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 选取96例硬化型肝癌患者及194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分析影像学检查中的强化特征。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Eli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肝细胞抗原(Hep Par 1)erg-mediated K(+) current、细胞角蛋白(CK)19、CK17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免疫组化相关指标对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硬化型肝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病毒性肝炎、病灶靠近肝脏边缘患者比例均高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典型强化率分别为60.42%、61.86%,二者非典型强化表现存在部分重合,但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非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特征性更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硬化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GPC3、Hep Par 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CK19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肝内肿块型胆管购买Ipatasertib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ydrotropic Agents抑制剂。GPC3+Hep Par 1+CK19联合检测诊断硬化型肝癌的AUC为0.942(95%CI:0.900~0.977),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动态增强均为典型强化时,难以进行鉴别诊断;当为非典型强化时,肝内肿块型胆管癌表现更为复杂,部分具有特征性,而硬化型肝癌表现较为单一,可进行鉴别诊断;GPC3、Hep Par 1、CK19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价值。
miR-302c-3p参与高糖诱导的HRMC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是最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DN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肾小球损伤是最显著的病理表现之一。肾小球系膜细胞(HRMC)是系膜的主要细胞成分,具有吞噬大分子复合物、控制肾小球血流量等作用,一旦HRMC受损将导致肾小球功能障碍。微小RNA(micro RNA)在转录后水平参与调控基因表达,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高糖处理HRMC后细胞增殖抑制,miR-302c-3p表达量显著升高,但miR-302c-3p是否参与高糖下细胞损伤的作用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观察高糖处理和转染miR-302c-3p mimic后HRMC表型变化,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寻找miR-302c-3p潜在的靶基因,旨在揭示HRMC在高糖环境下的变化以及miR-302c-3p在其中发挥的调控作用,为阐明micro RNA参与DN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在本研究中,首先探究高糖处理对HRMC细胞损伤的影响。通过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发现高糖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selleck激酶抑制剂水平降低,丙二醛水平升高,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加入抗氧化剂(NAC)后逆转这一现象;通过流式细胞术、探针法HDV infection检测,发现高糖条件下细胞凋亡率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凋亡相关基因p27、BAX、Caspase-3、APAF-1、p53表达升高,Bcl-2、Survivian表达降低;ECM相关基因LN、FN表达下调,MMP2表达上调;炎症因子TNF-α表达下调,IL-18表达上调。其次,探究miR-302c-3p mimic对HRMC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与对照组相比,miR-302c-3p mimic引起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诱导细胞凋亡,ECM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高糖条件下的变化一致。最后,探究高糖处理和miR-302c-3p mimic对HRMC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2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高糖组和miR-302c-3p mimic组中均下调,涉及NF-?appa B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通路,预测与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RGL1与TIMP3可能是miR-302c-3p潜在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TIMP3是miR-302c-3p直接靶基因,与miR-302c-3p存在靶向负调控关系。转染TIMP3 si RNA引起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诱导细胞凋亡,ECM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与高糖条件和miR-302c-3p mimic条件下的变化一致。综上所述,高糖处理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通过线粒体通路促进细胞凋亡,造成ECM失调和炎症因子分泌异常。miR-302c-3p可Liproxstatin-1研究购买以靶向负调控TIMP3参与高糖诱导的细胞损伤。本研究对于认识miR-302c-3p在DN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病人肾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究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在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3例AZD1152-HQPA浓度,18-70岁,ASA分级Ⅱ-Ⅲ级,体重>40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组(利多卡因组)和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R组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后于5min内缓慢静脉推注5%利多卡因1.5mg/kg,随后以1mg/(kg·h)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后5min内静脉使用1.5mg/kg生理盐水,并以1mg/(kg·h)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两组患者均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脑电双频指数等指标。记录患者切皮时(T0),手术开始后10min(T1),缝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24、48小时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定量检测血肌酐、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浓度,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记录拔管时及术后24、48小时VAS评分,以及术后恢复指标(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长、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本研究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3例,其中有4例患者因数据缺失、中途退出或术中持续低血压退出研究,共有59例患者完成研究。R组和Reaction intermediatesC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SA分级及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肌酐、胱抑素c、NGAL、肾小球滤过率相比无差异(P>0.05),R组患者术后24和48小时胱抑素C的浓度低于C组患者,术后24小时NGAL浓度也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肌酐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在拔管时,R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以及48小时则两组评分无差异VX-445配制(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进食、下床、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肾损伤,起到肾保护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减轻术后早期疼痛;但在术后康复指标的观察中未表现出优势性。
