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初步探究紫龙金片主要成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检索并提取紫龙金片主要成分(黄芪、当归、龙葵、丹参、半枝莲和郁金)的有效活性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以及OMIM数据库筛选出NSCLC相关基因作为疾病靶点。将有效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疾病和药物共同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9.0软件CytoNCA寻找更多插件筛选并明确紫龙金片主要成分治疗NSCLC的关键作用靶点。利用“clusterProfiler”R包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最后对核心靶点及其相应成分optical fiber biosensor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通过筛选得到的药物有效活性成分175个,作用于860个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共800个。通过Cytoscape 3.9.GSKJ40软件蛋白互作网络的拓扑分析确定SRC、RELA、ESR1、HSP90AA1、EP300、STAT3、PIK3R1、AR、CREBBP、EGFR、EZH2、HRAS、MAPK1、MAPK3、JUN、HDAC1和PTPN11等可能是复方紫龙金片作用于NSCLC的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的GO功能富集得到了1 505个条目,包括生物过程1 330个、分子功能117个、细胞组分58个。KEGG通路富集得到144条通路,大多涉及癌症相关的途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紫龙金片主要成分治疗NSCLC的基本药理作用,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都昌县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掌握都昌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现况及其危险因素,为该地区高血压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都昌县24个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再从中根据村委会的居民稳定性、常住人口数量及工作人员能力抽取8个村委会,以村委会为单位对35~75岁居民开展面对面询问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次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3 498名农村居民,女性占60.86%,男性占39.14%;平均年龄(59.70±9.70)岁。都昌县35~75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44.91%,标化率为32.47%;女性患病率为43.21%,男性为47.55%。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增长[40~49岁组(ORselleck SBE-β-CD=1.219,95%CI:0.673~2.210);50~59岁组(OR=2.903,95%CI:1.635~5.154);60~69岁组(OR=6.584,95%CI:3.673~11.801);70~75岁组(OR=9.339,95%CI:5.116~17.047)]、离异或更多丧偶(OR=1.347immune risk score,95%CI:1.079~1.681)、超重或肥胖(OR=2.702,95%CI:2.313~3.157)、糖尿病(OR=1.792,95%CI:1.356~2.368)和血脂异常(OR=1.282,95%CI:1.040~1.579)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江西省都昌县中老年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和加强年龄大、婚姻状况不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人群的血压管理。
广西地区67990例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甲状腺结节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在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67 990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Barasertib层及性别统计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结果 67 990名受检者,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为44.3%,其中男性和女性检出率分别为38.1%、53.4%,各年龄组检出率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ystemic infection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01)。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女性)、高龄、肥胖、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均为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仅提示女性、高龄、肥胖及高血压为甲状腺结节的高危因素(P<0EPZ-6438体内.01),而高尿酸血症不是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广西地区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女性、高龄、肥胖、高血压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无直接相关。对甲状腺结节高危人群应加强筛查及推行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
吴煜教授治疗乳腺癌肝气郁结证及脾肾两虚证方药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吴煜教授治疗乳腺癌肝气郁结证和脾肾两虚证的用药特征,以全面总结其治疗乳腺癌的用药思想及处方特征。方法 收集吴煜教授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出诊时开具的治疗乳腺癌肝气郁结及脾肾两虚两种证型的处更多方,对处方中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设置不同支持度、置信度,对处方中的药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肝气郁结证中药处方303首,脾肾亏虚证105首。肝气郁结证所用中药的四气以寒、平、温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肺、肝、脾、肾经,中药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解表、化痰为主。脾肾两虚证用药四气温、平、寒为主,五c-Met抑制剂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脾、肺、肾、肝、胃经,功效以补虚、理气、清热、化痰、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活血化瘀为主。设置支持度为230,置信度为1,肝气郁结型处方以柴胡、赤芍、枳壳、太子参、茯苓、鸡血藤、女贞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浙贝母、甘草关联性最高;设置支持度为50,置信度为1,脾肾两虚证以太子参,黄芪,半夏,麦芽,陈皮,木香,茯苓,白术,鸡血藤,黄精,墨旱莲,女贞子,白花蛇舌草,甘草关联性最高。结论 吴煜教授在乳腺癌早期或患者机体耐受良好之时,常治以疏肝健脾,化痰解毒抗癌。患者身体素质不佳或出现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情况时,以扶助正气、减轻不良反应为主要目的,注重脾胃的纳运、补益脾肾、益气生血为主,兼顾化痰解毒散结。
