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肌钙蛋白Ⅰ(cTnⅠ)与心肌酶谱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共12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cTnⅠ以及心肌酶谱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检测,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cTnⅠ、心肌酶谱水平[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cTnⅠ联合心肌酶谱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 研究组LDL-C、FP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C、TG、HDL-C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TnⅠ及心肌酶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2例研究对象中,cTnⅠ检出阳性率48.41%,阴性率51.59%;心肌酶谱检出阳性率53.97%,阴性率46.03%;联合检测阳性率50.00%,阴性率50.00%;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c TnⅠ与心肌酶谱单独检MCC950抑制剂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Staurosporine供应商.05)。结论肌钙蛋白与心肌酶谱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弥补单一检测的缺陷,提高诊断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糖络宁对高糖环境下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RE1α-CHOP通路的影响观察
目的 探讨糖络宁对高糖环境下大鼠背根神经元(DRGn)细胞肌醇酶1α(IRE1α)-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络宁组25只、正常对照组35只,分别以糖络宁组方生药2.5 g/(kg·d)和蒸馏水灌胃,用于制备糖络宁含药血清及正常对照血清。取新生SD胎鼠DRGnTezacaftor体内制备细胞悬液,将DRGn细胞在6孔板进行接种,随机分为正常(A)组(予空白血清培养)、模型(B)组(予75 mmol/L葡萄糖+空白血清培养)、中药(C)组(予75 mmol/L葡萄糖+糖络宁含药血清培养)、miR-211抑制剂(D)组(予75 mmol/L葡萄糖+空白血清培养+miR-211抑制剂)、miR-211抑制剂对照(d)组(予75 mmol/L葡萄糖+空白血清培养+miR-211抑制剂阴性对照)、激动剂中药(E)组(予75 mmol/L葡萄糖+糖络宁含药血清培养+miR-211激动剂)、激动剂中药对照(e)组(予75mmol/L葡萄糖+糖络宁含药血清培养+miR-211激动剂阴性对照)。培养24 h后,q-PCR检测miR-211、IRE1α、p-IRE1α、XBP1、CHOP基因表达;荧光探针法测定DRGn细胞ROS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技术检测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测定MDA含量。结果 各组ROS、SOD、MDA、miR-211 mRNA、IRE1α、XBP1、CHO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购买ABT-263意义(P<0.01)。与A比较,B组ROS、MDA及miR-211、IRE1α、XBP1、CHOP mRNA表达高,immune organSOD水平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和D组ROS、MDA及miR-211、IRE1α、XBP1、CHOP mRNA表达低,C组SOD水平高于B组(P<0.01);d组ROS、SOD、MDA、miR-211、IRE1α、XBP1、CHOP mRNA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E组ROS、MDA及miR-211、IRE1α、XBP1、CHOP mRNA表达高,SOD水平低(P<0.01);e组ROS、SOD、MDA、miR-211、IRE1α、XBP1、CHOP mRNA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络宁通过下调miR-211表达降低IRE1α-CHOP通路活性。
亚砷酸钠与高糖暴露对大鼠胰岛素瘤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亚砷酸钠与高糖环境对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自噬及自噬调控蛋白LC3、Beclin1、Bcl-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INS-1细胞分别暴露于含0.00(对照)、4.00、8.00、16.00 μmol/L亚砷酸钠的RPMI-1640培养基及高糖(含葡萄糖终浓度为33.00 mmol/L)培养基24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LC3、Beclin1、Bcl-2 m 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eclin1、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0、16.00 μmol/L亚砷酸钠染毒组INS-1细胞的存活率均下降,而高糖组INS-1细胞的存活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亚砷酸钠染毒浓度的升高,INS-1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INS-1细胞LC3、Beclin1、Bcl-2 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而高糖组INS-1细胞仅Bcl-2 m 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亚砷点击此处酸钠染毒浓度的升高,INS-1细胞LC3、Beclin1、Bcl-2 m RNA的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INS-1细胞LC3域/LC3玉蛋白表达水平的比值均升高,而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和高糖组INS-1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8.00、16.00 