者实施随机分组,两组均为42例,给予参照组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调脂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后的血脂、血压、炎症因子变化状况,及其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HDLC、LDL-C、DBP、SBP、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BP、DBP、TC、TG、LDL-C、IL-6、IL-8、TNF-α水平与参照组相比均明显较低,HDL-C水平相较于参照组则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D-0332991治疗总有效率95.24%相较于参照组80.95%则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Others抑制剂~2=4.807,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调脂药物治疗高血压,既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调节其血脂水平,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适合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