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selleck化学运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综合评定硝酸盐的降压作用,旨在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收集有关硝酸盐降压作用的研究成果,运用Stata软件Navitoclax临床试验对所有纳入文献的结局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Egger’s检验对纳入文献进行发表偏倚风险评估。LY2835219作用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项研究,涉及379名受试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硝酸盐摄入能够降低受试者的收缩压(-2.48 mm Hg, 95%CI-4.47~-0.49mm Hg,P<0.05)及舒张压(-1.85 mm Hg, 95%CI-3.38~-0.32mm Hg,P<0.05)。荟萃回归分析显示,硝酸盐降压效果与摄入剂量相关,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表明,大剂量(≥500 mg/d)补充可以降低静息收缩压(-4.24 mm Hg, 95%CI-5.88~-2.60 mm Hg,P<0.01)及舒张压(-2.46 mm Hg, 95%CI-4.81~-0.10 mm Hg,P=0.04),且各研究间的异质性低(I~2均为0%)。结论硝酸盐作为一种营养膳食补充剂可以降低静息收缩压及舒张压,增加硝酸盐的补充剂量可以增强其降压效果。
MHR比值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比值在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对2019年10月—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按照颈动脉确认细节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IMT<0.9 mm)和高血压伴发动Panobinostat试剂脉粥样硬化组(72例,IMT≥0.9 mm)。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评估MHR预测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者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尿酸水平、M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有吸烟史(OR=1.982)、尿酸水平升高(OR=1.005)、MHR升高(OR=1.513Alpelisib分子量)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MHR升高与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联,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预测因子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型糖尿病患者扫描式葡萄糖动态监测指标与尿白蛋白/肌酐比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使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全景式”地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确FGMS参数与T2DM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其临床应用,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究佩戴FGMS的T2DM患者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等指标与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就诊并佩戴FGMS的T2DM患者79例,以尿液检查中UACR是否<30 mg/g将患者分为无白蛋白尿组(n=50)和白蛋白尿组(n=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FGMS参数等。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及偏相关分析探讨FGMS指标与lnUACR的相关性。使用多因素LGDC-0068生产商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IR对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结果 白蛋白尿组T2DM病程长于无白蛋白尿组,三酰甘油(TG)、HbA1c、平均血糖(MBG)、TAR、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葡萄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葡萄糖波动幅度(MAGE)、连续每隔2 h血糖净作用(CONGA2)高于无白蛋白尿组,Tselleck激酶抑制剂IR低于无白蛋白尿组(P<0.05)。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R与HbA1c呈负相关(P<0.001),TAR与HbA1c呈正相关(P<0.001)。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TIR与l点击此处nUACR呈负相关(P<0.001),MBG、TAR、SDBG、LAGE、MAGE、CONGA2与lnUACR呈正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R>70%[OR=0.038,95%CI(0.003,0.467)]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P<0.05),TAR升高[OR=1.046,95%CI(1.000,1.094)]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TIR预测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0.674,0.894)](P=0.003),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83%,最佳切点为69.71%。结论 在FGMS指标中,TIR>70%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TAR升高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同时,SDBG、LAGE、MAGE、CONGA2等多种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也与UACR密切相关。对TIR水平较低及TAR、SDBG、LAGE、MAGE、CONGA2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预防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
熵指数联合保护性肺通气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熵指数联合保护性肺通气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普通外科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传统肺通气组(C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L组)、熵指数监测联合保护性肺通气组(R组),每组30例。比较3组神经功能BMN 67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认知功能、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获悉更多8~+、CD_4~+/CD_8~+)、NK、Th1、Th2、Th1/Th2、Th17、Treg、Th17/Treg]、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 3组术前NSE、S100β、MMSE评分、CD_3~+、CD_4~+、CD_8~+、CD_4~+/CD_8~+、NK、Th1、Th2、Th1/Th2、Th17、Treg、Th17/Treg、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NSE、S100β、Th2、Th17、Treg、Th17/Treg均升高,MMSE评分、CD_3~+、CD_4~+、CD_4~+/CD_8~+、NK、Th1、Th1/Th2、IgA、IgG、IgM均降低(P<0.05);且L组、R组术后NSE、S100β、Th2、Th17、Treg、Th17/Treg显著低于C组,MMSE评分、CD_3~+、CD_4~+、CD_4~+/CD_8~+、NK、Th1、Th1/Th2、IgA、IgG、IGDC0068gM显著高于C组(P<0.05),L组、R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R组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L组、R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实施熵指数联合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免疫功能影响小,并降低POCD发生率。
广州社区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转归分析