μmol/L亚砷酸钠染毒组INS-1细胞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ww.selleck.cn/products/Dasatinib;且随着亚砷酸钠染毒浓度的升高,INS-1细胞LC3域/LC3玉蛋白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而Beclin1、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亚砷酸钠可诱导INS-1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而高糖环境对INS-1细胞无明显的自噬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砷上调Hospital Associated Infections (HAI)LC3的表达及抑制Beclin1、Bcl-2的表达引起的自噬调控异常有关,表明亚暴露引发的毒作用机制可能有别于高糖环境。
黄芩有效成分抗支原体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作为一种常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其主要药效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人体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MP)和畜禽养殖中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尤为常见。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黄芩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支原体作用。关于黄芩有效成分体外抗支原体实验,早先有学者发现黄芩苷对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的MIC(最小抑菌浓度)为0.047mg/mL,近年发现黄芩苷对解脲支原体标准株(UU14)的MIC 为1.87mg/mL及对临床分离株(20珠)的MIC为2.12~4.32mg/mL;黄芩苷对MP的MIC为16mg/L、黄芩素对MP的MIC为32μg/mL;黄芩有效成分体内抗支原体作用机制包括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调CFTR抑制剂控TLR、抑制自噬反应、调节microRNA(miRNA/miR)、调节肠道菌群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等。现综述黄芩有效成分体内外抗支原体研究进展,期待为黄酮类化合物抗支原体提供理论依据,host-derived immunostimulant为黄芩抗支原体药物的研发及进一步筛选Staurosporine纯度提供新的思路。
黄芪甲苷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 研究中药黄芪提取物黄芪甲苷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6月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32例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例)、模型组(8例)、黄芪甲苷低剂量组(8例)、黄芪甲苷高剂量组(8例)。对照组皮下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普通饲料饲养;模型组采用ISO 50 mg/(kg·d)皮下多点注射1次/d,共2 d,建立大鼠心肌损伤模型,普通饲料饲养;黄芪甲苷低剂量组采用ISO 50 mg/(kg·d)皮下Genetic circuits多点注射1次/d,共2 d,建立大鼠心肌损伤模型,成模后,采用黄芪甲苷药液20 mg/(kg·d)腹腔注射,普通饲料饲养;黄芪甲苷高剂量组采用ISO 50 mg/(kg·d)皮下多点注射1次/d,共2 d,建立大鼠心肌损伤模型,成模后,采用黄芪甲苷药液40 mg/(kg·d)腹腔注射,普通饲料饲养。比较四组给药28 d后超声心动图结果、HE染色心肌病理改变、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 1)、抗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及泛素结合蛋白(P62)的表达水平。结果 左心室射血分数(EF%)染色和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损伤严重,心肌组织中MDA、血清中LDH、P62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clin1和LC3Ⅱ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甲苷低剂量和高剂量组selleck激酶抑制剂的MDA、LDH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甲苷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的EF%、黄芪甲苷低剂量组的短轴缩短率(FS%)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甲苷高剂量组的FS%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甲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可以减轻心肌损伤大鼠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黄芪甲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Beclin 1和LC3Ⅱ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62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02341066 黄芪甲苷可通过促进细胞自噬减轻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损伤。
基于归一化回归算法的多参数模型用于原发性肝癌微小血管侵犯预测的研究
