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Kisspeptin-10(KP-10)对绵羊原代卵泡颗粒细胞(FGCs)类固醇激素合成以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分离、培养并鉴定绵羊FGCs,在完全培养基中添加此网站不同浓度KP-10,使用ELISA测定FGCs雌激素和孕酮的分泌,qPCR测定类固醇激素合成以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基因表达,CCK-8测定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测定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蛋白表达。主要结果表明:1、成功分离、培养绵羊原代FGCs,并用FSHR免疫荧光鉴定法进一步证实分离的细胞为FGCs;并证明了FGCs的细胞质上表达KISS-1基因;2、KP-10单独作用能够促进绵羊FGCs类固醇激素合成与分泌,且KP-10单独作用能够显著上调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酶基因St AR、CYP11A1、3β-HSD以及KISS-1受体基因的表达;3、RNA-seq测序技术筛选和比较正常FGCs细胞组和浓度为100 nmol/L的KP-10处理的FGCs细胞组之间不同的差异基因,结果显示总共有202个差异显著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19个,下调表Proteomics Tools达基因83个,并筛选去6个与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的差异基因并使用qPCR技术进行验证,所得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基本相同。4、KP-10促进FGCs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能够极显著上调Bcl-2、PI3K、AKT m RNA的表达(p<0.01);显著下调Bax、Caspase-3 m RNA的表达(p<0.05)。100 nmol/L的KP-10处理FGCs能够极显著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极显著下调Bax、AKT蛋白表达水平(p<0.01)。综上表明,体外培养的绵羊FGCs的细胞质中表达KISS-1基因;KP-10能通过促进绵羊FGCs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或上调FGCs中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酶的表达,显著促进绵羊FGCs中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分泌;在绵羊FGCs中KP-10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FGNN2211供应商Cs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效能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3年1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经病理证实的4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4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表观弥散系数(ADC)、病灶部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并观察病变分布特点和内部强化特点。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实质部分ADC值低于肉芽肿性乳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TIC曲线:Ⅰ型、Ⅱ型、Ⅲ型占比分别为25.00%、55.00%及20.00%;肉芽肿性乳腺炎占比分别为36.17%、53.19%及MLN8237细胞培养10.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从病变分布特点来看,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呈段样分布、非段样分布占比分别为67.50%、32.50%,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均呈非段样分布。从内部强化来看,前者主要为簇环样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占比分别为62.50%、100.00%;后者主要为均匀强化38.30%、不均匀强化61.70%和环形强化42.55%。结论: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帮助鉴别非肿块型PUN30119细胞培养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其中ADC值、gibberellin biosynthesis病变分布特点和内部强化特征是鉴别诊断的有效指征。
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盲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耗时、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1)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 <0.05)。(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4)治疗后,VX-445体内实验剂量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提升,NIHSS评分显著下降(P <0.05)。结论 与开颅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对脑出血患者机体创伤小,能有效ZD1839体内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改善各项指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中10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及血脂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CDK抑制剂0%,获悉更多较对照组的8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oncologic medical careC、HDL-C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可取得确切治疗效果,能更好地控制机体血压、血脂水平,延缓疾病进展。
血清NGAL与肾功其它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AMG510 molecular weight脂质运载蛋白(NGAL)浓度,探讨其与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素(BUN)和肌酐(Cr)联合测定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并经确诊的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病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衰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血清NGAL与Cys-C,RBP,BUN和Cr获悉更多水平进行检测,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血清NGAL,Cys-C,RBP,BUN和Cr的检测结果中,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与genetic algorithm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病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衰组血清NGAL与正常对照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病组NGAL与Cys-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GAL,Cys-C,RBP,BUN和Cr检测异常率方面,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病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BUN,Cr远低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病组NGAL的异常率(P<0.01)。而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衰组的NGAL,Cys-C,RBP,BUN和Cr异常率略有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GAL的检测在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联合肾功其它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诊断和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磷酶1Q192R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Medical research者氧磷酶1(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院服用标准剂量氯吡格雷,连服5 d,出院后连续用药12个月,用药12个月后到院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患者www.selleck.cn/products/AZD1152-HQPA按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抵抗组(聚集率>50%)和敏感组(≤50%)。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PON1 Q192R基因多态性。结果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Tofacitinib IC50者经血小板聚集测定,敏感组103例(76.30%),抵抗组32例(23.70%)。抵抗组患者PON1 Q192R基因分布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杂合子型、SNP纯合子型发生率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术后1年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1 Q192R基因野生型的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聚集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突变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1 Q192R基因突变与ADP血小板聚集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ON1 Q192R基因SNP杂合子型、SNP纯合子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ON1 Q192R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较高。