目的探讨广州社区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半年至1年内两次住院且均作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广州社区患者326例, 其中男166例、女160例, 年龄(71.17±0.60)岁。分为非高血压(56例)、高血压控制满意(195例)和高血压控制不满意(75例)3组, 比较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Crouse评分);再将资料分为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两个层次进一步分析3组间斑块的转归;最后, 将高血压患者再分为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160例)、一次控制满意(35例)和两次控制均不满意(75例)3个亚组, 分析斑块的转归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更多A或Kruskal-Wallis法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高血压控制满意组和非高血压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控制不满意组与高血压控制满意组、非高血压组之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400(0.000, 1.900)分比0.000(-0.200, 0.700Y-27632分子式)分比0.000(-0.200, 0.200)分](均P0.05)。在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患者中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高血压亚组中, 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组与两次控制不满意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年龄的高血压患者, MK-1775纯度血压控制满意后, 颈动脉斑块进展情况与非高血压患者无明显差别;但血压控制不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明显增快。
莲心碱体外吸收对Ang 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血管平滑肌A7R5细胞内莲心碱的含量,同时测定不同浓度莲心碱对A7R5细胞活力的影响及莲心碱的药效作用,探究莲心碱进入细胞作用的效率与对A7R5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育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细胞株,将其随机分为6组,分别用不同剂量莲心碱干预(0、5、25、50、100、200μgIpatasertib IC50/mL),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不同浓度的莲心碱干预15 min时A7R5细胞质中莲心碱浓度;采用MTT法筛选莲心碱药物浓度后,选择对细胞无伤害的药物浓度,采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建立A7R5细胞表型转换模型,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完全培养基)、Ang Ⅱ组(1×10~(-6) mol/L Ang Ⅱ)、莲心碱组(1×10~(-6) mol/L Ang Ⅱ+10μg/mL莲心碱),干Selleckchem GDC 0068预24 h后,双转盘活细胞共聚焦实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A7R5细胞中表型转换标志物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液质联用可检测到破碎细胞中莲心碱的含量,与干预浓度呈剂量依赖,空白对照和末次清洗细胞的PBS中未检测到莲心碱色谱峰,提示莲心碱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且莲心碱进细胞效率为15.56%;Ang Ⅱ诱导A7R5细胞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换,其标志蛋白α-SMAY-27632使用方法表达减少,莲心碱干预后可抑制α-SMA表达量的降低。结论 莲心碱可透过A7R5细胞膜进入细胞,且抑制Ang 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该结果可能是莲心碱抑制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之一。
太赫兹技术在胶质瘤诊疗中的应用:从组织分级到分子分型
太赫兹波(terahertz,THz)www.selleck.cn/products/MK-1775.html是位于微波和红外之间介观尺度波长的电磁波,因其低电离性和指纹性的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肿瘤的术中定位定性诊断方面。而对于定位定性诊断需求最迫切的肿瘤为胶质瘤,因其侵袭性和异质性,切除后极易复发且对临近脑Y-27632 IC50区神经功能有显著影响,快速确定瘤体边界范围以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是开展胶质瘤精准诊疗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总结了胶质瘤诊断的生物物理技术,梳理了太赫兹波这一新兴技术在胶质瘤诊断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我们基于胶质瘤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研究进展,提出不同分子分型肿瘤组织可能在太赫兹波段具有不同 “特异性蛋白组成”的太赫兹肿瘤亚型识别机制假说,结合脑GDC-0068 MW组织生物学特点与体液中胶质瘤标志物检测潜力,全面设想了未来太赫兹波在胶质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模式和发展前景。
分子生物学假阳性致肺癌性淋巴管炎误诊为肺结核的临床诊治过程分析
2019年4月17日,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收治1例69岁男性因外院结核分子生物学阳性诊断为肺结核的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该患者因“发现肺部阴影3个selleckchem月,间断咳嗽2个月”入院。既往有结肠癌病史。胸部CT扫描显示双肺弥漫性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伴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双肺门及ABT 199纵隔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腔积液,在外院行肺泡灌洗液(BALF)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检出MTB(极低)及TB-PCR检出MTB,诊断为肺结核,转诊至武汉市肺科医院。入院后完善结核相关检查,PPD皮肤试验阴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阴性,胸部CT影像学特征不符合肺结核改变,临床怀疑BALF结核病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假阳性,建议患者复查BALF、GeneXpert及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患者拒绝。给予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出胸腔积液20 ml,送检显示,癌胚抗原(118.4μg/L)明显升高,提示恶性胸腔积液;最后行内科胸腔镜胸膜活检,提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结合胸部CT表现,诊断为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后因病情恶化死亡。笔者认为,影像学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纵隔淋巴结肿BMN 673大时需鉴别肺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表现与肺结核不相符时,分子生物学阳性诊断肺结核需谨慎,以避免误诊误治。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结肠癌关键基因
目的 鉴定可能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预后相关枢纽基因和免疫相关基因。方法 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GSE41657、GSE74602、GSE106582和GSE110224)中下载结肠癌数据集,鉴定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预后相关基因筛选、免疫相关基因筛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进一步分析预后相关枢纽基Apoptosis抑制剂因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免疫组化和功能富集。结果 共筛选102个共同差异基因,其中预后相关基因15个,免疫相关基因6个,枢纽基因16个,选取预后相关枢纽基因(SLC17A4)和免疫相关基因(NR3C2、ETFDH、SCG2)作为目标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ETFDH主要表达于细胞质,NY27632R3C2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大量表达,SCG2在细胞质中有少量表达,SLC17A4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上述基因在癌组织中均低表达,富集分析显示其与诸多结肠癌相关功能关联,其中免疫相关基因与结肠癌免疫密切相关并总体呈正相关。结论 15个预后相关基因有望作为生物标记物来预测结肠癌预后。SLC17A4在结肠癌中作为E7080预后相关枢纽基因可能发挥重要功能,NR3C2、ETFDH、SCG2作为免疫相关预后基因可能在调控结肠癌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探索结肠癌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合护理干预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7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selleck激酶抑制剂理,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SDS评分,并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R428核磁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同时可明显改善不良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Navitoclax半抑制浓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