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研究
经历了新冠疫情,针对病毒相关基础科普宣传及展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够将专业的病毒等相关知识转化为通俗化、简单化的表达,使大众能快速获得疫情认知,进而提高公众应对能力,是本研究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selleck产品第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互动体验式科普设计的研究动态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第三部分陈述了病毒与免疫系统以及医学病毒形象的塑造案例,寻求应用需求和可行性分析,NVP-TNKS656配制着眼于科普展览设计的发展趋势,挖掘病毒科普创作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了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科普设计探析,收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从病毒理论研究出发,将病毒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与整理,研究病毒的起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与病毒共处。基于病毒的医学图像,结合大众科普的需要,提取病毒图像和知识元素。梳理病毒形象的视觉符号特征、科普内容逻辑,来探讨病毒形象的应用实践。第四部分对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的理论和设计策略进行分析,阐明了互动体验设计的构成要素,科普展示设计中的互动原则和科普展示设计中的互动体验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介绍病毒题材的互动体验式科普展示设计《病毒入侵》的创作过程。本sandwich immunoassay次创作尝试通过塑造病毒角色和展览的互动展示设计,使病毒科普在轻松的氛围下潜移默化的实现知识传播,突破了传统的科普展览枯燥的静态形象与文本知识传达形式。
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high-dimensional mediation探讨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我中心进行手术的10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麻醉诱导前15min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5μg/kg)+麻醉诱导时布托啡诺注射液(0.02mg/kg),对照组麻给予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5μg/kg)+麻醉诱导时舒芬太尼(0.02mg/kg),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认知功能评分、清醒程度、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6h、24h以及48h MMSE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寻找更多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Ramsay镇静评分、OAA/S评分更高,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OD值高于对照组,MDA、TNF-α、IL-10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INCB018424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且麻醉恢复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睡眠质量在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睡眠质量在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儿童抑郁量表(CDI)、童年期创伤量表(CTQSF)对79名儿童情绪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男性与女性儿童情绪障碍患者PSQI、CDI、CTQSF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睡眠质量与童年创伤及抑郁症状间的关系。结果:儿童情绪障碍患者PSQI与CTQSF、CTQSF与CDI、PSQI与CDI有相关性。男性与女性患者PSQI、CDI、CTQSF、PA、SA、EA、PN均无明显差异,女性患者EN平均得分高于男性,EN有显著差异。PSQI中介了CTQSF与CDI间的关系,CTQSF对CDI影响时PSQI的中介效应显著,为完全中介。以CTQSselleck Compound 3F的5个子量表分别与CDI和PSQI进行中介分析:PSQI中介了儿童情绪障碍患者EN和PA与CDI间的关系。PSQI中介了男性儿童情绪障碍患者CTQSF、EN、PA与CDI间的关系。在女性群体中做了相同的中介分析,未发现任何的中介效应。结论:睡眠质量在儿童情绪障碍ZD1839纯度患者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男性儿童情绪障碍患者情感忽视平均得分要低于女性患者,但中介效Integrative Aspects of Cell Biology应主要出现在男性群体中,说明童年创伤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睡眠质量下降所引起,因而及时对受到童年创伤个体的睡眠进行管理是有必要的。
IgA肾病患者病例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原发性Ig 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相互关系,探讨影响Ig A肾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21年12月经肾活检诊断为Ig A肾病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204例,收集其一般、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将上述204例Ig A肾病患者分别依据WHO分型、牛津分级、蛋白尿水平、尿酸水平分组,分层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关系,COX回归分析Ig A肾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Ig A肾病占同期肾活检的24.43%,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年龄38.38±11.49岁,病程呈偏态分布在1日-15年不等。24h尿蛋白定量<0.3g/d(A组),0.3-0.99g/d(B组),1-1.99g/d(C组),≥2g/d(D组)分别占总人数的23.53%,32.84%,21.08%,22.55%;肾穿刺活检前14.71%初始e GFR<60ml/min/1.73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m~2;肾活检时处于CKD1期患者居多,占总人数61.27%;67.15%患者尿检潜血阳性。2.(1)WHO分型中,Ⅲ型患者占比最多,随着总胆固醇(TC)、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h-UP)的增加,WHO分型增加。Ⅱ型肾脏累积生存率高于Ⅴ型。(2)牛津分级中,M1、E0、S1、T0、C0占比较高,M与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清Ig G呈负相关,与尿酸(UA)呈正相关;E与血红蛋白(Hb)呈负相关;T与Scr、UA呈正相关;C与Hb、Alb呈负相关,与Scr、BUN呈正相关,S与临床指NSC 125973标无相关性。T2组肾脏累积生存率低,C0组肾脏累积生存率较高。3.不同蛋白尿水平的四组患者在Alb、TP、Scr、BUN、e GFR、TC、血清Ig G、牛津分级M、T、C、WHO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Alb、TP、e GFR、血清Ig G降低以及Scr、BUN、TC的增加,24h-UP增加;肾脏累积生存率方面,A组最高,D组最低,B、C组间无差异。4.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男性较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血清葡萄糖(GLU)、Scr、BUN、甘油三酯(TG)、TC、血清Ig G、24-UP均较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较低,牛津分级M、T及WHO分型V型的比例较大。UA与SBP、DBP、MAP、GLU、Scr、BUN、TG、TC、24h-UP呈正相关;与e GFR、血清Ig G呈负相关。高尿酸血症组肾脏累积生存率较低。