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我国≥18岁居民血压状况。探索大气细颗粒物(PM_(2.5))和气温对人群血压的短期影响,并进一步研究PM_(2.5)和气温对血压短期影响的交互作用,为制定维持血压正常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简称“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和覆盖监测区/县的气温、环境数据。2018年慢病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Panobinostat抑制剂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区(县)选取≥18岁常住居民,采用面对面调查获取调查对象人口学信息,以及其他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相关信息;同时测量调查对象的和血压、身高和体重。从ERA5再分析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气象数据资料)获取日均气温水平;通过两阶段空间统计模型计算获得PM_(2.5)日均浓度。本研究最终纳入调查时间在2018年8—12月期间的141 090名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284个监测区/县。本研究血压水平经过复杂加权调整,采用基于复杂抽样的方差分析进行无序分组间的比较,基于复杂抽样的单因素线性回归进行有序分组间的趋势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明确PM_(2.5)和气温对血压影响效应最强的时间;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绘制PM_(2.5)和气温与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采用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分析PM_(2.5)和气温短期暴露与血压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探索PM_(2.5)和气温对血压短期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1、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7.5±18.8mm Hg和76.7±11.1mm Hg,其中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性。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9月份时最低,在12月份时最高;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12月份时最高。PM_(2.5)浓度在9PF-03084014核磁月份时最低,在12月份时最高;气温在8至12期间则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PM_(2.5)浓度的增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趋势检验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PM_(2.5)与收缩压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线性无阈值型;PM_(2.5)与舒张压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在50μg/m3时范围内呈线性。PM_(2.5)与血压的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结果显示:相对于PM_(2.5)最低五分位数,最高五分位数水平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0.77 mm Hg(95%CI:0.47,1.07)和0.39 mm Hg(95%CI:0.21,0.57)。3、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气温的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趋势检验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气温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在气温高于5℃时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气温与血压的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结果显示:相对于气温最高五分位数,较低五分位数(Q1、Q2、Q3和Q4)水平的收缩压分别升高4.66 mm Hg(95%CI:4.20,5.11)、3.65 mm Hg(95%CI:3.26,4.04)、3.38 mm Hg(95%CI:3.02,3.74)和1.75 mm Hg(95%CI:1.41,2.08);舒张压分别升高2.67 mm Hg(immune senescence95%CI:2.41,2.94)、2.13 mm Hg(95%CI:1.90,2.37)、1.61 mm Hg(95%CI:1.40,1.82)和0.94 mm Hg(95%CI:0.74,1.13)。4、气温处于高水平时,高浓度的PM_(2.5)对血压的影响明显强于气温处于低水平时。PM_(2.5)和气温对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即协同作用),其RERI分别为1.46(95%CI:0.76,2.17)和1.86(95%CI:1.39,2.33)。结论:PM_(2.5)浓度升高可导致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气温越低,人群的血压越高。高气温能增加PM_(2.5)对血压的影响效应,PM_(2.5)和气温对血压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协同气候变化的防控措施来降低空气污染对人群血压的影响。