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RNA-mRNA探讨西黄丸干预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及预后分析

目的 基于miRNA-mRNA互作模式,明晰西黄丸干预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并进行预后分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药物干预靶点及生物标志物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综合GEO、TCGA、TargetScan、GeneCards、OMIM、TCMSP、STRING、HPA数据库,采用R语言及Cytoscape软件对西黄丸干预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靶点进行miRNA-mRNA互作关系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及Hub基因拓扑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分子靶点的差异表达Optical biometry,并通过HPA数据库进行免疫组化结果的相互佐证。最后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分析Lasso回归后分子靶点的预后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临床信息与分子靶点预后情况,并开发乳腺癌骨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西黄丸中的多种成分可作用于乳腺癌骨转移135个分子靶点,与196个乳腺癌骨转移差异miRNA构建出296selleck NMR4组miRNA-mRNA互作关系,锚定了10个Hub基因与95个miRNA,构建出175组miRNA-mRNA核心关系。Lasso回归聚焦出ADRB1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及生存预后价值,Cox回归分析发现乳腺癌的M分期、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而ADRB1高表达为保护因素,三者与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基于8个miRNA(hsa-miR-500a-5p、hsa-miR-629-3p、hsa-miR-4665-5p、hsa-miR-3615、hsa-let-7d-5p、hsa-miRNavitoclax化学结构-93-3p、hsa-miR-141-3p、hsa-miR-183-3p)开发预后模型,以评估乳腺癌骨转移的预后。结论 本研究阐述了西黄丸干预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其机制与其多组分调控ADRB1等多靶点,参与多生命进程有关,以mi RNA-mRNA互作模式共同调控乳腺癌骨转移不良预后。本研究还建立了乳腺癌骨转移预测模型,为开发治疗乳腺癌骨转移药物以及乳腺癌骨转移生物标志物的确定提供了潜在价值。

ICU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寻ICU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Baf-A1临床试验年12月某院ICU留置导尿管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分为尿路感染组(90例)和无尿路感染组(90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吸烟史、导尿管留置时间、夹管训练、术后低蛋白血症)及实验室指标[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simian immunodeficiency间年龄、合并糖尿病、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低蛋白血症、血清TGF-β1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间性别、吸烟史及夹管训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尿管留置时间≥7 d、术后低蛋白血症、血清TNF-α及TGF-β1高表达均是ICU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 1,P <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留置导尿时间长、术后低蛋白血症及血清TNF-α、TGF-β1高表达均是ICU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Liraglutide体内实验剂量应针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患者,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及对血清MMPs和VEGF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 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 观察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 术后两组均给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手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VEGF水平,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内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 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术后3个月, 两组患者血清MMP-2、MMP-9及VEGF水平均低于术前,SB203580试剂 且观察组低Glucagon Receptor抑制剂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0%, 1Multiplex Immunoassays/40)低于对照组(17.50%, 7/40), 术后1年内复发率(5.00%, 2/40)低于对照组(17.50%, 7/40), P0.05。结论与TURBT比较,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可更有效地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血清MMPs及VEGF水平, 降低术后复发率, 其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更小, 且术后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三个木霉菌株防病促生效应初探

【背景】木霉是重要的生防微生物资源,对不同的木霉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可为获得功能较广的复配型生防菌剂提供参考信息。【目的】通过对绿木霉T23、哈茨木霉T22、G30的防病效果及对作物的促生潜力等生物学Open hepatectomy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不同菌株的生物功能差异。【方法】用平板拮抗法比较分析T23、T22、G30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效果;用乙酸乙酯萃取法对T23、T22、G30培养液中的胶毒素进行提取并通过高效液色谱法检测胶毒素;用打孔法比较分析培养液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效果;通过温室接种验证T23、T22、G30的防病效果;分别以磷酸钙、卵磷脂为唯一磷源检测T23、T22、G30对难溶性磷的转化利用潜力,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selleck Captisolmetry,ICP-AES)检测有效磷含量;用透明圈法或显色法分析T23、T22、G30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结果】T23、T22、G30对茄镰孢的平板拮抗率分别为77%、74%、48%;对齐整小核菌的拮抗率分别为80%、67%、24%;对灰葡萄孢的拮抗率分别为93%、62%、64%;T22、G30基因组中均不携带胶毒素合成基因簇,培养液中SCH727965均未检测到胶毒素;T23培养液提取物对齐整小核菌、灰葡萄孢的抑菌率分别为40%、65%;温室接种结果表明,在齐整小核菌胁迫下,T23可显著提高花生成苗率,达68%;在灰葡萄孢胁迫下,T23可使月季延迟16 d发病;T23、T22可以产生β-1,3-葡聚糖酶;T23、T22、G30可对磷酸钙进行转化利用。【结论】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对T23的防病促生效果及生理生化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T23、T22、G30在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解磷效果方面各具特点及优势,T23通过产生抑菌性天然产物来拮抗病原真菌,这为真菌源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在促生方面,T23的无机磷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罗哌卡因伍用右美托咪定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改善作用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伍用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129例,随机分为3组(n=43):生理盐水组(对照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3组患侧前锯肌平面阻滞,分别注入0.9%生理盐水0 mL、0.5%罗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1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25 mL;同时均使用PCIA。术后患者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则静脉给予舒芬太尼2.5μg补救。主要观察指标为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6 h、12 h、24 h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术后前3夜睡眠质量、PCIA按压次数、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拔除胸管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selleck AMG510比,R组和RD组在拔管后10 min、6 h、12 h时VAS评分更低(P<0.05)。与R组比较,RD组需要补救镇痛的患者人数、第一次抢救镇痛时间、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舒芬太尼总剂量均减少(P<0.05),RD组术后第二、三夜睡眠质量更好,恶心与呕吐发生率更media literacy intervention低(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伍用1μg/kg右美托咪定SAPB联合PCIA可明显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Baf-A1小鼠恢复质量。