5.COX回归分析示:肾活检时的Scr、UA、24h-UP、牛津分级T2为Ig A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g A肾病病理分级与临床指标间存在相关性,WHO分型中Ⅴ型及牛津分级中T2、Fer-1C1、C2,24h尿蛋白定量≥2g/d,高尿酸水平的Ig A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更差、生存期更短。2.肾活检时的Scr、UA、24h-UP、牛津分级T2为Ig A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积极干预以延缓Ig A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1.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2.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究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方法:临床观察部分:收集自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化火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0例,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瘤体大小、肿瘤标志物(CEA、CA15-3)、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网络药理学部分:通过TCM SP等数据平台筛选丹栀逍遥散加味中主要中药活性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疾病数据库筛选三阴性乳腺癌相关靶点。通过Cyt os cape软件分析核心活性成分,STR ING与DAVID平台用以分析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并通过AutoDockTools等工具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纳入患者60例,治疗期间脱落4例,最终观察56例。1.实体瘤疗效显示,治疗6周后客观缓解率1.79%,12周后上升到5.36%。治疗12周后疾病控制率为69.64%。2.治疗12周后CEA和CA15-3均明显下降(P<0.0 5)。3.临床症状中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乳房胀痛、胸闷、心烦易怒改善显著(P<0.01),便秘症状略见缓解。4.KP S评分在治疗6周后提升不明显,12周后提升显著(P<0.0购买Pidnarulex5)。5.治疗12周后CD3~+、CD4~+、CD4~+/C D8~+可见提升(P<0.armed services01),CD8~+百分率下降(P<0.01)。6.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变化,安全性良好。网络药理学部分:1.筛选出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及β-谷甾醇为核心成分。2.筛选出TP53、Src、MAPK3、PIK3R1、MAPK1、PIK3CA、HDAC1、ESR 1、AKT1、EGFR等为核心靶点,以及相关通路PI3K/A KT、MAPK、RAS等。3.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见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晚期三阴性乳ABT-199分子式腺癌患者在实体瘤疗效上、降低肿瘤标志物、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及调节免疫功能上疗效确切,并且安全性良好。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丹栀逍遥散加味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三阴性乳腺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糖肾宝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探究糖肾宝复方(Tangshenbao compound,TSB)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作用机制。使用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结合相关文献,得到TSB相关活性成分与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获得TSB治疗DN候选靶点;利用在线作图软件绘制“TSB-DN”候选靶点Venn图,并结合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然后使用PyMOL、AutoDock Tools和AutoDock Vina软件完成活性成分配体与靶蛋白晶体结构对接;再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进行细胞实验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STAT3、PIK3CD、PIK3R1、MAPK8及关联性靶点Ets-1 mRNA表达水平,CCKUltrasound bio-effects-8法检测24 h后的细胞活性。结果发现,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合并处理后共获得TSB作用靶点835个,联合GenAZD1152-HQPAeCards、DisGeNET、OMIM等疾病数据库后共获得443个“TSB-DN”交集靶点,而PPI网络分析得出Degree前10靶点分别为SRC、PIK3R1、STAT3、PIK3CA等;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elleck化学TSB治疗DN可能与蛋白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正调控等功能相关;最后体外细胞实验表明,TSB复方能有效降低SV40-MES-13细胞中PIK3CD、PIK3R1、ETS-1的mRNA表达量,药物作用于细胞后能起到“抑制、镇静”的作用。结果表明,TSB复方可通过抑制PIK3R1、PIK3CD和MAPK8、STAT3、ETS-1等靶基因的mRNA表达,实现对PI3K-Akt、AGE-RAGE等信号通路的调控并发挥对DN的治疗作用。
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关键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识别
背景:氧化应激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仍不明确。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及3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与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椎间盘退变基因表达谱以及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对椎间盘退变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两者取交集并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候选hub基因,对候选hub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运用机器学习(LASSO回归、SVM-RFE及随机森林)筛选最佳特征基因并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验证,同时行相关免疫浸润分析。收集2023年7-1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椎间盘退变组,颈椎脊髓损伤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qPCR方法验证特征基因在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1)经过差异基因分析获取424个差异表达基因,WGCNA分析得到5 087个基因,同时获得氧化应激基因1 399个,进而得到23个候选hub基因;(2)GO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细菌防御反应、细菌来源分子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等细胞组成;涉及内肽酶活性和硫化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3)K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EGG分析结果显示,候选hub基因与中性粒selleck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寻找更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4)运用3种机器学习和ROC验证后得到关键基因HSPA6和PKD1;(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HSPA6与活化树突状细胞(r=0.88,P <0.001)、活化CD4~+T细胞(r=-0.72,P <0.01)等密切相关,同时PKD1与效应型记忆CD8~+T细胞(r=0.55,P <0.05)、活化树突状细胞(r=-0.56,P <0.05)等密切相关;(6)q PCR实验结果表明椎间盘退变组中HSPA6基因低于对照组(P <0.000 1),而PKD1基因高于对照组(P <0.000 1);(7)结果表明运用生物信息学及机器学习算法证实HSPA6和PKD1可作为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可能通过干预HSPA6和PKD1来改善椎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