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多序列检查在CT等密度小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medicinal guide theoryMR多序列检查在CT等密度小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影像科收治的90例(95个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术后病理、随访或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TACE)均证实为小肝癌。对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T1WICompound C临床试验、T2WI、DWI)及增强扫描,调查MR扫描各序列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共发现95个小肝癌病灶,分别分布在肝右叶和肝左叶各有69、26个,其中82个病灶散在表浅部位,与肝表面接近,经CT检查图像显示均为等密度(假阴性),病灶直径范围在1.12~2.45 cm,平均直径为1.79 cm。MR图像特征大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其中当DWI扫描呈高信号时显示率高达100%,而T1WI、T2WI序列显示率(高信号+低信号)分别为77.89%、89.47%,行增强扫描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显示率分别为92.63%、87.37%、89.47%,病灶显示呈富血供、快进快出的特点;采用增强扫描+DWI对CT检查图像显示为等密度的小肝癌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P<0.05)。结论 通过MR多序列检查能够及时发现CT平扫等密度小肝癌,尤其时采用DW点击此处I结合MR增强扫描的诊断率最高,且基本能够对等密度小肝癌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在肝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经远桡动脉入路HAIC治疗肝肿瘤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

【目的】评价经远桡动脉入路对肝肿瘤患者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AIC)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介入科行经远桡动脉入路进行HAIC的肝肿瘤患者,患者进行1次股动脉入路和1次远桡动脉入路穿刺置genetic model管进行自身交叉对照。患者留置导管于肝动脉内行FOLFOX4方案持续动脉灌注化疗。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LY294002表比较患者远桡动脉入路和股动脉入路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患者18例肝肿瘤患者,其中9例先进行股动脉入路后进行远桡动脉入路HAIC,其余9例则先远桡入路再进行股动脉入路HAIC。dTRA期间,穿刺点血肿2例,穿刺点持续疼痛3例,左手掌麻木1例,均为1~2级手术相关Naporafenib的不良事件。没有发生3~4级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术后超声检查显示近端桡动脉均通畅。dTRA和TFA之间的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分vs. 3分,P<0.05)。然而,dTRA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TFA。患者更倾向选择dTRA(7.89 vs. 2.72,P<0.001)。dTRA的压迫止血时间比TFA更短(2 h vs. 7 h,P<0.05)。【结论】经远桡动脉入路安全可耐受,有利于肝肿瘤患者行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提升。

同步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与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究同步调强放疗(IMRT)联合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5例老年局部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进行化疗,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对照组实施常规适形放疗,观察组实施IMselleck PF-03084014RT放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1年及2年生存率、不Medicament manipulation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9%,高于对照组的53.13%(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不良反应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IMRT放射治疗联合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具有协同作用,能增强抗肿瘤效果,治疗老年局部晚期NSLCL患者效果确切,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SCH727965后,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巨囊性病液状蛋白-15在肺癌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巨囊性病液状蛋白-15 (GCDFP-15)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CDFP-15的表达差异;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GCDFP-15的表达差异及对GCDFP-15高/低表达组的肺癌患者进行生存期比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癌患者及对照组血浆中的GCDFP-15水平;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4株肺癌细胞系与1株支气管上皮细胞系中的GCDFP-15 mRNA和蛋白表达量;ELISA实验检测以上5株细胞系培养液上清中的GCDFP-15浓度,综合分析GCDFP-15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TCGA数据库显示在肺腺癌和鳞癌中的GCDFP-Lipid-lowering medication15的表达、不同临床分期肺癌患者的GCDFP-15表达、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患者血浆中的GCDFP-15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LY294002抑制剂意义(PEnasidenib<0.05)。4个肺癌细胞株的GCDFP-15 mRNA均高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这5株细胞均未检测到GCDFP-15蛋白,在细胞培养液上清中检测到GCDFP-15,且4株肺癌细胞系中,A549和H620培养基上清中的GCDFP-15表达均高于16HB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血浆中的GCDFP-15蛋白高于正常对照组,4株肺癌细胞系的GCDFP-15 mRNA均高于支气管上皮细胞系,2株肺癌细胞系培养液上清中的GCDFP-15蛋白高于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的结果,推测GCDFP-15可能是肺癌的一个肿瘤标志物。

miR-203a-3p.1调控VCAN作为胃癌潜在治疗靶点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胃癌发生及进展的机制。方法:采用GEO2R分析数据集GSE54129中原发胃癌组织标本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的差异表达基因(DEGforced medications),然后用DAVID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Cytoscape可视化,MCODE和cytoHubba筛选关键基因,并在GEPIA数据库及胃癌组织标本中验证关键基因,之后用Target Scan预测调控靶基因的microRNAs。结果:共筛GW-572016小鼠选出的630个DEGs(305个上调基因及325个下调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提示DEGs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组织、蛋白质细胞外基质、肝素结合、化学致癌信号通路。进一步构建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确定3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EPIA数据库验证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证实VCA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并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Target Scan数据库预测结果提示has-miR-203aCompound C-3p.1可与VCAN mRNA的3′UTR结合。结论:has-miR-203a-3p.1调控的VCAN基因是胃癌潜在治疗靶点。