黄芪多糖对脂多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Polyclonal hyperimmune globulin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对脂多糖(LPS)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LPS(1 mg/L)诱导HUVECs损伤模型,取对数生长期的HUVECs, APS(0.5、1.0、2.0、4.0、8.0、16.0、32.0 mg/L)培养,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实验分正常组、LPS组、APS组(8.0 mg/L)和地塞米松(DEX)组(3.92 mg/L),LPS诱导细胞加入APS或DEX作Dorsomorphin用24 h,分光光度法检测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IL-6、IL-1β、VEGF和bFG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S组可诱导HUVECs增殖;4~32 mg/L的APS3-MA溶解度对LPS诱导损伤模型细胞有保护作用,APS可以抑制HUVECs IL-6、IL-1β、VEGF、bFGF mRNA表达(P<0.01),下调NO和LDH水平,上调SOD水平(P<0.01),抑制HUVECs凋亡(P<0.01)。结论:APS可能通过下调IL-6、IL-1β、VEGF、bFGF mRNA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人正常乳腺及乳腺癌类器官制备、冻存、复苏和鉴定操作指南
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因此深入探究发病分子机制以及寻找合适的治疗药物显得极其重要,但肿PLX3397溶解度瘤病人之间以及肿瘤内部均存在广泛的异质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精准医学理念应运而生。然而,传统的Trichostatin A细胞培养体系和模型系统并不能完全反映和维持肿瘤的基本特征。近年来,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类器官是3D培养的、具有与体内组织的细胞成分相似、结构与功能相似的体外培养体。2009年HansClevers教授利用Lgr5+的肠道干细胞培养了肠道类器官。此后该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种正常和疾病类器官被microbiota stratification成功培养,并广泛地应用于基础与转化研究,特别是个体化药物筛选。2013年,类器官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技术。2018年初,类器官被《自然·方法》杂志评为2017年度方法。与传统2D细胞培养模式相比,类器官具有模拟已分化组织的复杂空间形态,并能够表现出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其周围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形态;而其本身又能表现出与体内分化的组织器官具有相似的生理反应,与来源组织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等特征。因而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诊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此发展出的类器官疾病模型亦可表现出器官特异性的结构和功能,并模拟体内疾病表现,避免物种特异性差异。迄今,随着多样性器官来源的类器官和多种种属来源的类器官培养及应用的面世,类器官疾病模型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经迅速被应用于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和社会生产。自2016年起,类器官技术已被纳入临床试验中,截至2020年9月,已有63项临床试验于FDA官方备案,其中有8项临床试验的地点位于中国,这些临床试验的适应证包括肺癌、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等。2022年美国政府已经颁布新法案“允许FDA在非动物试验后将药物推广到人体试验”。甚至在2022年7月已经批准了第一个基于类器官平台研发的药物。这是精准医学领域,尤其是新药研发领域的重要进展,改变了美国FDA关于新药研发80多年的传统流程。2021年1月28日,我国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将“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启动重点专项任务。另外,“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重点指出,类器官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被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中,且可用于研究病理状态下干细胞变异、异质性及其发生机制,挖掘疾病诊疗的新靶标,探索诊疗新策略。由于国内外的政策发布,依托于国内研究所、院校的技术商业化模式,国内的类器官初创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由于我国类器官疾病模型在过程控制中的欠缺,以及未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导致重复性和一致性方面较差,极大地限制了行业发展。另外,类器官培养过程中会引入较多的人为因素,缺乏自动化程序导致因为系统偶然性造成的误差较大。同时,类器官检测手段也十分匮乏,缺乏对类器官进行观察的各项数据指标的设定。除此之外,当前大量类器官研究局限于培养不同物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类器官,但对于类器官需要具备的尺寸、形状、基因表达量等尚未有一个明确指标和规定,这将极大地限制类器官的高效研究以及临床转化。因此尽早建立各种组织类器官培养体系操作指南,将为类器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引领性的指导,促进该行业的蓬勃发展。基于乳腺癌在我国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征,建立及完善我国的乳腺肿瘤类器官技术标准能对其转化和精确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ABCD3-Ⅰ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ABCD3-Ⅰ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IS)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TIA患者110例,根据TIA发作后7 d内结局分为7 d内IS组20例和7 d内无IS组90例,根据TIA发作后30 d内结局分为30 d内IS组31例和30 d内无IS组79例。ABCD3-Ⅰ评分低危患者15例,中危患者49例,高危患者46例。记录所有患者TIA发作时的ABCD3-Ⅰ评分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比较不同等级ABCD3-Ⅰ评分患者IS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ABCD3-Ⅰ评分低、中、高危患者7、30 d内I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MA溶解度=0.000)。7 d内IS组高血压、RI及ABCD3-Ⅰ评分明显高于7 d内无IS组,PSV、EDV明显低于7 d内无IS组(Pbi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ioMOFs)<0.05,P<0.01)。30 d内IS组高血压、RI及ABCD3-Ⅰ评分明显高于30 d内无IS组,PSV、EDV水平明显低于30 d内无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PSV、EDV及ABCD3-Ⅰ评分均是TIA后7 d内及30 d内发生IS的危险因素(P<0.05,P<0.01);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ABCD3-Ⅰ评分预测TIA患者7 d及30 d内发生I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9(95%CI:0.864~0.970)和0.900(95%CI:0.828~0.949),均高于单独血流动力学参数或ABCD3-Ⅰ评分预测(P<0.05)。结论 PI3K/Akt/mTOR抑制剂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ABCD3-Ⅰ评分可用于TIA发作后脑卒中风险的评估,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指标。
妇炎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盆腔炎所致盆腔痛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妇炎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盆腔炎所致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5例盆腔炎所致盆腔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selleck左氧氟沙星胶囊及替硝唑胶囊治疗,观察LGK-974作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妇炎舒胶囊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经期停止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09%,高于对照组70.00%(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fluoride-containing bioactive glass)、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炎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盆腔炎所致盆腔痛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缓解疼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