低生糖指数饼干膳食联合利拉鲁肽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以新发肥胖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低生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饼干膳食联合利拉鲁肽干预对T2DM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新发肥胖T2DM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利拉鲁肽组、低GI饼干膳食组、低GI饼干膳食联合利拉鲁肽干预组,每组各30例。比较3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个月肥胖、糖脂代谢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第4个月后,3组患者的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Median nerve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低GI饼干膳食联合利拉鲁肽干预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利拉鲁肽组和低GI饼干膳食组(P <0.05)。结论:低GI饼干膳食联合利拉鲁肽干预具有改善新发肥胖T2DM患者肥胖、糖脂代谢等多种作用,且其效果优于单独低GI饼干膳食干selleck NN2211预或Vorinostat MW利拉鲁肽干预。

草鱼Isthmin-1基因序列分析及转录水平的营养调控

为探讨Isthmin-1(Ism-1)在草鱼糖和脂类代谢中的作用,研究采用RT-PCR技术克隆草鱼Ism-1的开放阅读框(ORF),生物信息学分析Ism-1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RT-qPCR技术检测Ism-Medicaid prescription spending1在草鱼各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在细胞和活体水平上分析不同营养条件下Ism-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成功克隆草鱼Ism-1的ORF区。序列分析表明,草鱼Ism-1基因开放读码框为1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0.96 kD。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草鱼Ism-1与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的进化关系最近(氨基酸相似度为96.51%)。Ism-1在草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红肌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脑和白肌等组织。饥饿再投喂实验结果表明,饥饿14d后肝胰脏中Ism-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恢复投喂后表达量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肌中Ism-1的表达量在饥饿和再投喂后均显著增加(P<0.05)。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Captisol胰高血糖素显著下调草鱼肝胰脏中Ism-1的mRNA水平(P<0.05),油酸孵育草鱼原代肝细胞24h时, Ism-1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01)。LY294002结果提示,草鱼Ism-1可能参与机体糖和脂类的代谢过程调控,这为后续研究Ism-1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中医体质辨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对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在临床更多治疗过程中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干预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2021年健康管理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基础管理,观察组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更多(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bio-responsive fluorescenc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自我行为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自我行为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干预的意义重大。

紫草素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Nrf2/NQO1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 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信号通路探讨紫草素对子宫内膜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检测紫草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的抑制作用;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紫草BMN 673化学结构素对Ishikawa细胞NQO1、Nrf2、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γGCS)蛋白表达水平。体内实验,构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紫草素组、甲地孕酮组、空白组。给药4周后,计算各组的肿瘤抑制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QO1、Nrf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mRNA表达寻找更多水平。结果:体外结果表明紫草素对Ishikawa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P<0.05)。Western Blotting法结果显示紫草素组及联合给药组(紫草素5 μmol/L与雌二醇10 nmol/L)对Nrf2、NQO1、Flow CytometryγGC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内结果表明紫草素组对Ishikawa细胞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RT-PCR法结果显示紫草素组NQO1、PI3K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Nrf2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紫草素参与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Nrf2/ NQO1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通过防止雌激素氧化还原反应发挥化学预防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作用。

防己黄芪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因子及Toll样受体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防己黄芪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因子及Toll样受体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1年6月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采取控制血压、调整调整饮食、使用胰岛素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性药物,同时口服氯沙坦钾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防己黄芪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糖、血脂、应激、炎性指标、Toll样受体之间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主症评分(t=5.373,P=0.000)、次症评分(t=4.099获悉更多,P=0.000)以及总分(t=4.940,P=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HbA1c、MBG、BGFR、SDBG显著下ectop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降,且观察组患者的FBG(t=4.119,P=0.000)、HbA1c(t=8.830,P=0.000)、MBG(t=13.499,P=0.000)、BGFR(t=35.010,P=0.000)、SDBG(t=35.010,P=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高密度脂更多蛋白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2.751,P=0.007)、总胆固醇水平(t=7.275,P=0.000)、低密度脂蛋白(t=2.449,P=0.000)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t=4.421,P=0.000)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enin、E、ACEIⅡ、NE显著升高,但观察组患者的Renin、E、ACEIⅡ、NE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IL-1β、TNF-α以及IL-6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IL-1β(t=16.532,P=0.000)、TNF-α(t=3.656,P=0.000)以及IL-6(t=2.451,P=0.016)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TLR4、TLR7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TLR4(t=16.139,P=0.000)、TLR7(t=3.543,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发生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血白细胞计数异常情况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己黄芪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因子及Toll样受体显著降低,治疗效果较好,建议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