乳腺癌筛查技术在农村妇女乳腺癌防治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北京通州区张家湾地区35~64岁适龄妇女乳腺癌筛查情况与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10月北京通州区张家湾地区农村户籍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6 256名(14 962人次),其中初次调查者1 296名,曾接受筛查(筛查次数≥2次)者4 960名,采用乳腺癌筛查技术对NVP-TNKS656农村妇女乳腺癌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不同筛查次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发病情况。结果:共检测出乳腺癌18名,检出率为288/10万,其中初次筛查检出6名,检出率为463/10万;曾接受筛查(筛查次数≥2次)检出sex as a biological variable12名,平均筛查次数为(2.46±0.22)次,检出率为242/10万,初次筛查者检出率高于曾接受筛查者selleckch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癌初次筛查检出1名,检出率为77/10万;曾接受筛查者8名,检出率为161/10万,曾接受筛查者原位癌率高于初次筛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绝经者乳腺癌检出率高于以绝经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呈年轻化发展趋势,乳腺癌筛查技术应用于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中可使乳腺相关疾病与恶性肿瘤尽早被检查出,多次筛查可提高原位癌检出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加强乳腺癌防治知识的健康宣传教育,有助于患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降低大鼠门静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阻滞剂能否降低和拮抗α1AR激活导致的大鼠门静脉高压, 为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提供新思路。方法α1AR激动剂选用去氧肾上腺素, α1AR阻滞剂选用阿呋唑嗪, 采用门静脉穿刺注射给药并测量门静脉压力。将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所有大鼠均在给药前测量基础门静脉压力;对照组大鼠按体重经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L/g), 门静脉高压模型组Liraglutide说明书大鼠经门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 以上两组在给药5和10 min后分别测量门静脉压力;阿呋唑嗪治疗组大鼠经门静脉予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5 min后测压, 再予阿呋唑嗪(0.9 μg/g), 在5 min后再次测压;阿呋唑嗪预防组大鼠经门静脉给予阿呋唑嗪(0.9 μg/g)预处理1 min后测压, 再予去氧肾上腺素(1.5 μg/g), 在1、5和10 min后测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门静脉高压模型组、阿呋唑嗪治疗组和阿呋唑嗪预防组分别有4、6、8、5只大鼠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高压模型组大鼠给药5和10 min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8.045±7.636)、(15.515±5.440) mmHg(1 mmHg=0.133 kPa) , 均高于给药前[(8.452±2.830) mm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2.82, 均P0.05)。阿呋唑嗪治疗组大鼠在注射阿呋唑嗪5 min获悉更多后, 门静脉压力为(10.088±3.Angioedema hereditário743) mmHg, 低于本组注射去氧肾上腺素5 min后[(16.146±4.324) mmHg ]和门静脉高压模型组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0 min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2.22, 均P0.05)。阿呋唑嗪预防组大鼠给药前, 注射阿呋唑嗪后, 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后各时间点的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α1AR是参与门静脉压力调节的重要因素, 其阻滞剂能降低和拮抗α1AR激活导致的门静脉高压, 对防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近10年中医药领域肺癌研究热点和趋势

Tamoxifen核磁的: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探索medicated animal feed中医药领域肺癌研究现状与热点,预测未来研究趋势,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方法: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结合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近NN2211研究购买10年中医药领域肺癌研究的70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近10年中医药领域肺癌研究的文献大致符合对数增长趋势;706篇文献共涉及1704位撰文作者,其中核心作者共86人,发文总频次576次,占所有作者发文频次的24%,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论文作者数18人,高产团队有4个;发文量和影响力最大机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其次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高频关键词为中医药(330次)、肺癌(249次)、治疗(233次)、非小细胞肺癌(177次)、中西医结合(44次)等,近三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有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证候、治法治则、肺癌脑转移、中医症状、肺癌预防、肺癌术后、方药研究、临床研究、用药规律分析等。结论:近10年中医药领域肺癌研究发展势态良好,但在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团队尚未形成,很多合作关系仅限省内或者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研究热点逐步从机制研究向临床研究转变,未来热点将集中于在肺癌脑转移、肺癌术后、中医辨证与用药、新方临床研究、肺癌防治等方面。建议强化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肺癌优势。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目的:探讨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长沙市selleck Roxadustat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癌胚抗原(CEA)、疾病进展或死亡时间、总生存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E-β-CD半抑制浓度VEGF和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和CE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early life infections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VEGF和CEA水平,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经验及用药规律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法,探索和总结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拟定处方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运用聚类分Elexacaftor纯度析法,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法等筛选出20味高频药物,归纳用药方法和用药规律。结果按处方纳入标准,筛选肺癌处方130例,涉及中药220味,频数大于16共有20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3味中药是:白花蛇舌草(43.07%)、茯苓(41Etoposide采购.53%)、黄芪(37.69%);按中药功效分使用频次前四位为补虚类药(30.04%),化痰止咳平喘药(16.03%),清热解毒类药(11.32%),活血化瘀类药等(9.54%);性味以甘、寒为最;归经以肺、脾肝、胃经居多;因子分析共找到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3类方。通过常用中药归纳出名老中医治疗肺癌以益气化痰,活血解毒为主。结论通过总结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辨治经验,epigenetic mechanism发现肺癌其主要病机为肺脾气虚,痰瘀互结,癌毒内蕴,辨证以“扶正驱邪”为治则,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以“益气化痰,活血解毒”为主要治法,为中医中药治疗肺癌提供重要的临证经验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