GDM孕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肠道益生菌状况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肠道益生菌状况,并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阳江市妇幼保健院产LY294002分子量科接诊的100例GDM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我院80例身体健康的妊娠中期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表达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FBG、2 hPG、HbA1c、TC、TG、LDL-C、HDL-C水平分别为(6.01±1.47) mmol/L、(9.62±1.46) mmol/L、(6.50±0.75)%、(6.32±1.20) mmol/L、(3.10±0.41) mmol/L、(3.84±0.73) mmol/L、(1.92±0.34)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55) mmol/L、(6.52±0.82) mmol/L、(5.30±0.59)%、(4.15±0.63) mmol/L、(2.44±0.35) mmol/L、(2.10±0.29) mmol/L、(1.48±0.2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分别为(5.29±1.35) logN/g、(5.12±1.2Z-IETD-FMK抑制剂3) logN/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0±1.09) Median preoptic nucleuslogN/g、(7.45±1.18) logN/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出现宫内窘迫、羊水过多、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10.00%、12.00%、1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1.25%、2.50%、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血糖、Hb A1c、LDL-C、血脂水平表达明显升高,肠道菌群絮乱导致益生菌水平降低,对患者的妊娠结局有直接影响。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背景 急性肾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形势严峻,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目的 系统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CQ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 8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95%CI(1.21,1.68),P<0.001〕,有饮酒史〔OR=1.51,95%CI(1.14,2.01),P=0.00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MD=5.69,95%CI(2.95,8.44),P<0.001〕、Ranson评分〔MD=2.58,95%CI(2.27,2.88),P<0.001〕、CT严重指数(CTSI)评分〔MD=1.48,95%CI(0.17,2.80),P=0.030〕高,白细胞计数〔MD=0.96,95%CI(0.47,1.44),P<0.001〕寻找更多、白介素33(IL-33)〔MD=28.36,95%CI(19.05,37.67),P<0.001〕、C反应蛋白(CRP)〔MD=17.38,95%CI(12.39,22.38),P<0.001〕、血肌酐(Scr)〔MD=49.50,95%CI(24.80,74.19),P<0.001〕、降钙素原(PCT)〔MD=6.74,95%CI(3.36,10.12),P<0.00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MD=18.31,95%CI(11.82,24.80),P<0.001〕、乳酸〔MD=0.87,95%CI(0.27,1.46),P=0.004〕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OR=9.42,95%CI(4.81,18.44),P<0.001〕、高血压〔OR=1.35,95%CI(1.06,1.72),P=0.010〕、糖尿病〔OR=1.56,95%CI(1.20,2.04),P<0.001〕、冠心病〔OR=3.20,95%CI(1.41,7.24),P=0.005〕,采用机械通气〔OR=5.00,95%CI(2.76,9.07),P<0.001〕,合并休克〔OR=11.60,95%CI(3.37,39.91),P<0.001〕、感染〔OR=5.78,95%CI(3.10,10.79),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OR=7.28,95%CI(3.56,14.88),P<0.001〕、腹腔出血〔OR=5.51,95%CI(1.38,22.09),P=0.0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OR=9.61,95%CI(4.14,22.27),P<0.001〕、腹腔间室综合征(ACS)〔OR=5.79,95%CI(3.75,8.93),P<0.001〕,ICU入住时间长〔MD=8.77,95%CI(2.76,14.79),P=0.004〕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男Intestinal parasitic infection性、有饮酒史,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高,白细胞计数、IL-33、CRP、Scr、获悉更多PCT、NGAL等炎性指标增高及乳酸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采用机械通气,合并休克、感染、MODS、腹腔出血、ARDS、ACS,ICU入住时间长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降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围绝经期高血压妇女心脏结构功能 血管硬化指标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围绝经期高血压妇女的心脏结构功能、血管硬化指标变化特点并分析selleckchem GSK1120212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围绝经期高血压妇女160例为高血deformed wing virus压组,另选同期血压正常的健康围绝经期妇女160例为对照组,高血压组进一步根据病程分为<3年、5~10年和>10年组,根据血压水平分为轻中度组与重度组。测定并比较各组的心脏结构、功能及血管硬化指标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的比此网站值E/A、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高血压组的LAD、LVEDD、LVESD、LAVI、L-CAVI及R-CAV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E/A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ASP、L-ABI及R-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高血压组的LAD、LVEDD、LVESD、LAVI、PASP、L-CAVI、R-CAVI及L-ABI均显著高于轻中度组,LVEF和E/A显著低于轻中度组(P<0.05)。>10年组的LAD、LVEDD、LVESD、LAVI、PASP、CAVI、ABI均显著高于<3年组,LVEF和E/A显著降低(P<0.05)。结论 围绝经期高血压妇女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结构功能及血管硬化指标异常,且在重度高血压及病程较长者中更为明显。