目的 基于归一化的甲胎蛋白(AFP)、甲胎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Ⅱ(PIVKAⅡ)检测数据建立逻辑回归(LR)模型用于预测原发性肝癌微小血管侵犯(MVI)。方法 纳入手术后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患者1 314例,使用Python进行数据集7∶3(建模组∶验证组)的划分selleckchem,收集入组患者术前AFP、AFP-L3、PIVKAⅡ检测结果和术Galunisertib试剂后MVI分级信息,检测数据在(-1,1)区间归一化,建立LR模型并在建模组和验证组评价模型预测MVI的效能。结果 建模组区分HCC患者是否发生MVI的曲线下面积为0.647,虽然与单独采用AFP指标的相同,但在验证组中,采用LR模型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为0.720,高于AFP、AFP-L3、Pmedical newsIVKAⅡ单独使用的诊断效能。结论 基于临床常用的AFP、AFP-L3、PIVKAⅡ3项肝癌标志物的数据归一化和LR建模,可辅助临床预测HCC是否发生MVI,对于HCC患者的精准施治和临床预后判断有积极意义。
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分析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4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BAY 73-4506 molecular weight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研究组患者采取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常规功能锻炼。对比两组患者锻炼后15 d、15周的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角度)及术后并发症(上肢水肿、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情况。结果 锻炼后15 d,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15周,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角度分别为(178.39±4.90)、(55.34±3.80)、(83.48±4.60)、(175.81±12.00)°,均大于对照组患者的(152.31±Liproxstatin-1溶解度3.70)、(45.33±3.40)、(67.03±4.20)、(155.98±1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上肢水肿发生率8.4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utophagosome biogenesi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采取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VOCAL法对乳腺BI-RADS 4类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VOCAL)法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MK-2206类肿块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经乳腺超声诊断为BI-RADS4类的189例患者共230个肿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肿块178个与恶性肿块52个。应用VOCAL软件对存储的三维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肿块体积及三维能量直方图相关血管参数,包括平均能量(MP)、比率及血管血流指数(VFI)。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血管参数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校正曲线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恶性肿块组MP、比率、VFI、体积均大于良性肿块组(t/Z=-7.865、-6.131、-6.417、-6.458,P<0.05)SCH772984,MP、比率、VFI的截断值依次为26.21、0.039、0.525。三维能量直方图参数联合BI-RADS分类列线图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20),高于单独应用BI-RADS(曲线下面积为0.Genetics education860)的诊断效能(Z=3.184,P<0.05)。列线图诊断模型内部验证的C指数为0.915。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VOCAL联合BI-RADS分类法可以提高对BI-RADS 4类肿块的诊断效能。基于三维能量血管参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BI-RADS 4类肿块良恶性具有参考价值。
肿瘤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子作为肿瘤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进展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其中,肿瘤疫苗能够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是肿瘤免疫治疗中重要的functional symbiosis一部分。但单一的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selleck NMRen,TSA)稳定性差、免疫原性低,这导致具有单一 TSA的肿瘤疫苗免疫效率低下,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为此,含有多种抗原的肿瘤疫苗被开发出来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其中一种策略是利用含有多种TSA的肿瘤细胞裂解物(tumor cell CHIR-99021试剂lysate,TCL)作为肿瘤疫苗的抗原来源。然而,TCL作为肿瘤疫苗的抗原无法诱导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因为构成TCL的,大多数是非肿瘤相关抗原成分。相比之下,肿瘤细胞膜(cancer cell membrane,CCM)具有高比例、多种类的TSA,可以作为抗原来源用于肿瘤疫苗的制备。此外,CCM还可从实体肿瘤中提取,用于制备个性化的肿瘤疫苗。为了提高肿瘤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生物纳米材料被用作TSA和刺激性免疫佐剂的运载平台。