老年女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描述老年女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特征,探讨老年女性NSTEM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韩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数据库中回顾性纳入的老年NSTEMI患者2097例,男性1215例,女性882例,收集入选者基线临床资料、3年随访结果,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二元loEntinostat临床试验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女性NSTEM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与老年男性比较,老年女性年龄更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时收缩压、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Killip分级≥Ⅱ级、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3年累积MACE、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命心肌Hepatic stellate cell梗死及靶血管血运重建比例明显升高,吸烟、肌酐、PCI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女性(OR=1.425,95%CI:1.045~1.944,P=0.025)、高血压(OR=1.477,95%CI:1.041~2.094,P=0.029)是老年NSTEM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PEG300CI是老年N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11,95%CI:0.224~0.433,P=0.000)。结论 老年女性NSTEMI患者年龄高、合并症多、预后差,PCI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植物乳杆菌抑菌蛋白的分离鉴定及抑菌特性研究
【目的】筛选新型广谱有效的抑菌蛋白,为全面解析植物乳杆菌抑菌机制和开发新型抗菌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抑菌活性,以低温离心和超滤法初步分离获得胞外蛋白并测定其抑菌活性,对胞外蛋白进行不同温度、pH及蛋白酶处理,研究抑菌蛋白理化特性,利用液CL 318952临床试验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一步分析鉴定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中的抑菌成分。【结果】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发酵上清液在发酵24 h的抑菌能力最强;胞外蛋白的抑菌能力与发酵上清液相近;植物乳杆菌抑菌蛋白具有较好的耐热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在20~80℃时抑菌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pH 6.0~8.0时抑菌活性最佳,对蛋白酶敏感;经LC-MS/MS鉴定分析,检测出5种可信度selleckchem PF-07321332较高且与抑菌作用相关的蛋白质,分别是片球菌素pediocin PA-1、溶菌素(lysin)、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辅助蛋白(accessory protein)和LysMimmunogenomic landscape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分子质量分别为5.348、7.348、8.348、6.348和19.662 ku;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片球菌素pediocin PA-1与溶菌素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从而达到抑菌效果。LysM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可识别含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残基的肽聚糖,上调抗菌肽的表达;辅助蛋白主要参与细菌素的合成,聚酮合酶主要参与抗生素的合成,二者通过参与抑菌物质的合成间接发挥抑菌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的5种抑菌蛋白;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中的多种抑菌蛋白协同发挥抗菌作用。
中医药膳理论对高血压前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药膳理论对高血压前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2019年10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10例高血压前期住院患者为biomimetic adhesives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5例)和对照组(1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膳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6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压、BMI、血脂、血糖、PD0325901说明书HbA1c水平,干预后血压控制达标率以及干预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SBP、DBP、FBG、HbA1c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血清TG、CHO水平均降低,对照组血清TG、CHO水平均降低,且以上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E-822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5.16%,显著高于对照组57.42%;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74%,显著低于对照组22.58%(P<0.05)。结论:中医药膳可降低高血压前期住院患者的血压,改善糖脂代谢,同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而综合调理患者亚健康状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