基于上述内容,本课题设计了一种CCM包被的担载免疫刺激性佐剂的纳米粒子,并研究了其作为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探索了其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实验部分:(1)我们设计了一种表面包被CCM,内核为担载咪喹莫特(imiquimod,R837)作为免疫刺激性佐剂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子的肿瘤疫苗(CCMNP/R837)。CCM来源于RM-1小鼠前列腺癌细胞。我们通过体外表征(粒径、电势、稳定性、药物释放情况等),体外细胞实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内吞、DC体外刺激实验等),体内动物实验(体内淋巴结引流实验、体内免疫刺激实验、体内抑瘤实验等)评价了所得到的肿瘤疫苗对小鼠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刺激性佐剂的运载效率,制备个性化的纳米肿瘤疫苗,我们设计合成了羧基改性的嵌段聚噁唑啉(thioglycolic acid-grafted poly(2-methyl-2-oxazoline)-block-poly(2-butyl-2-oxazoline-co-2-butenyl-2-oxazoline),PMBEOx-COOH),并且将R837担载到PMBEOx-COOH纳米粒子中得到POxTA NP/R837;然后将来源于实体肿瘤的CCM(SCM)包被到 POxTA NP/R837 上以获得 SCM 包被的 POxTA NP/R837(SCNP/R837)。我们通过体外表征(粒径、电势、稳定性等),体外细胞实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内吞、pDC体外刺激实验等),体内动物实验(体内淋巴结引流实验、体内免疫刺激实验、体内抑瘤实验等)评价了所得到的肿瘤疫苗对小鼠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制备的CCMNP/R837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粒径大小在80nm左右。外层CCM在包被到PLGA纳米粒子上之后,保留了自身蛋白成分,可以作为TSA的来源。体外DC摄取和刺激实验表明其能够明显被DC摄取,并且引起充分的免疫刺激,诱导DC成熟。体内淋巴结引流实验和免疫刺激实验表明,CCMNP/R837在皮下注射后,能够充分引流至淋巴结,并刺激引流淋巴结中的DC成熟,进而诱导下游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体内抑瘤实验表明,CCMNP/R837作为肿瘤疫苗能够通过刺激DC成熟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有效地抑制肿瘤发展。当其作为抗肿瘤治疗剂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抗体联合应用时,能够高效地抑制肿瘤进展。组织学结果表明CCMNP/R837能够抑制肿瘤转移。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合成的PMBEOx-COOH能够高效地运载R837,SCM在包载到POxTA NP/R837后,能保留自身蛋白成分,所得到的SCNP/R837粒径大小在50nm左右。体外pDC摄取和刺激实验表明,SCNP/R837能够被pDC摄取,并诱导pDC成熟。体内淋巴结引流实验和免疫刺激实验表明,SCNP在皮下注射后,能够引流至淋巴结,并诱导引流淋巴结中的pDC成熟。体内抑瘤实验表明,SCNP作为肿瘤疫苗能够通过刺激pDC成熟,诱导肿瘤组织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浸润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进展,当其作为治疗剂与PD-1抗体联合应用时,能够提高肿瘤浸润的CTL的肿瘤杀伤效果,有效地抑制肿瘤进展。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以CCM和生物纳米材料为基础的肿瘤疫苗,该肿瘤疫苗能够将TSA和刺激性免疫佐剂运载到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并刺激其成熟,进而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并且通过开发新型生物纳米材料,提高其作为运载平台的运载效率。开发使用SCM,为个性化肿瘤疫苗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证明CCM包被的担载刺激性免疫佐剂的纳米粒子作为肿瘤疫苗具有肿瘤预防的潜力,而且当其作为肿瘤治疗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具有肿瘤治疗的效果。本研究为新型肿瘤疫苗,特别是个性化肿瘤疫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人参-山茱萸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
目的:对人参-山茱萸改善骨髓抑制的机制Breast cancer genetic counseling进行初步研究,并进一步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骨髓抑制模型,以外周血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集落刺激因子、造血祖细胞集落数、骨髓有核细胞周期和凋亡为指标,对人参-山茱萸改善骨髓抑制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2种人参单体皂苷和莫诺苷、马钱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人参-山茱萸可有效改善白细胞、血小板以及骨髓有核细胞数,调节细胞因子水平,增强骨髓有核细胞的分化能力,解除骨髓有核细胞的周期阻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的凋亡,其中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显著;人参-山茱萸中莫诺苷含量高达15.28 mg/g,其次为马钱苷,含量为5.04 mg/g,而人参中人参皂苷以Rk_3、F_2、S-Rg_3、R-RNirmatrelvir细胞培养g_3含量最高,分别为0.94 mg/g、0.84 mGalunisertib化学结构g/g、1.33 mg/g、1.08 mg/g,人参皂苷Rg_1、Re、Rb_3、Rd均无法检测到。结论:人参-山茱萸配伍可改善环磷酰胺所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骨髓有核细胞的分化、周期凋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